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第2期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0l_6 No.2
2011年6月出版
June 2011
基于SWAN模式的近1O年南海北部波浪能资源研究
郑崇伟 ,郑宇艳 ,陈洪春
(1.92538部队气象台,辽宁大连116041;
2.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南京211101;
3.四川宜宾江安县新振学校,四川宜宾644221)
摘要:利用QN(QuikSCAT/NCEP)混合风场驱动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得到中国南海北部1999年8月一2(】(】9年7月的海浪场,对该海域的波浪能
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南海北部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适宜开发的波浪能资源.
关键词:QN混合风场;SWAN;波浪能资源
中图分类号:P743;TK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105(2011)02-0054-06
Research on Wave Energy Resourc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uring
Recent 1 0 Years Using SWAN Wave Model
ZHENG Chong—wei‘’ ,ZHENG Yu—yan ,CHEN Hong—chun
(1.12 Unit,NO.92538 Army,116041,Dalian,Liaoning,China;
2.Institute of Meteorolo ̄",PLA Univ.of Sci.&Tech.,21 1 101,Nanjing,China;
3.Xinzhen Schoo】in Sichuan Province,64422 1,Yibin.Sichuan,China)
Abstract:The third—generation wave model 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was used to simu一
1ate the wave field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from August 1 999 to July 2009 with wind input of
QN(QuikSCAT/NCEP)blended wind ifeld.Characteristics of wave energy resources were analyzed,
by which it is found that the sea area is rich in wave energy resource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generation from wave.
Keywords:QN blended wind field;SWAN;wave energy resources
R.Tornkvist”J
、K.Hulls 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利用有限的大洋船舶报资料和浮标资料,分析了
全球海洋沿岸波浪能资源的分布,他们的研究指出全球海域波浪能的富集区主要分布于北大西洋、太平
洋东北部北美西海岸、澳大利亚南部沿岸以及南非的西南部沿岸等海域,而中国则属于波浪能资源的贫
乏区.任建莉等 在2008年对浙江嵊山海域的波浪资源进行了研究,发现该区域适合波浪资源的开发
与利用,王传岜等 利用有限的观测资料对中国的波浪能资源进行过研究,前人的工作对中国波浪能
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研究利用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第三代近岸海浪数值模式SWAN,
对南海北部海域1999年8月一2009年7月的海浪场进行模拟,得到了较为精细、长时间序列海浪资料,
进而对该海域的波浪能资源进行精细化研究,为海浪发电的选址提供参考.海浪发电可提高边远海岛电
力自给能力,且一般海岛生态脆弱
电必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海洋能具有无污染、可再生、储量大、分布广的优点,海浪发
1 资料简介
刈史稿日期:20114)1—11
基金项目:同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6048)
作者简介:郑崇伟(1983一),男,四川宜寅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E-mail)zheng—
zhang.xia@1 63.COII1.
第2期 郑崇伟等:基于SWAN模式的近10年南海北部波浪能资源研究 55
1.1风场资料
本研究将QN混合风场用作SWAN模式的驱动场,所谓QN混合风场是对QuikSCAT(卫星散射计)
观测数据和NCEP(全球天气中心)分析数据进行时空混合分析的结果,其空间范围为:88。s~88。N,
经度0。~360。,时间范围从1999年8月_2009年7月,空间分辨率为0.5。×0.5。,时间分辨率为6小
时.QN风场具有很高的精度和时空分辨率,被广泛用作模拟天气过程的驱动场 J.
1.2实测海浪资料
随着海洋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资料反演的有效波高误差在10%以内 .T0PEx/P0seidon
(简称rr/P)高度计反演的有效波高常被视为实测资料,用作与模拟的有效波高进行比较¨ .本研究
将T/P高度计反演的有效波高用于模式的资料验证.
2模拟方法及资料验证
2.1模式简介
SWAN模式是荷兰Delft理工大学在WAM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常用于近岸、湖泊以及江河
口区[
.
在笛卡尔坐标系下,其控制方程通常采用如下形式:
鲁Ⅳ十 o(cxN)+ (c ~)+ 0(c Ⅳ)+ (coN)= S (1)
式(1)中,以二维波作用量Ⅳ来捕述随机海浪场,0为波向,c c,分别为 方向和y方向上的传播
速度,c 为波向空间的群速度,c,,为频率空间的群速度,S为源函数,它包括风能输入的线性增长和指
数增长、白冠破碎引起的能量耗散、底摩擦耗散、波浪深度诱导破碎、三阶波一波相互作用和四阶波一
波相互作用.近岸海浪由于海底地形复杂多变,因此一般需要考虑三波和四波之间的相互作用.SWAN
模式中加入了浅水效应处理方程,提高了模式在浅水海域的模拟能力|1 .且前人的研究也表明SWAN
模式对中国近海的海浪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 。 ,因此本研究选择SWAN模式对南海北部近l0年的
海浪场进行模拟.
2.2模拟方法及资料验证
选取计算范同:15。N~26。N,105。E~126。E,计算时间为1999年08月01日00:00时至2009年
07月31日18:00时,空间分辨率取0.25。×0.25。,模式计算时间步长取为900 s,每3小时输出一次
结果.
前人的研究表明SWAN模式对中国近海的海浪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
过程.
,因此本研究仅随机选取
了2个台风过程和2个冷空气过程来做资料验证,发现模拟的有效波高精度较高,在此不列出具体验证
3波浪能资源研究
本研究的波浪能流密度计算方法参考了美围EPRI(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和RogerH
的波浪资源评估算法.
P 0.42× 厂{× 或P 一0.5×月 /3× (2)
式(2)巾,P 为波浪能流密度,
均周期,
为有效波高(1/3部分大波平均波高), ,为谱峰周期, 为平
=1.2 将模拟的海浪场数据代人公式(2),得到1999年08月01日一2009年07月31日
逐3小时的波浪能流密度,对该海域近1 0年的能流密度做季节平均和年平均,分析南海北部海域能流
密度的季节特征.
3.1 波浪能资源的四季分布特征
无论MAM(March,April,May)、JJA(June,July,August)、SON(September,October,Novem—
ber)、DJF(December,January,February)还是年平均,南海北部能流密度的大值区均大致呈东北一
58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第6卷
高雄附近海域和北
部湾海域常年为能
流密度的相对低值
区.大部分海域的
年平均能流密度能
N拍 “
达到6~20 kW/m。
" ∞ 他 ” :2
大于传统估计值.
2)南海北部能
流密度>2 kW/m出
现的频率整体较高,
4月份相对较低,但
也都在35%以上,7
月份大部分海域在
60%以上,1月和
10月出现频率更是
达到80%以上.
E
l0 l 5 2O 25 3O 35 40 45 5O 55 60 65 3)南海北部海
域半数以上的时间
为海浪发电的有效
图3 1999年8月—2o09年7月南海北部海域波浪能资源
开发的有效时间出现的频率/%
Figure 3 Frequency of significant interval from August 1999 to July 2009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时间,利于海浪发
部湾最低,几乎都在30%以下.
电.海南岛至吕宋岛之间的海域为有效时间的高频海域,能达到65%以上,台湾海峡在50%左右,北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Tomkvist R.Ocean Wave Power Station,Report 28【C].Swedish Technical Scientiifc Academy,Helsinki Finland,1975.
[2] Hulls K.Wave Power f J『.The New Zealand Energy Journal,1977,April,44-48.
Ren Jian—li,Luo Yu—ya,Chen Jun-jie,et a1.Research on wave power application by the information system for ocean wave 【3]
resources evaluation[J].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2009,27(3):93—97.[任建莉,罗誉娅,陈俊杰,等.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