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以196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四清”运动背景下,讲述了伊犁地区跃进公社爱国大队发生的一件粮食盗窃案,进而暴露出农村的阶级斗争以及“苏联修正主义代理人”煽动裹挟数万边民外逃等政治斗争的叙述,但却格外地突兀、不自然和空洞、虚假,充满了生编硬造的痕迹,很难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小说主人公伊力哈穆进入到日常生产生活的境遇时,现实中的血肉丰满,魅力四射;当阶级斗争的政治生活境遇时,却让人感到干瘪、缺乏灵气和精魂。他能深入底层生活,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一颗平等尊重的心态去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民族之间的水乳交融之情。作品中的政治生活叙事完全游离于农民的日常劳作和生活之外,成为一种外来的东西;犹如一首优美歌曲的旋律中,突然切入了一段噪音,格外刺耳。
因为王蒙被错打成“右派”,成为政治身份上的一种“另类”的缘故,一直等到“文革”结束后的一九七九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青春万岁》之外,王蒙另外一部出版历程不无传奇色彩的,就是这部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一九七八年八月七日,王蒙曾经创作过一部名为“这边风景”的长篇小说,但因为小说一直没有正式出版,所以,一直都无缘得见。对此,王蒙在“情况简介”中做出了这样的说明:“一九七八年八月七日,乃成此书的初稿。”同年,由于此稿大情节是以批判“桃园经验”与制定“二十三条”为背景的,这个手写稿曾经在漫长的岁月中却不知所踪,销声匿迹了。用王蒙自己的话说,叫作“此稿连同那诡异的时代,再见了,永别了,呜呼哀哉尚飨!”但同样不无诡异色彩的却是,到了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在妻子崔瑞芳去世前二日,旧稿被王山、刘颋发现”。在尘封将近四十载之后,《这边风景》手稿的被发现,只能够被看作是一个奇迹。虽然在王蒙自己看来,这部明显残留着既往时代痕迹的旧稿“已经逝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身为文学编辑的王山与刘颋在通读了全稿之后,却认为这部书稿不仅“仍然活着,而且很青春”。于是,王蒙也就投入了对此稿的重新校订工作之中。校订所坚持的原则是:“基本维持原貌,在阶级斗争、反修斗争与崇拜个人的气氛方面,做了些简易的弱化。”不仅如此,王蒙也在每一章正文后面添加了所谓的“小说人语”,在经历了如此一个堪称曲折的过程之后,方才有了这部篇幅多达七十万字的《这边风景》。
这边风景 第一卷 | |||
第一章 红尘间 | 第二章 我想什么没人懂 | 第三章 我说过我不哭 | 第四章 我也不想这样 |
第五章 太想不到了 | 第六章 该说的我都说了 | 第七章 我们都爱你 | 第八章 爆料 |
第九章 我是谁 | 第十章 情不情愿 | 第十一章 多重疑问 | 第十二章 重现 |
第十三章 暧昧 | 第十四章 离泰山不远的 | 第十五章 画蛇添足之想 | 第十六章 坐下聊聊自然 |
第十七章 笑着哭了带着伤 | 第十八章 小清欢 | 第十九章 矿山里有我的兄弟 | 第二十章 我其实更想说的是 |
第二十一章 我爱我的矿山 | 第二十二章 那个人叫吴绪波 | 第二十三章 我想哭但是哭不出来 | 第二十四章 不是只给一个人的礼遇 |
第二十五章 病了,把身体交给谁 | 第二十六章 是想念,是想起 | 第二十七章 我说的是我们 | 第二十八章 雪,不过是雨的谎言 |
第二十九章 从前我把一个一个吻 | 第三十章 给我爱的力量 | ||
这边风景 第二卷 | |||
第一章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 第二章 总有一天,我这个在祖国的外人 | 第三章 那人曾交代我有事一定帮忙 | 第四章 苦难 |
第五章 只说事,不分析 | 第六章 那些草儿 | 第七章 风向独播 | 第八章 上苍却一再让我误入歧途 |
第九章 我窗前大声喊叫的蝉 | 第十章 我再也不回答你的问题了 | 第十一章 原来情感的苦每个人都会吃 | 第十二章 尽管欢乐早已背弃了我 |
第十三章 我亲切称为的 | 第十四章 我爱的菊花就要绽放了 | 第十五章 一个声音不绝于耳 | 第十六章 我一直在想 |
第十七章 叫我不知道该如何 | 第十八章 怎么会这样 | 第十九章 静默时刻 | 第二十章 花谢花还会开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我不想再做你的情人了 | 第二十三章 那也只有自求多福吧 | 第二十四章 我也只剩下我自己 |
第二十五章 自己的心灵 | 第二十六章 狗日的战争 | 第二十七章 身体在说 | 第二十八章 独特意义 |
第二十九章 记忆美好 遗忘痛苦 | 第三十章 但是,你知道吗 | ||
这边风景 第三卷 | |||
第一章 另一头的重量 | 第二章 加个爱的证据 | 第三章 秋从雨中来 | 第四章 不要忘记还有这样一首诗 |
第五章 最后我 | 第六章 闻风而动 | 第七章 美丽的预约 | 第八章 我在研究一种流行 |
第九章 但,就那么一个笑 | 第十章 世上最动人的三个字 | 第十一章 你会怎么想 | 第十二章 泰山外一篇 |
第十三章 泉生济南 | 第十四章 爱情漩涡 | 第十五章 还是有所忽略 | 第十六章 人类这个家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思乡的月亮 | 第十九章 不想太晚说爱 | 第二十章 我的角色永远最闪亮 |
第二十一章 我是这样想 | 第二十二章 我爱你我的中国 | 第二十三章 换个方式对你说 | 第二十四章 小纸条 |
第二十五章 我相信我已经快要 | 第二十六章 这时的水 | 第二十七章 仰头思索 | 第二十八章 不可同日而语 |
第二十九章 给人的感觉是压抑 | 第三十章 请给想象置换封面和扉页 | ||
这边风景 第四卷 | |||
第一章 我给你一场好梦 | 第二章 年轻的时光 | 第三章 一年的时间又只剩个尾巴了 | 第四章 小时代气息 |
第五章 普雅花的荣光 | 第六章 心中是北方家乡 | 第七章 盼年 | 第八章 那些花儿 |
第九章 家人的爱 | 第十章 一个人想 | 第十二章 遇见就好 | 第十三章 我宅了 |
第十四章 我守住的秘密 | 第十五章 我做了什么 | 第十六章 这感觉我跟从 | 第十七章 还是最想 |
第十八章 逻辑上顺一点 | 第十九章 瞧瞧我们周围 | 第二十章 神回复 | 第二十一章 趁,此身未老 |
第二十二章 一个招聘者的启示 | 第二十三章 深情未改 | 第二十四章 我收到春天的短信 | 第二十五章 旧事重提 |
第二十六章 一直想去的地方是故乡 | 第二十七章 愿你拥有这样的情怀 | 第二十八章 这平淡的日子我还没有过够 | 第二十九章 爱因你们而生而成长 |
第三十章 炮轰。口诛。笔伐 | 第三十一章 一直在等待 | ||
这边风景 第五卷 | |||
第一章 又是一年春来时 | 第二章 一个人就好 | 第三章 新的一天又来到了 | 第四章 我的要求不算高 |
第五章 走心的事 | 第六章 一语中的 | 第七章 我们只是打了个照面 | 第八章 总会有点儿新的事 |
第九章 这颗心就稀巴烂 | 第十章 一个冠军的席位 | 第十一章 这些事情有答复了 | 第十二章 我的谜底总会被揭开 |
第十三章 非常必要 | 第十五章 同声一叹 | 第十六章 情怀 | 第十七章 戏说爱情 |
第十八章 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 | 第十九章 北方的春天也像是一个梦 | 第二十章 打听煤 | 第二十一章 就是我爱你们,我的心 |
第二十二章 一个人的时候 | 第二十三章 就你不知道 | 第二十四章 我们要做什么 | 第二十五章 寻人启事 |
第二十六章 时间总共那么多 | 第二十八章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 | 第二十九章 我们为什么还读书 | 第三十章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
第三十一章 谁陪你看世界杯 | |||
这边风景 第六卷 | |||
第一章 内心干净的人 | 第二章 还真是这样 | 第三章 爱你在心口难开 | 第五章 我是辫子 |
第六章 还有些什么 | 第七章 小味道 | 第八章 为爱退让并不是认输 | 第九章 感受各个不同 |
第十章 不要在意我是谁 | 第十一章 讲到那了 | 第十二章 一个人猜想 | 第十三章 夏天就要离去 |
第十四章 直至以后 | 第十五章 轻描淡写 | 第十六章 总要有点别的 | 第十七章 继承者们 |
第十八章 醉语: | 第十九章 有你我在处便是:中国 | 第二十章 在秋天 | 第二十一章 灯光中的妈妈 |
第二十二章 基于,你还爱我 | 第二十三章 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 | 第二十四章 我写故我爱 | 第二十五章 除此之外 |
第二十六章 那样忘情 | 第二十七章 不急于发声,不急于乱侃 | 第二十八章 最好的时光 | 第二十九章 我来了,你在那 |
第三十章 实时提醒 | 第三十一章 回忆中的某个原点 | ||
这边风景 第七卷 | |||
第一章 我家的小宝贝 |
伊力哈穆
伊力哈穆是《这边风景》唯一一位行迹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他能够离开伊犁前往乌鲁木齐当工人,因为他是一位优秀的农民共产党员。唯其优秀,唯其思想品质高尚,所以当国家遭遇困难,当他自己成为“六二压”对象的时候,他才毫无怨言地回到了故乡务农。伊力哈穆思想的先进,一出场就表现得非常明显。
爱弥拉克孜
爱弥拉克孜是一个残疾人,她爸爸是一个比较保守的老农,在这种艰难的境遇下,她还能上了学,这就很不容易。因为她缺一只手,给她说媒的,不是找个瞎子,就是找个哑巴,但实际上,她的心气特别高,所以她非常坚定地说自己这一辈子都不结婚了,在这种情况下,她收到了一封求爱信,她的当即反应是大哭。这充分说明她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幸,她早已经剥夺了自己爱的权利、婚姻的权利,宁可当一辈子老处女,因为她没法低头,没法委身于一个人。
库图库扎尔
库图库扎尔的善于交际、取巧骗人、贪婪。他的特点是不论领导和群众说了什么,不论流年对于库图库扎尔是否吉利,库图库扎尔的老马识途、驾轻就熟、俯仰盈缩。库图库扎尔拥有相当的行政能力,解放后多年来他会一直担任爱国大队的主要干部。但他内心中一种极端的自私心理。很多情况下,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围绕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为基本主旨。善于察言观色,习惯左右逢源,适时上蹿下跳,往往颠倒是非,这是库图库扎尔突出的性格特征所在。库图库扎尔就是这样让人不可捉摸。他一会儿正经八百,一会儿吊儿郎当;一会儿四平八稳,一会儿亲热随意。有时候他在会上批评一个人,怒气冲冲,铁面无私,但事后那个人一去找他分辩,他却是嘻嘻哈哈,不是拍你肩膀就是捅你胳肢窝。不过,下次再有什么机会说不定又把你教训一顿。让人总是摸不着他的底。听他说话吧,就像摆迷魂阵,又有马列主义,又有可兰经,还有各种谚语和故事,各种经验和诀窍,滔滔不绝;你分不清哪些是认真说的,哪些是开玩笑,哪些是故意说反话。有时候他对你也蛮热情,而且对你诉一诉苦,说一些‘私房’话,向你进一些“忠言”,态度诚恳,充满善意。有时候他又突然在人多时候向你挑衅,开一个半真半假的分量很重的玩笑,使你下不来台。
雪林姑丽
雪林姑丽的身世曲折坎坷。这位心地特别善良,性格温柔坚韧的维吾尔族姑娘,本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没想到的是,不幸的灾祸居然接踵而至,先有父亲的病逝,然后是母亲的难产而死。母亲去世后,继父又娶了一个凶悍的继母,“从此,你变成了一个既有父亲又有母亲,既没有父亲又没有母亲的孩子了”。十六岁那年,雪林姑丽被迫虚报两岁,奉继母之命与泰外库结婚。然而,尽管雪林姑丽与泰外库都属于好人一类,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感情基础,所以,他们的婚姻生活就特别寡淡无味。
米琪儿婉
米琪儿婉是伊力哈穆的妻子,支持并鼓励丈夫伊力哈穆赴乌鲁木齐参加学习,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和接班人。处处尽到了一位妻子的职责,在遇到多月不见的丈夫伊力哈穆,先是低声问好,然后连忙去布置一切。她那愉悦和欢快的动作溢于言表,好妻子形象呼之欲出。
尼牙孜
尼牙孜三代贫农尼牙孜。尼牙孜的巧言令色和强词夺理,是为了能多喝几碗牛杂碎汤,使最后到的艾拜杜拉无汤可喝,让炊事员雪林姑丽姑娘伤心自责。尼牙孜在丰收期间的田间食堂起着凝聚人心、促进出工、联系感情和增添热闹的作用。尼牙孜虽然一无所长,但厚颜能搅合添乱的本事也是一绝。
章洋
章洋是一个主观自信,惯于使别人服从于自己的意志的人,他特别是在激动,或者极其自信的时候,认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是十分自然的、毋庸置疑的事情。他们没有和旁人商量,照顾和迁就旁人的习惯。习惯先入为主、盛气凌人。
主题思想
《这边风景》的主题思想就充满了政治化的色彩。这部小说的基本构思是围绕当时的现实政治而进行的。由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所谓阶级斗争理念的一统天下,所以,如此一种理念的贯穿始终就是必然的事情。
阶级斗争对立面的设定
此处的具体所指,也就是小说关于地主婆玛丽汗与地主依卜拉欣的描写。一方面,按照当时的阶级斗争理论,像玛丽汗这样失去了天堂的阶级敌人总是会不甘心地进行各种破坏活动,以期颠覆现行政权。但在另一方面,从生活实际出发,早已被边缘化了的玛丽汗们根本就不可能有所作为。表现了地主分子竭力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那些故事情节。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才气纵横如王蒙者,在构想此一方面情节的时候也显出了自己的捉襟见肘。除了热衷于传播一些流言蜚语之外,玛丽汗们实际上根本就无所作为。
人物阶级出身的设定与构想
一方面是阶级斗争的对立面,比如那位后来成为农民的麦素木科长。麦素木之所以会成为阶级敌人,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于他的出身。麦素木的父亲阿巴斯,是绥定县著名的富豪,拥有过大量的土地与资产。什么样的家庭出身就会有什么样的现实举动,依循此种阶级逻辑,麦素木那样一种到处煽风点火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一定的。另一方面是意志坚定的革命者,比如伊力哈穆,比如里希提。伊力哈穆不仅母亲被地主残害致死,而且幼小的自己也曾经亲身体验过地主的皮鞭,而里希提,则有过给地主扛活遭受压迫的人生经历。说到底,正如同麦素木的家庭出身决定着他对新政权的敌视一样,也正是伊力哈穆们的苦大仇深决定着他们革命意志的特别坚定。以上两种政治化的处理方式,都是把先验的政治理念形象化的具体结果,时代局限性的存在显而易见。
是关于主要人物在关键时候学习政治文件的描写。比如,第三十七章中就有关于伊力哈穆夜读毛主席起草的中央文件的场景描写。“这是最严肃、最激动、最幸福的事情,是解放以后数亿中国人民每天都要认真做的一件大事,是旧中国和国外从来没有的一件规模最大的盛举,这个盛举的名称就叫做‘学习’。”“真理是锐利的。真理也是质朴的。毛主席的锐利而质朴的语言,照亮了这间小小的房子。”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如此一种场景描写大约只具有令人喷饭的幽默效果。这是当年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更对社会走向和人的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这种情况,至今在中国都是无可否认的一种客观事实。
这部长篇小说的真正主题内涵,实际上是强调着一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精神的重要性。
对于《这边风景》中关于主要人物学习政治文件的描写,一方面承认王蒙的相关描写保留了当年的生活真实,另一方面却也得明确意识到,从艺术性角度来衡量,这种描写不仅毫无诗意而且还有大煞风景之嫌。从根本上说,这样的一种政治化描写也只能让王蒙失分而不是得分。好在以上这些读来让人备感枯燥乏味的政治化描写,仅仅是《这边风景》中的一部分内容。假若充斥于全篇的都是这些政治化描写,那么,这部曾经不知所踪很多年的小说手稿当然就没有什么重新出版的价值。《这边风景》之所以仍然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之所以在时隔多年之后读来依然能够让读者心潮澎湃,从根本上说,端赖于作家对于超越于现实政治之外的新疆伊犁边地生活进行了堪称入木三分的细腻描写表现。唯其如此,王蒙才会在“后记”中发出如斯浩叹:“虽然有过了时的标签,过了时的说法,过了时的文件,过了时的呐喊,过了时的紧张风险”,但当代作家评论是,至今读来,却仍然让自己心生感动:“许多许多都改变了,生活仍然依旧,青春依然依旧,生命的躁动与夸张、伤感和眷恋依旧,人性依旧,爱依旧,火焰仍然温热,日子仍然鲜明,拉面条与奶茶仍然甘美,亭亭玉立的后人仍然亭亭玉立,苦恋的情歌仍然酸苦,大地、伊犁、雪山与大河仍然伟岸而又多情。”实际的情形也的确如此,现在看起来,在有效剥离了那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不存在的时代政治印痕之后,《这边风景》最根本的思想艺术价值,就是以一种深厚的写实功力相当真实地记录表现了一九六○年代前半期新疆边地那个多民族聚居区域的总体生活样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王蒙所具体描写展示着的那个时代,乃是共和国的一个集体化农业时代。尽管说社会政治早已从实践到理念都已经否定了那个时代,但这却并不就意味着不可以用文学的形式去充分表现那个时代。
艺术手法
叙述结构
《这边风景》是一部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完成的长篇小说,按照叙事学的原理,在一部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作品中,无论如何都不允许作家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进行插入式叙事。这样一种意外的插入,将会在总体上影响小说的叙事格局。但真的可能是因为雪林姑丽留给作家的印象过于深刻美好了,所以,王蒙才情不自禁地跃身而出,以“我”的面目出场,大发感慨议论。某种意义上,这一章文字甚至可以被看作是穿插于长篇小说中的一篇带有强烈抒情意味的散文短章。“问君何事到人间,繁花寻觅是春天。雪林姑丽应难忘,丁香满天香连天。哦,亲爱的雪林姑丽!我的如雪的白丁香与如玉的紫丁香还有波斯的草丁香啊!”这样一种富有诗情的优美文字,不是散文又是什么呢?然而,就我个人的阅读感觉而言,尽管王蒙的这一章文字有明显的叙事越界嫌疑,但读来不仅未见突兀,反倒使得作品本身显得更加摇曳多姿,别具风采。接下来,则是王蒙关于新疆边地多民族聚居区域民俗风情的渲染与展示。其实,系列小说《在伊犁》的一大根本特色,就表现在对于民情风俗的关注与展示上。到了这部长达七十万言的小说中,这一方面的描写性文字,就的确可谓比比皆是了。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小说殊为别致的开头方式上。尽管主人公伊力哈穆在第一章就已经出场,但小说的开头却是一个多少带有一点话痨意味的米吉提采购员对于伊犁滔滔不绝的赞美式介绍。具体来说,米吉提采购员主要是通过与其他一些地区,比如上海、广州等地的对比而凸显出了伊犁独有的风情地貌。一部旨在描写表现伊犁多民族聚居区域总体社会生活风貌的长篇小说,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头,所体现出的,自然是王蒙的艺术智慧。开头部分之外,其他渲染表现民俗风情的文字也处处可见。
《这边风景》的情节结构可以被切割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第一章开始,一直到第二十一章,集中展示描写一九六二年伊犁边民被境外势力裹挟外逃事件发生之后的状况。小说主人公,那位刚刚从乌鲁木齐的工厂重新回到故乡伊犁农村劳动的优秀共产党员伊力哈穆(伊力哈穆所遭逢的如此一种人生变故,在共和国历史上同样有据可查。一九六二年,不知是否因为城市生活过于吃紧的缘故,一批产业工人离开了工厂,回到了农村。历史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六二压”),一回到跃进公社爱国大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平息这一事件造成的严重影响。第二部分是从第二十二章开始,一直到第三十八章,这个部分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开始处写县委书记赛里木到爱国大队下乡蹲点了解情况,首次提及即将大规模展开的“四清运动”。结束处,则是爱国大队的社员们满腔热情地准备迎接“四清”工作队的到来。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被王蒙营造得虎虎有生气。第三部分是从第三十九章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第五十七章,所集中展示表现的,是爱国大队尤其是伊力哈穆重新担任队长之后的七队“四清运动”的开展状况。到了这个部分,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也就进入了高潮阶段,此前铺叙的各种矛盾冲突空前激烈起来。
《这边风景》的特点不仅在于对集体化时代持有一种肯定的意识形态立场,而且作家关于那个时代边地农村生活的艺术描写,很显然建立在曾经身为生产大队副大队长的王蒙自己一种坚实的生活经验之上。
人物塑造
小说开头,王蒙奠定了伊力哈穆这样一位大公无私的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的党的优秀基层干部的性格基调。从后面故事情节充分展开之后的相关描写,我们也完全可以看得出,伊力哈穆的的确确是一位工作能力很强且总是替别人着想的农村干部。无论是第一部分刚刚返回爱国大队,面对着小麦盗窃案所造成的人心惶惶局面,伊力哈穆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谈心,最终稳定了躁动不安的民心,还是第三部分在“四清运动”中遭受不公正的对待之后,伊力哈穆不消极、不气馁、不退缩,坚持领导完成七队的农业生产任务,所有这些,都充分地证明着这一点。除了在发现了库尔班的不幸遭际之后夜闯乌尔汗家的不冷静行为之外,你几乎找不出一点伊力哈穆的人性缺憾来。就此而言,伊力哈穆的近乎“完美无缺”,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联想到“文革”中英雄人物的“高大全”来。王蒙对这一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当然难言成功。而从小说主题的设定这一角度来看,却又可以发现伊力哈穆这一人物的存在自有其另外一种特别的意义。非常明显,尽管作家在小说中遵循当时的所谓阶级斗争逻辑设计了诸如玛丽汗与依不拉欣这样一类地主形象,但只要细读文本,你就可以发现,实际上小说最根本的矛盾冲突,却并没有发生在这些地主与伊力哈穆这样思想先进的农民之间。与其说残余的阶级敌人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冲突,反倒不如说是伊力哈穆、里希提、赛里木等一批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基层干部与库图库扎尔、章洋、穆萨等一批总是满足于浮夸虚假工作作风的具有极左倾向的干部的矛盾冲突。在第三章后面的“小说人语”中,王蒙写过这样一段话:“这是文革后期的作品,并无大智大勇大出息的小说人,在拼命靠拢文革思维以求政治正确的同时,怨怼的锋芒仍然指向极左,其用心亦良苦矣。”在第三十一章后面的“小说人语”中,则是“难得小说人在那个年代找到了一个抓手,他可以以批评形左实右的经验为旗来批左。这部长篇小说的真正主题内涵,实际上是强调着一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精神的重要性。尽管伊力哈穆这一人物形象不无“高大全”艺术思维的嫌疑,但对于小说实际的潜在主题表达而言,这一人物形象的重要意义却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主人公伊力哈穆这一形象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的“高大全”艺术缺陷,所以,严格说起来,王蒙《这边风景》人物塑造上更具人性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反倒是像库图库扎尔、章洋、穆萨这样一些思想“落后”的人物形象。
民情风俗的关注及展示
关于新疆边地多民族聚居区域民俗风情的渲染与展示,表现在对于民情风俗的关注与展示上。首先表现在小说殊为别致的开头方式上。尽管主人公伊力哈穆在第一章就已经出场,但小说的开头却是一个多少带有一点话痨意味的米吉提采购员对于伊犁滔滔不绝的赞美式介绍。具体来说,米吉提采购员主要是通过与其他一些地区,比如上海、广州等地的对比而凸显出了伊犁独有的风情地貌。一部旨在描写表现伊犁多民族聚居区域总体社会生活风貌的长篇小说,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头,所体现出的,自然是王蒙的艺术智慧。开头部分之外,其他渲染表现民俗风情的文字也处处可见。比如第二章一开头,王蒙写道,一见到从乌鲁木齐远道归来的伊力哈穆,他的外婆巧帕汗就哭了,为什么呢,“维吾尔族的风习就是这样:妇女们乃至男子们和久别的亲人相会的时候,总要尽情地痛哭一场。相逢的欢欣,别离的悲苦,对于未能在一起度过的,从此逝去了的岁月的饱含酸、甜、苦、辣各种味道的回忆与惋惜,还有对于真主的感恩———当然是真主的恩典才能使阔别的亲人能在有生之年获得重逢的好运……都表达在哭声里。”再比如第十三章中,队长穆萨派他的妻妹给伊力哈穆送来了雪白的羊油,王蒙写道:“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然而确实是一件难办的事,乡间是经常互相帮助、互通有无的。伊斯兰教更提倡施舍与赠送。然而,赠送的情况和性质各有不同。农民们大多数也比较注重情面,哪怕是打出一炉普普通通的馕,他们也愿意分一些赠给自己的邻居和朋友。拒受礼物,这就够罕见的了,原物退回,这便是骇人听闻。穆萨毕竟不是四类分子,送羊油的动机又无法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证。你很难制定一个标准来判断何者为正常送礼,何者为庸俗送礼,何者为非法行贿啊!但是,制定这样一个标准困难,并不等于这样一个标准是不存在的。不,它是存在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尺。”一方面,是关于民情风俗的介绍描写,另一方面,则是借此而凸显伊力哈穆与穆萨之间的矛盾冲突。能够把民情风俗的描写与故事情节的展开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推进故事情节的合理铺展,自然是作家一种非同一般的出色艺术表现能力。读者会注意到在第六章后面的“小说人语”中,王蒙说:“请问,谁能摧毁生活?谁能摧毁青春,谁能摧毁爱、信赖和友谊,谁能摧毁美丽的、勇敢的、热烈的中国新疆各族男男女女。”实际的情形确也如此,通过遍布小说的民情风俗描写,王蒙所突出表现的,正是一种不可摧毁的永恒的日常生活力量。
时间 | 荣誉 |
2015年11月 | 该作品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国家民委评为“第三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 |
王蒙的这部长篇小说充斥着政治情结,政治情结成全了他,但也限制了他的文学思维,限制了对文学本质意义的创新。政治和文学有时统一,有时则是矛盾的,过多地纠结政治情结,必然影响文学的纯粹性,必然影响文学的创新高度,《这边风景》是典型的政治情结的产物,它必然是畸形的怪胎,不是正常的文学创作结晶。——当代文学评论家于开伟
“通过作者浓墨重彩的笔法,将边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作了详尽而细致的描述,作者那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和对另一个民族文化群体的日常生活中细节的真实把握,让我由衷敬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协副主席、作家董立勃
王蒙王蒙,男,汉族,1934年10月15日出生于北京,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1948年10月入党,1948年10月参加工作,1953年开始文学创作,六十年来写了大量小说等作品。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与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约旦作家协会名誉会员等荣衔。作品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2010年11月15日,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本文发布于:2022-11-17 00:0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4966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