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牡丹园花港观鱼公园的牡丹园区里面,栽种数百株色泽鲜艳,奇香异常的名贵牡丹,如魏紫、姚黄、绿玉、胭脂点玉和娇容三色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来自安徽宁国县的玉楼春。此外,还配置山石和苍松、翠柏、芍药、红枫、紫薇、海棠、杜鹃、梅树等花木,高低错落,疏密得体从高处俯视,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态妍,令人流连忘返。园内植物配置精致,四季有应时之花,八节有长青之树,发展了“花”、“港”、“鱼”这一名胜的特色。每逢4-5月间牡丹盛开之时,五彩缤纷,香艳各异,这里吸引着全国园艺工作者和无数国际游人
西湖牡丹园景观构图上,采取假山园的土石结合,以土带石的散置处理方式,并参照我国传统花鸟画的牡丹与花木、山石相结合自然错落的画面来布置牡丹园。最高处是重檐八角攒尖顶的牡丹亭,匾额由当代文学家茅盾题写。东南侧坡有 一平台,平台上有用黑白卵石仿梅树姿态铺砌而成的图案,平台旁植古梅一株。取宋代诗人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牡丹亭畔小径一侧,植古梅一株,梅树下,以黑、白卵石砌成此梅姿影图案于路面,现代大儒马一浮题笔称之为梅影坡。
1954年,新中国气象一新,花港公园内已建设得花团锦簇。可是,繁花中怎能没有牡丹?牡丹可是花王啊。园林部门到处收罗牡丹可奇怪的是,种一批死一批。到底是什么原因养不活?大家面面相觑,谁也说不上。只知道,杭州已经难以收到成批的牡丹了,要去外地引进。
陈皓先生踏上往北开的火车时,其实并不知道真正的目的地。连年战火,洛阳的牡丹只剩星星点点,不易收集。听说北方还有牡丹,到底是哪里?车到济南时,陈皓想到这里有个同学,就下了车。同学帮着多方打听,终于听到一个地名——山东菏泽。
陈皓倒回去,再坐火车,再坐汽车……一踏上菏泽的土地,他立即明白了杭州的牡丹为什么养不活。
“我见到了闻所未闻的事。”事隔50多年,陈皓先生回忆起来还乐着呢。“他们洗脸是排队的,同一盆水,一个洗完第二个接着洗,再第三个,要洗十多个人。水那个珍贵啊,我们南方人根本体会不到。到了田地里,农民的扁担一扔地上,就陷下去一长条。”
原来,土松啊!
牡丹能层层叠叠开放,富贵重重,是要根基的。牡丹的根系必须伸得很长很长,上面的花才能开得很大很大。菏泽的牡丹,有的根系长达2米。
症结找到,那么,就将这些珍贵的牡丹品种带回去吧。
对方一听也乐了:“还没有人来问我们要过牡丹花呢,人家要的都是牡丹根。”又原来,牡丹根是上好的中药药材,菏泽人种牡丹,不为观赏牡丹花,是冲着药材。也正因为这样,不管世事如何动荡,它都保存下来了。
陈皓抄录下他们那本一点也不浪漫的《牡丹簿》,将100多个品种的牡丹悉数要到。这中间还发生一点争执,他们要剪下牡丹根,你不是要牡丹花吗?直到陈皓说这是拿到西湖去种的,他们才放下剪子。
没想到回杭的路上一波三折。
四十多筐牡丹捆好装上汽车时,老天爷开起玩笑来了。菏泽地区经年累月不下雨,这天竟然下起雨来。满村的笑脸映着汽车边一张无奈的脸。汽车是走不了了,路的泥泞超过想象。但巧事无处不有,菏泽汽车站竟然有个杭州人,听说这批牡丹是要运到西湖去种的,马上帮着想办法。后来雇来了五辆马车,艰难地走了两天,将这批牡丹运到了商丘火车站。
麻烦又来了,商丘是小站,火车只停两分钟,这么多筐牡丹怎么来得及搬上去?延长时间?不可能。陈皓好说歹说都没用,他感叹到:“好容易找到这些牡丹,这是拉到西湖去种的!”没想到火车站的人来了兴趣:“拉到西湖去种的?——那我给总站打电话试试。”这一试还真成了,总站同意这一列火车为了这些去西湖的牡丹多停几分钟。
还没完,火车到了衢州,要转车。牡丹搬下搬上时间又不够。不过这下子陈皓心里不着急了,他已经找到说服别人的钥匙——告诉他们这是拉到西湖去种的。是啊,个人的力量是小的,西湖的魅力是大的。果然,衢州火车站帮助他及时转了车。寒冷的季节里,四十多筐牡丹安全抵达杭州。
初到杭州,牡丹们去苗圃“压惊”,这边,花港公园内,按照牡丹的特性筑起一个个花台。高高的花台,一方面可以保持土层的干燥,另一方面也让牡丹长长的根系得以伸展。花台是台阶式的,不规则的迂回,级级抬高,环拱着一个制高点。制高点上,一座重檐八角攒尖顶式样的牡丹亭建了起来。它在整个花港公园非常醒目,是点睛之作,著名文学家茅盾为它题匾额,著名书法家诸乐山书写了对联,着实风光啊。
次年春天,当春风吹起来,花港公园内百花开出来,人们突然发现——牡丹花!牡丹亭!
登上牡丹亭往下看,四周缓坡上十几个各具形态的牡丹花区错落有致,极具韵致。穿梭其间,只见粉红的牡丹美艳万方,馥郁不绝;纯白的牡丹仙骨玉肌,迎风而笑;浓紫的牡丹欲现还掩,在春色无边里闪耀着妩媚……
一个初冬早上,我特意赶到塘栖的东塘镇,去看普宁寺牡丹。
这个主意来自于一本书——蒋豫生先生写的《塘栖旧事》。他说,小时候他家借住在陆家花园。陆家名气很响的就是牡丹,有百来年历史。每年四月花开时,赶来看牡丹的人很多。其中就有大画家吴昌硕。
老镇,春风,陆家花园的牡丹花蕊金黄,花瓣粉红,硕大的花朵不胜娇贵般频频点头。吴昌硕住在陆家,赏牡丹,画牡丹,吟牡丹,满院子的欢声笑语。那是陆家最欢快的日子。可惜的是,“文革”中这些牡丹被偷的偷、移的移,全部枯死了。
南方地湿气温高,牡丹很难存活。即使花港公园的牡丹,往往是引进那年花朵大,次年就开花小而少了,过几年就得换一批。近年引进安徽一带的南方品种,情况有所好转,但像陆家花园这样开花百来年,实在是罕见哪。难怪事隔五十多年,蒋先生还念念不忘。可惜啊。
没想到蒋先生说,你不要遗憾,塘栖那边还有流传下来的牡丹,比陆家花园的还要老,而且活着。在东塘的普宁寺。
这样,我便站在了陌生的小镇街头问牡丹。
“牡丹,要四月开花,现在只是枯枝哎。”对方像看怪物一样看我。又说:“也不在东塘,在普宁村,离这里四五公里。”
叫了镇上的出租车再走。在冬日有些萧瑟的田畈里开啊开,终于停在了一个村庄里。寺院呢?没有。
王大伯给我打开牡丹园院门。19丛牡丹,此时以光秃秃的枝丫迎接我。实在难以想象,这些牡丹从明开到清、一路开到民国、再开到现在,据说已经开了600次。清代时这里名声最盛。远道而来的赏花人,对花踯躅,流连忘返。吴昌硕84岁时,还书录一首五言诗《普宁寺牡丹》。
而王大伯说不是——我俩在一丛丛牡丹枝丫间穿行,他说只有南边的两丛是老的,其余的都是后来补上的。
他说,普宁寺最盛时有99间房,院子里有18丛牡丹。据传这些牡丹都是明朝民族英雄于谦手植(于谦酷爱牡丹,其杭州故居亦有牡丹数丛)。但王大伯小时候看到的普宁寺已经破败,只有10间房了。“文革”期间破四旧,干脆就拆得一点不剩。1982年原址上造起了现在这幢大楼,做过小学,现在是村委会所在地。
那18丛牡丹,到他小时候也只有12丛了。1963年杭州园林局来移走6丛,1999年又迁了2丛到超山大明堂内,后来造牡丹亭及整修这个院子时,挖外墙损伤了老牡丹的根,枯死1丛。2005年由于烂根又1丛不行了。这样便只剩现在这宝贵的2丛。
当然,村里一直在补植。这补植的17丛大多是南方品种。花开时节,新的老的争奇斗艳,非常热闹。
我问新牡丹与老牡丹有区别吗?他说,老的花朵大,有17-18厘米,花盛时3丛老牡丹有100多朵花,很好看。问他到底怎样好看,他笑着说不出来了。后来我看到有人是这样形容的:普宁牡丹品名“玉楼春”,花的基部泛淡红色,花白如银,花瓣呈细波浪形,重重叠叠,清香四溢……
《塘栖旧事》中提到,当年陆家花园对牡丹打理非常上心。每年秋天都请乡下农民来松土、上河泥,冬天再在每丛牡丹花下埋副猪肚肠,牡丹喜荤肥。普宁牡丹呢,几百年来都由寺僧精心照料。“文革”以后就落到了当地农民手上。王大伯说,施肥蛮要紧,以前用猪肚肠,现在用猪毛、菜饼、有机肥。以前虫很少,现在虫多而且很厉害,一不小心就将叶子吃光了,一年要除好几次虫。除草更是经常性的。
使我奇怪的是,“文革”中,偌大的普宁寺毁得一丝不剩,寺院牡丹却留了下来。虽然淹没在半人高的草丛里无人照管,但村里毕竟无人下得了手去铲除它们。普宁寺原址上建造这么大一幢楼时,工程的庞大可想而知,但边上的牡丹竟然没被糟蹋,也真是奇迹。1983年,社会上对文物根本没有概念时,这几丛牡丹却被列为余杭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枯死了1丛,甚至惊动了上海的花卉专家专程前来调查原因。农民对牡丹花,不可能有文人、寺僧那样的赏吟情怀,但这里的农民,把养护牡丹作为一件正经事来做。
是一种牡丹情结吧?长长的一年中,牡丹只开花十几天。而正是那短暂的花朵,浓缩了一年最华美的记忆,使整个一年都散发香味,心存期望。
本文发布于:2022-10-30 04:30: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4109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