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自然保护区是1980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保护区,它位于首府乌鲁木齐以东,阜康市东南部,东天山博格达北麓,东经88°00′-88°20′,北纬43°45′-43°59′,是一处以保护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高山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它以保护自然景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与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为主要保护对象,全区总面积38069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8146公顷,缓冲区7162公顷,试验区12761公顷。水资源在博格达峰区有现代冰川113条,面积10142公顷,其中博峰北坡分布有54条,面积4482公顷,南坡分布有59条,面积5660公顷,其中在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分布有现代冰川18条,面积1702公顷,储水量13亿立方米;大小湖泊18个;河流3条。这些丰富的冰川及湿地资源为乌鲁木齐、昌吉、吐鲁番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水源,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它维持着三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对三地区下游绿洲和绿洲边缘沙漠的生态环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这一区域从南部博格达峰到北部沙漠,海拔从440米至5445米,直线距离80公里范围内,保存着完整而明显的自然景观垂直带结构,几乎包罗了亚洲中部大多数自然景观类型,生态系统在亚洲腹地干旱区有突出的区域代表性、巨大胆保护性和重要的科研价值,成为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及环境要素生态递变规律的理想场所,而且它还是衡量在这一区域人与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一个权威标准,因此,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国际生物圈网络,全称为“中国温带荒漠区博格达北麓生物圈保护区”,其生态地位及其重要,它充分发挥着保护、科研监测、教育、示范及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等多种功能,并为国内乃至世界荒漠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样板。
土壤垂直分布明显,随海拔升高,依次分布有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山地灰褐色森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原始土壤。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种类约200余种,以松科、杨柳科、菊科、禾本科、豆科、莎草科、唇形科、伞形科等为主。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雪莲等;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有党参、贝母、龙胆、青兰、柴胡、乌头等;植株高大的有看麦娘、无芒雀麦、异燕麦、鹅冠草等。有野生脊椎动物184种,其中兽类32种,鸟类144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1种,鱼类5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6种,包括黑鹳、金雕、玉带金雕、胡兀鹫、雪豹、北山羊;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4种,包括棕熊、石貂、水獭、猞猁、马鹿、盘羊、燕隼、红隼等。另有昆虫18目121科414属675种。2004年新疆天池湿地保护项目启动,保护措施包括在天池入水河道的上游修建拦河坝,在天池西部修建导流渠及生态移民工程、人工造林工程等。
保护区建立20多年来,在自治区、州、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全力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类造福”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始终坚持“加强资源保护,合理布局,拓宽科研领域,加强多学科研究,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建设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科学管理,法制保障”的原则,以保护自然景观、湿地与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根据国家重点保护好中西部生态脆弱和环境恶劣地区湿地资源的要求,采取综合保护措施,开展并完成了以下保护管理工作。
1、每年在“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森林防火期”紧紧围绕自然保护事业,采用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设立宣传牌,利用电视现场报道采访、网络、中小学夏令营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利用冬季对职工进行法律法规及业务培训,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法制观念和业务水平。通过大力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天池知名度,在全社会形成了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的良好氛围。
2、2003年委托西北林业勘察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天池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委托中科院新疆分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完成了《天池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3、多年来,提出“森林资源管护进全国一流”的要求,采取“全林区动员,全民参与,军民共建”,一边科学保护,一边从源头治理,边堵边输,相继开展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天保工程、封山育林、造林绿化、美化环境、护林防火等工作,截止目前公益林管护35万亩,封山育林29600亩,人工造林14000亩,其中已郁闭成林6000余亩,建立健全了护林防火组织,建立了各种有效的防火制度,实现林区连续50年无树林火灾的好成绩,并连续多年被昌吉州评为护林防火先进单位。同时对三工河谷6800余株古榆树采取了根部加固等保护措施,使现有的古榆树得到了有效保护。
4、科研工作是保护区的基础工作,它将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积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生态环境监测,从海拔1000米-3000米修建了监测设施,安装了监测仪器,其目的是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为打造“生态天池”,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夯实基础,开展了泥石流调查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雪莲组培快繁实验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5、依托当地政府,本着“保护与开发并举””在生态恢复、保景富民的前提下,通过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合“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养老保险”五中途径,实现了生态移民,共从保护区迁出牧民1160户,投资1.8亿元,同时投资6500万元在西台子、五疙瘩、柳城子开发人工饲草料基地50000亩,依据《草原法》实行核定载畜量放牧以草定畜工作,由原来的151300头牲畜减少到现在的50775头。同时5年内还将出资4000万元用于移民后农牧民生产资料的补助。从牧民手中租赁2765亩草地封山育草。
6、加强了林区公安、林政及景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加大了执法力度,有效制止了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占林地,乱搭乱建的违法违规行为。
7、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2001年至2004年共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生态停车场2.4万平方米,飞龙涧步道、供排水、海北大锅底坑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400万元建成29座生态环保厕所,430余个生态垃圾箱,近400余个标志标牌,2005年筹资5000万元,完成了游客服务中心、东小天池水毁工程、海北坝体景观改造绿化工程,大锅底坑至灯杆山景区公路和人行步道等14项工程。2005以来共投资3.2亿元加大对天池景区景观景点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三工河谷综合整治工作,按照统一建设、集中管理、分户经营的原则在河谷内建设了两个自主经营的哈萨克民族风情园,布设130户旅游经营户。完成了简易的污水处理系统。2007年天池自然保护区重点项目和三工河谷综合整治投资2600余万元开展了天池南岸泥沙沉积治理,投入452.8万建设了天池电子监控系统,生态保护项目建设概算投资达3亿。
8、在林区开展综合整治工作,以“不建设就是最好的建设”的理念,对有碍观瞻的建筑物进行了拆除,拆除总面积11730平方米,恢复绿地面积54000平方米。
9、依托项目强化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努力,2006年8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了天池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237万元。积极争取落实了意大利政府500万欧元的生态保护贷款项目,项目实施后,可对保护区内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进行有效监控,向智能化监控管理发展。编制完成了12个生态保护项目,并已上报至林业、环保、水利、科技等部门。
天池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景区,每年有大批游客前来天池旅游、观光、度假,据2005年统计有60余万人次,2006年83.3万
根据天池自然保护区在实验区现有开发的游览区域和环境容量的测定,天池每年可供200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随着开展旅游和旅游人数的逐年增加,给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正负面的影响,正面主要表现在天池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为当地农牧民致富创造了条件,解决了当地部分农牧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当地农牧民的文化水平及素质,同时广泛的传播了天池的五大文化(一是以西王母瑶池史话为主旨形成的历代道观建筑、历史记载和宗教故事积淀的道教文化;二是以博格达为背景、七剑下天山等天山剑侠小说为载体的剑侠文化;三是以远古墓葬、岩画等草原历史文化为见证,现代哈萨克族为代表展现鲜明低语特色的丝绸之路民族民俗文化;四是以独特的地质构造和生物多样性凸显的科普文化;五是以历代名人游览留下的诗赋书画和遗踪佳话而赋予天池新的神韵和内涵的名人文化)也提高了天池的知名度。
1、个别游线步道布局不合理,游客践踏草坪对植被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
2、游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威胁着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安全和对护林防火带来巨大压力。
3、徒步登山人员的逐年增加(本身就存在跨地区管理的难度),对博格达地区冰川资源造成破坏,登山人员到处乱扔垃圾,造成天池上游水源污染,导致下游水质部分指标超标。
4、开发旅游带来了大量污水排放,污水处理我们还是采取传统的方式,每天污水车从污水坑中抽取污水拉运至阜康污水处理站处理,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5、大量旅游车辆的进入也会对环境质量来来负面影响。
6、监测设备及监测水平和能力有限,严重制约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不能搞层次、高水平的实施保护管理。
本文发布于:2022-11-17 00:06: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4966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