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

更新时间:2022-11-16 13:55:50 阅读: 评论:0

基本信息

刊名:农村建设

主办:中共四川省委农办

周期:月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语种:中文

创刊年:1990

民国期刊

从《农村建设》创刊号说起

以《农村建设》为刊名的期刊,民国期刊联合目录上可以查到两种,一种是创刊于1938年9月,由太原晋绥农村建设协进会编辑出版的《农村建设》月刊,抗战期间迁往重庆,改为双月刊,存世较多;另一种是创刊于1943年1月1日,由南京农村建设月刊社编辑出版的《农村建设》月刊。后者在联合目录中注明只有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有藏,这可以说明此刊的珍稀程度,却并不能说我藏有的相对北图来说是无独有偶,值得惊喜万分。联合目录的著录只能作为一项参考,各大图书馆缺藏,或许某小图书馆有藏,甚至某古旧书店“仓库”有藏……,万人如海一身藏,正自难说。就拿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初版来说,某藏书家言存世只有三本,而十数年前,我就见过存世的第四本,静静地躺在苏州古旧书店的橱窗里,因为不惬其人品行事,随便翻翻就弃之如敝屣了。世上的事,大抵如此,赵元任说:“言有易,言无难”,岂可不慎乎?

《农村建设》创刊于汪伪政府后期,是有汪伪政府背景的杂志之一,刊名由大汉奸褚民谊题写,职此之故,此刊大抵尚无人提及。褚民谊其人因是汪精卫的亲戚,得以在政坛上风云一时,如果不因人而废其言行,那么他不遗余力地提倡武术、风筝等文体活动,还是对国人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值得后人纪念。他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也有着一定的见地,只要读过他的文章,也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中国历来以农业立国,农村的建设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尤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即使是汉奸政府,考虑到它的国民经济、全民的生活福利诸方面,也都能认识到“建设农村为建设国家之基础,复兴农村为复兴中华之先声”(发刊词),这也是在当时这种环境与条件下,创刊《农村建设》的意义所在。

《农村建设》的创刊与中国农村建设协会有关,更与廖家楠其人的努力分不开,他其实是《农村建设》的主编,不过并不署名罢了。廖家楠战前曾任省立苏州农业学校校长,致力于苏南农村基层的革新改造,是苏州善人桥新村的“总设计师”。善人桥新村由苏州士绅张一麟、李根源牵头,廖家楠负总责,一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尝试。抗战前夕,廖家楠上调南京,成为中国农村建设协会理事长(褚民谊任名誉理事长),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他作为一个农业专家苟全性命于乱世,要作的就是尽自己“本位的责任”而已,所以虽然可以说是一个文化汉奸,但如果科学无国界的话,他其实一直在从事着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工作。

创刊号《农村建设》还有梅思平、李士群的题词,刊物所收文章除了农林畜牧方面的论文外,还有极少的几篇回忆性文字,如三十年代经常在《论语》半月刊写幽默文字的何芳洲,这时的身份是农村建设协会的理事,写出来的文章带有文艺气息,比较隽永。《农村建设》出至1944年3月,第2卷第三期结束,由于经费紧张,自第2、3期合刊起就不再对基本会员赠阅,都改成六折优惠订阅,总第三期更是4、5、6三个月的合刊,除了经费紧张外,恐怕还与纸张紧缺和属于同人刊物有关。总第三期的《编后》是王浩写于编辑室,这位王浩大约是《农村建设》的责任编辑,与西南联大出身的大名鼎鼎的王浩恐怕不是一个人。

沦陷时期的刊物,近来已引起藏家的关注与追捧,但主要还局限于文艺刊物、社会科学刊物和综合类刊物,自然科学刊物则知音稀少,问者寥寥。《农村建设》月刊作为历史陈迹,音尘已杳,对那些当事人来说,可能不堪回首,但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在一个大动乱时代,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为了谋生,真诚地梦想着农业的发展,写着自然科学论文,他们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尽自己“本位的责任”,如此而已。

黄恽附记:近来看到一本纪念农专百年的专刊,看到上面有廖家楠的头像,与后来其他几任的校长放在一起,这是令人欣喜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是我想,如果他们知道廖家楠在抗战时期有这么一个污点,是不是还愿意把自己的头像与廖放在一起。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13:5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4936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村建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