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之类题材,在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篇里常可见到。这类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正视现实,直歌其事,以质朴的语言表现农民的不幸遭遇,富有现实感和生活气息。杨万里这首诗就是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开头两句概括所见的灾情,写田野的荒灾年景。长久无雨,水田遭旱,一眼望去,如云的稻子难以成熟泛黄。“云”,形容庄稼连片,一望如云,连片不黄,足见旱情之重。而旱田的庄稼又偏偏遇上冻灾,荞麦早遭霜冻。两句诗写实,道出了农村水旱难收的境况,农民在这灾年将难以度日。
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日子难过。在灾荒年头,农民已知道要忍饥挨饿度过岁末了,面临灾年,无可奈何,只好苦度光阴,忍受煎熬,谁知这一年又偏偏是闰年(是年夏历闰十一月),比平常年头又多出一个月来。本来就因灾荒要“忍饥度残岁”,何况今年又特别长,真是度日如年,更加难忍。灾荒已不堪忍受,又加岁月添长,愁苦又添了一层。这两句发出了农民在极度困窘中的呼号,流露了作者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诗题“悯农”之意也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亦自有特色。首先,它用层层递进的写法,使诗意更加深沉,浓重地表现了农民不堪忍受的苦况。前两句只用一般记述,已使人可见灾年饥荒之严重,这已经难忍了。不仅如此,还碰上个闰年,本来就没有多少指望可收到粮食,就更难糊口了。从“已分”到“更堪”,犹如雪上加霜,岁月添长,愁苦加深,更见出农民已到了走投无路的困境。作者不只停留了一般地写灾年荒景,而且在结句添了意外一笔,使此诗的困迫难耐之意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掘。其次,这首诗的语调、情绪痛楚凄苦,作者对于农民的疾苦体察人微,自然地表现了农民的心境。全诗(特别是后两句)既是农民在灾年的诉告,充满悲苦之音,使读者仿佛可见陷于苦不堪言的绝境的农民形象,也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动情之辞,读者也可从中看到为民立言的作者那沉重的内心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与农民的生活遭遇紧密联系,才使这首诗产生一种如泣如诉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其年闰十一月,时作者因父亲病重由杭州返回江西吉水老家,见农田遭灾,农民难以度日,深为忧虑,即时而作。
山东大学教授朱德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杨燕:诗的前两句对偶句式,描绘天灾歉收景况,后两句叙述感叹。已分”与“更堪”相互呼应,既推进一层,强化了农家的苦难,又表现出诗人对农家苦难的深切同情。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11:32: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4929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