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调唐音歌吟

更新时间:2022-11-16 10:59:07 阅读: 评论:0

简介

歌吟历来口耳相授、代代相传,由于古今语言的变化、南北方音的差异,歌吟在流传中形成多种流派。本项目——“楚调‘唐音’歌吟”,以楚地音乐和方言结合唐人规范的歌吟方式进行吟咏,相传至今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古雅优美的旋律,其节奏的轻重缓急由歌吟者自由控制。较之其他歌吟流派,楚调“唐音”明显具有旋律性强、音乐色彩浓的特点。歌吟腔调,同一诗(词),有如歌、如诉、如泣之别,调式粗分有十八种,细分则有数十种变化,内涵十分丰富,风格独特。

历史渊源

楚调“唐音”流传于江西南昌、九江和湖北蕲春一带(古属楚地)。

楚调“唐吟”歌吟目前可考最早传人为清末秀才、湖北名士张幻尘(生卒不详)。他是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的学生。

张幻尘传授给湖北蕲春著名学人胡薏园(1989—1971,早年留学日本,是国学大师黄侃同乡同窗,曾为黄侃写祭文)、黄侃(1886-1935),黄侃早逝。

胡薏园先生传授给宗远崖先生(1918—,文史名家、曾执教于江西教育学院,现居九江),他是健在的楚调“唐音”歌吟的第一代传人;宗远崖先生传授给宗九奇先生(1943—,江西省文史馆馆员、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员,现居南昌),

九奇先生自幼学习歌吟,对“楚调‘唐音’”歌吟方法有着全面扎实的掌握,为当代楚调“唐音”歌吟的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在省内外文化交流中受到各地诗词名家、吟诵传习者的高度评价和重视。

近年来,在江西社会各界有一批有志歌吟学习者成为这一项目的新传人。在由江西省社科院、滕王阁管理处等学术文化机构连续举行的历年谷雨时节楚调“唐音”歌吟会上,几代传人联袂歌吟,在省内外影响很大。“楚调‘唐音’”歌

特色鲜明而且传承有绪,堪称传统歌吟的“活化石”。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已将“楚调‘唐音’”歌吟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

基本内容

先秦两汉以前,有歌有诵,言之凿凿。:孔子教弟子们“诵诗三百”(《墨子·公孟》),其弟子子游、子路皆能弦歌《诗经》,而弟子曾子歌《涛经》之时.更是“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孑L子本人,则是“弦歌诵书,终身不辍”(《列子·仲尼》)。关于“吟”的记载,《楚辞·渔父》中有屈子“行吟泽畔”,此或可称之为“吟”的滥觞,但还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东汉以后,既有歌有诵.亦有吟,记载很多,汉乐府诗题中含“吟”的作品亦复不少。但是,历代的诗歌(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人们没有掌握如何用“阳春白雪”般的音乐之声去“歌”的时候,其内在的声韵美与音乐性,也就主要靠那“下里巴人”般的声腔去“吟”,去表达和传递其美感了。须知,大凡文人皆会”吟”,大凡诗文皆可“吟”。“吟”,是一种歌唱式的“咏诵”,有着比较自然、随意的声律和节奏。它既是对诗词内涵的欣赏和推敲,也是对诗词蕴含的音韵之美的展示和品味。通过抑扬顿挫、低徊往复的“吟”.诗词文赋的音韵之美和内在情趣、意境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特别是唐宋以降,不仅文人们“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而且社会各种阶层、各种人群都吟诵成风,唐人有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自居易》)之说。“吟”是古人接触诗词的惯常形式,清人曾国藩总结学习经验说:“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诵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家训·字谕纪泽》)道出了吟咏对二F领会古人诗文内涵旨趣的重要作用。昔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也是中国诗歌学习与吟诵的密切关系。因此,“歌”与“吟”,可以说是最具我们民族特色的“咏诵”诗文的方式,它是一种从诗与音乐奇妙“姻缘”中派生出来的古老艺术和国粹。

基本特征

“楚调‘唐音’歌吟”,以楚地音乐和方言结合唐人规范的歌吟方式进行吟咏,相传至今日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古雅优美的旋律,其节奏的轻重缓急则由歌吟者自由控制。较之其他歌吟流派,楚调“唐音”歌吟明显具有旋律性强、音乐色彩浓的特点风格独特。

歌吟调式大体可分为十八种,每一种又可根据歌吟者的情绪,变化出多种变化,因此其调式细分则有数十种变化,内涵十分丰富。

歌吟发生需借助颅腔和胸腔共鸣,不同的共鸣位置可产生不同的情绪表达,歌吟同一首诗(词),有如歌、如诉、如泣之别。

主要价值

楚调“唐音”歌吟,既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歌吟,又称“吟咏”或“吟唱”,是古人读诗词歌赋的方法,是从诗歌与音乐奇妙“姻缘”中派生出的一门古老艺术,广泛流传于民间,在各阶层人群中传承。近百年来社会变迁和教育模式的转变,使歌吟已成“绝学”,在汉文化圈国际文化交流中成为一种尴尬。有识之士呼吁:恢复中国古代诗词的吟诵传统,挽救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楚调‘唐音’歌吟”,以楚地音乐和方言结合唐人规范的歌吟方式进行吟咏,较之其他歌吟流派,具有旋律性强、音乐色彩浓的特点,值得大力继承、整理、保护、弘扬。“楚调‘唐音’歌吟”具有明显的原生态特征,流传有绪,原汁原味,堪称传统歌吟的“活化石”,因此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濒危状况

岁月悠悠,中国的歌吟咏诵的传统,在上世纪初以来的社会变迁中,薪火几近熄灭,令人太息。在新文化运动中,歌吟咏诵(以下简称“吟诵”),与其所附着的传统文化一道,又遭到主流文化的否定;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由于各种政治和社会的原因,吟诵之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受到贬斥。随着曾经接受过传统私塾教育的老一辈诗人、学者的老去,中国诗词吟诵已渐成“绝学”。现今,我国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自身已很少会“吟诵”,更不用说向学生们传授了。这不仅成为诗词创作、欣赏乃至研究中的一大先天缺憾,而且也时常成为汉文化圈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尴尬之事。因此,国内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恢复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重新关注“吟诵”传统,通过有效手段,刻不容缓地挽救这一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保护措施

(一)记录。记录工作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1.利用现代录音、录像技术对歌吟传承人的歌吟进行音像记录;

2.选择对不同类型的诗词作品的吟诵调式与方法进行简谱记录;

3.对歌吟者的心得体会进行记录等。

(二)整理。当务之急,乃是将传承人全靠听觉记忆的丰富的歌吟之声,记录转化为今人可利用视觉来阅读、练习、试唱的标准化的曲谱,并精心选取历代诗词曲赋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结合吟诵传人个人偏爱及对不同类型吟诵文本的代表性,汇集整理出一部分量适中、能够较好反映楚调唐音歌吟面貌与风格的作品集,并配上音像光碟,以供学术界及歌吟爱好者中研习和推广。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10:59: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4928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