国庆节的手抄报做

更新时间:2022-10-17 07:40:05 阅读: 评论:0


2022年10月17日发
(作者:a couple of)

国庆节的手抄报做

国庆节的手抄报怎么做

国庆节来了,大家知道国庆节的怎么办吗?手抄报是一种可传

阅、可欣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

国庆节的手抄报,,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关于屈原的爱国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那么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

令;出那么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

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

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

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

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

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

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

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

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

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

能吃到了)。一位老医师那么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

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

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

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

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

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

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那么在端午节在门

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

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那么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

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

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

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

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黄

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

那妇人答复:「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

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

逃命」.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你为什麼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

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

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

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

「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

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

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

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

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

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

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徐特立的故事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

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鼓励着一代又一

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断指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06年,

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时机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

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

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

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

桩桩传教士毒害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

突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

一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

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怒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

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

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出色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省的

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

特立的生活节省,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

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

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

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他在长

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

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

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

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刚进驻

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

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

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

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

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简朴生

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

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

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省

的作风。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

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

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

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

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

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开

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局部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

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

间房子。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

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屡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

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

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

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

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

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

人们称颂。

爱国诗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

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与

苏轼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

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

打击贪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

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

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

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

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

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

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

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

辛”。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

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到达无事无意不可

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辞赋等各种形式的优点,丰富

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

不拘一格,沈郁、明快、鼓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

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

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

典、用事和引用前人、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

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

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

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

秋、南华、、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

笔力之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

名。但局部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情绪。有《稼轩长

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

词序》)。和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他还能

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业,他说:“恢复之事,为祖宗,为

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

吾相之私哉!”(《九议》)他还能用战略家的眼光,根据敌我双方的

实际情况,提出抗敌救国的三原那么:“一日无欲速,二日宜审先

后,三日能任败。”(《九议》)

辛弃疾虽没留下系统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从一些词句中也能看

出他的一些文学倾向。他说:“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说明他不但重

视的感情作用,而且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又说:“诗

在经营惨淡中”(《鹧鸪天)》,“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

工。”(《》)说明他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又说:“有意雄华泰,

无意巧玲珑。”(《临江仙》)说明他特别推崇豪放风格。他还对在

静穆恬淡之中带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气深表推崇。这种审美情趣也直

接影响了他的词风。


本文发布于:2022-10-17 07:4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3035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