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袁隆平爷爷致敬的作文
2021年向袁隆平爷爷致敬的作文(精选5篇)
向袁隆平爷爷致敬的作文1
禾下乘凉梦,一生永为“稻粱谋”。袁老,您一路走好。
狂风呼啸,雨点稀稀疏疏的滴落在地上,如同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
为湛蓝的天际织了一张灰色的大网。遮天蔽日的乌云遮住了光彩夺目的太阳,灰暗
的天际,无边的乌云,空旷的大地,一切都灰灰的,暗暗的,静静的!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爷爷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
年91岁。一切看上去那么遥远,却又那么近,一代伟人就这么与世长辞了。
16时许,灵车驶出医院,路边聚集了闻讯而前来送行的市民,司机停车鸣
笛,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悲哀的神情溢于言表,悲恸高呼:“袁爷爷,一路走
好!”
袁爷爷病重时,仍念念不忘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稻子,他心心念念毕生追求
的梦,一个只为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为了
让中国人都能吃饱一顿饭,袁爷爷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辉煌的,是可
敬的,是朴实无华的。
袁爷爷的一生与杂交水稻从未分离,那粒粒饱满,金黄金黄的稻穗仿佛是他的
孩子。一辈子为了他们任劳任怨,却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让世界吃饱饭的功臣,
平凡的瑰宝。袁隆平爷爷曾说过,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
他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梦想尚未实
现,不会停歇的老人却先走了。袁爷爷,梦想尚未实现,您怎能以这样的方式先行
一步呢?袁爷爷,您常说自己有着七十多岁的年龄,五十多岁的身体,三十多岁的
心态,更有二十多岁的肌肉弹性。这么乐观的您,怎能不辞而别?
迈入耄耋之年,本应“颐养天年”的年龄,您却一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可是
您似乎感到力不从心了,因而每年都给自己定下目标,时间虽紧,但岁月无情人有
情。您的雄心壮志就是老骥伏枥得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您牺牲了自己,满
足了世界,任岁月变迁,任世事无常,天上的星星中始终有您,历史的长河中,您
的身影不会消失。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现在我是多么不相信这句话,多
么希望您与与世长辞的消息是个谣言。如风般来的快,去的也快,晶莹的泪花从眼
角滑落,眼中又重现出袁老您熟悉的身影,袁老,一路走好!
向袁隆平爷爷致敬的作文2
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
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
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
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
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三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
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
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
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
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协
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
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公司整体和部门全局决
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工程项目服好务。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
树环保产业龙头形象。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
式。他谦逊豁达,不以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
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
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
会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
的名声不算显赫、我们的地位不算尊贵、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
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
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要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布署,积极开展部门各项工作,认真学习节能环保
专业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动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
应现代化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质量,做到建一个项目,树一
座丰碑。同时更好地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开展好员工的文体活
动,关心员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
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鞭策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向袁隆平爷爷致敬的作文3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
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半个
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
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
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
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
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
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当时已近七十岁的袁隆平
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
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
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
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
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辛勤耕
耘。这些年来袁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
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
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
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
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
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
业追梦路。
向袁隆平爷爷致敬的作文4
作为国家最高科技的获奖者―袁隆平,是世界上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如
果没有他,我们将不会吃上这么美味的大米饭。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走在大街上如果你碰到他的话,也许你都不会知
道原来他是袁隆平。因为他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的就跟平常的老百姓一样,肤色
是一样的黝黑,身材是那么的短小精悍,容颜是那么沧桑。
记得有一次,一家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这张照片的工作人员竟然给这幅画
配了一幅“农民获得丰收的喜悦”的文字,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但是却也显
示了一个事实:袁隆平他太像一个农民了。他走在大街上,的确是属于很快会被淹
没在人海中的那种人。
就是这样的一位普通但不平凡的科学家今天要来我们学习做报告了,为此,我
们异常的激动。
“谈杂交水稻”,这是袁隆平来母校为我们所作报告的题目。这个题目似乎也
十分普通,没有什么修辞的运用,更没有任何学术的卖弄。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在
这个看似普通的题目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普通。
1978年,袁隆平和他一家7口,挤在两间用木板从澡堂隔出的潮湿发霉的小
屋里,还要不时承受“不安心教学,专想歪门邪道”的冷嘲热讽。但就是在这种背
景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一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吗?
我们手捧着鲜花簇拥着袁隆平,并一齐涌向他主讲的报告厅,我们如此热情,
一点也不比我们追逐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听懂他
所要讲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大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他开场的第一句话是:“我只是个普通人”
够了,我们哪怕听懂的只有这一句话,就已经够了!我们从袁隆平身上,懂得
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也是校友袁隆平给我们的最主要感受,的确这就够了。
向袁隆平爷爷致敬的作文5
所有最普通的中国人,都知道袁隆平。袁隆平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而在
许多人的心里,他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在共和国的脊梁人物中,袁隆平是极具
标志性的存在,是中国数十亿人深情爱戴的“国民英雄”。袁隆平的去世,是中国
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
究的序幕。他日夜操劳在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一线,只为14亿中国人有饭吃。在普
通中国人的认识中,“袁隆平”三个字是一个充满意义和情感的象征,象征着一个
国家的人民从饥饿走向温饱,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从“两
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到今天“天问一号”跨越行星际,共和国的科学家们
向真理之路不断探寻,靠着自力更生、顽强执着和大胆设想、认真求证,取得了一
个又一个辉煌成果。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话。袁老有两个梦:一
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一生都在追梦,在大
地上追梦。袁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不只是仰望星空般高深莫测,还有服
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的使命追求。杂交稻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是
对真理的渴望和向往,是对中国人民的负责。袁老用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真理,
他的“实验室”就是国民经济主战场,他的科研目标很纯粹,就是解决吃饭问题。
袁老是共和国最不平凡的农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曾经历过旧中
国贫穷落后年代的人,内心烈的愿望是用自己的科研,播下改变中国的种子。这位
老人也是最伟大的农民,他留给青年人的话是: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
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他躬
身力行,在农田里做实验,9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做科研,实现“高产更高
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他心头的重中之重,他要解决
的不只是当代人的吃饭问题,他想永远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人类科技前沿的成果频频凝聚全球关注的目光。我
们深知,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腰杆子就不硬,正如“两弹一星”“杂
交水稻”让中国人民的腰杆子挺起来。今天一位科学巨擘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
还在深深濡染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们必将其代代传承。
本文发布于:2022-10-16 12:29: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2/2956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