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北宋寇凖创作五言绝句

更新时间:2022-11-16 20:34:54 阅读: 评论:0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即情之作,每一句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开头两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意思是说,比华山高的只有蓝天,也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齐,极写华山巍峨高耸之非常。其中“只有”一词说明了华山极高,再比华山高的就只有那蓝天了;“更无”说明华山是唯一最高的山峰,再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起平坐。这两句以华山为基准,表现天宇、群山与华山的关系,突出华山高耸峭拔。

结尾两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意思是说,当你站在高高的山顶的时候,抬起头来仰望苍穹,红日仿佛就在你的头顶上;低头俯瞰脚下,蒸腾的云雾正在半山腰缭绕弥漫。“红日”后之“近”字,“白云”后之“低”字,都极有力地衬托了华山的高耸与陡峭。这两句以“我”为中心,先写抬头仰望,再写回首俯瞰,所见景象,色彩明丽,气势非凡。

此诗为了突出华山的高大雄伟,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在诗中,诗人没有直言华山的峭拔险峻,雄浑苍茫,而是借助日月云雾,突出华山的神秘高深,烘托山的精神含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寇凖早年。其创作契机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寇凖小时候读书很用功,并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事物。巍峨的华山离他家很近。他七岁那年的春天,父亲带领他登华山,小寇凖高兴极了。当他们登到华山高处极目远眺之时,只见渭水如带,群山皆小,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小寇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这首五言绝句《咏华山》。

作品评价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鲁迅纪念馆馆长徐昭武《小学古诗词背育篇目译释与赏析大全》:咏华山很有气势,颇具内涵。少年寇凖的内心追求与华山奇景不谋而合,于是壮丽的诗篇脱颖而出。

作者简介

寇凖画像

寇凖(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寇凖虽出生书香世家,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因而发愤读书,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登进士第,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后即召入朝廷任职,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器重。官至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因刚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即位后,召他回朝,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任三司使等职。景德元年(1004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年冬,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南侵,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寇准力排群议,催促真宗亲临前线,后签订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又任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三年(1019年)再度为相,旋罢为太子太傅,封于莱,故世称“寇莱公”。屡次遭副相丁渭诬陷,晚年被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1023年死于贬所。寇凖性情豪奢,喜欢歌舞,诗多清新,著有《寇忠愍公诗集》。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

寇準的诗被列为“晚唐派”,其中七言绝句最有韵味。有《寇莱公集》七卷、《寇忠愍公诗集》三卷流传于世。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20:34: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4956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咏华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