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之诗对仗工整,格律规矩,就诗歌的艺术成就而言,不愧有“诗圣”之名。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七夕之夜,上自天子嫔妃下到黎庶百姓,尽皆聚会祈祷,曝衣乞巧。当时民俗可见一斑。既而开始对一未嫁女进行描写,细腻地刻画少女未嫁时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及由此而产生的忧虑,感叹其务必勤劳织功,明了夫妻间戒律礼法,见出老杜一片爱怜之情。其言也真,其情也切。无丝毫矫饰,无半点雕琢,而待嫁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于大历元年(766)初至夔州时作。
原选者评:借题发议,正而不腐。起处作疑词,李商隐《七夕》诗所自出也。
张曰:“《易》言物不可以苟合,故借牛女无私会之事以及男女无苟合之道;又因男女无苟合之道,以比君臣无有合之義。触类旁通,高古广正,可见古作诗者之意。”
①仇注本依梁氏编于大历元年在夔作。这是一首节令诗。通过对七夕传说的纠谬,以及对祈祀风俗的描写,宣扬了守正的礼法。
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本文发布于:2022-11-16 05:5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4913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