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美,弘扬中华文化的文化传播项目

更新时间:2022-10-30 00:55:39 阅读: 评论:0

缘起

近百年来,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成为了中华民族走出屈辱、走向昌盛的内在动力,成为了民族精神与国家意志的核心要素,成为了时代领袖们唤起民众、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再创辉煌的精神力量,成为了古老的中华民族立志为实现全人类和睦相处、和平发展、和谐共生而努力奋斗的代名词,成为了民众共同的理想、追求与目标。

纵观人类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无论是中国的尧舜时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还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西方现代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文明的进步都依赖于文化的昌盛与引导,文化的飞跃也总是依托于文明的繁荣与支撑,文化与文明、物质与精神,相辅相成、刚柔相济地推动着滚滚的历史车轮。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凸出表征,是当今综合国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古老的中华文化,她浩若星汉、悠久璀璨,她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成为了护佑中华民族生存、推动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能够历经战乱纷争、朝代更迭、天灾人祸以及外族侵略,于艰难险阻、起伏挣扎之中传承至今,并再一次地走向繁盛与辉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中华文脉的绵延不绝。

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又一次的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就已经举世瞩目;繁荣文化、发展文化,文化兴国、文化强国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文化的内涵及其丰富。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并且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中国文化中最具普世价值的内涵,并且应该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让国人、让全人类喜爱、接受、分享与追求。因此,“美”应该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走出去的关键词。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能够使人类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是人类对事物的感受与最基本的评价标准、取舍标准。发现美、创造美、分享美是人类的共同天性。中华民族精神境界的最高追求是“真、善、美”,中华民族对“美”的发现、创造与分享的态度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包容、欣赏、融合的态度与和谐一统的思想。

“中国之美”就是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与时代背景下,通过大量研究、集思广益而提出的一个文化主题,是为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选择的一个特别的切入点、开拓的一条特殊的路径。它诞生伊始就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强国的伟大历史使命。

如前所述,“美”不但是事物共有的属性、人类共同的追求,而且“美”还具有跨时空、跨种族、跨文化、跨宗教、跨国度、跨地域在人们心中产生共鸣的特征。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于传世书画之前流连忘返、于跨文化的音乐之中动情陶醉、于古典经传之上豁然顿悟、于世界名著之内心驰神往、……,其根本原因皆是文化之大美、壮美、秀美、完美甚至是凄美在震撼、呼唤、激荡、感动着人类的心灵。“中国之美”就是要将中华民族文化之“大美、壮美、秀美、完美”超越时空、超越文化、超越种族、超越国度、超越艺术形式的展现给全人类,创造至真、至善、至美的和谐境界。因此,创造与展现中华民族的博大之美、文质之美、灵动之美、端庄之美、秀丽之美、高雅之美、豪放之美、浑厚之美、飘逸之美、和谐之美、……,便成为了“中国之美”的根本追求。

“中国之美”从理论上讲可以涵盖一切中华文化与文明之美,但就目前而言,“中国之美”的着眼点将定位在文化、文艺与武术等范畴之内,重点是展现书画、工美、演艺、武术等方面的美,并聚焦在具有较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中国书画、中国玉器、中国陶瓷、中国紫砂、中国民间工艺以及中国京剧、中国昆曲等国粹艺术和中国武术之美的挖掘、创作、展示、展演、传播与交流等方面。

因此,“中国之美”将以“挖掘中国之美、发现中国之美、传承中国之美、创造中国之美、展现中国之美、奉献中国之美、传播中国之美、分享中国之美”为核心;通过“中国之美”年度大展、“中国之美”国际巡展、“中国之美”文艺演出、“中国之美”现代媒体传播、“中国之美”创作基地、“中国之美”书院、“中国之美”基金会来实现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人才的扶持”;通过系列与周期性的文化活动,为参与者提供文化研究、文艺创作、才艺展现、作品展示、文化交流、文艺欣赏、公益慈善与文化素养提升的平台。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之美、思想之美、文学之美、艺术之美、历史人文之美、当代生活之美、……。

“中国之美”的主题词是:中国之美——走向世界、感动世界!

书画艺术大典

首届“2012.北京。太庙。中国之美书画艺术大典”已于2012年9月19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太庙隆重举行,并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盛典,它是文化溯源、文化归根、文化祭祖的开端。它以前所未有的虔诚与隆重在太庙向我们的祖先展现中华儿女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与决心;它以前所未有的荣誉与寄托向我们的艺术家表示中华民族对他们的肯定与尊敬;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传承文化、凝聚人心,激发国人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归根意识,并以“中国之美”的面貌,向全人类发出友善的微笑,进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与走向世界。

中国之美书画艺术大典在北京太庙隆重举行中国之美书画艺术大典揭幕仪式

原武警部队 副司令员刘红军中将、原中国外交官联谊会蔡方柏会长、中华民族国艺文化交流促进会主席兼中传国艺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戢康健、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李北海副部长、中华民族国艺文化交流促进会陶呈义副主席为中国之美书画艺术大典揭幕

中国之美组委会主任戢康健致词中国之美书画艺术大典标识

古代中华民族的生存模式是以部落、家族为基本劳动与生活主体的农耕渔猎生活方式,由此,便形成了中华民族以“家族”与“伦理”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因此,“礼”成为了社会结构的支撑,“义”成为了人际交往的准绳,“孝悌”成为了基本义务和高尚人格的标准,“仁爱与忠恕”成为了民族与国家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家文化、伦理、祖先崇拜”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这样的生存模式世代相传、这样的文化精神薪火绵延,时至今日,“家”与“国”便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下”,“亲人”以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便是最美妙的人际关系,“国”与“家”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中国人为之奋斗的核心,“亲情”成为了一切人际感情的基础与毋须刻意的追求。

2000多年来,世界各类宗教的出现与发展,丰富了人类的文化与精神追求,但是在中华民族,由于中华文化早已融入了民族的血脉,所以,纯粹与虔诚的宗教信徒还是少数,大多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其他国家宗教信徒那么多的宗教仪式。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多数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不是以宗教文化为基础的、而是以民族文化为根源的。决定大多数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的不是宗教崇拜,而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哲学思想。历史上由此而产生的“祭祖文化、祠堂文化”在维持社会稳定,尤其是抵御外族侵略,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我们今天常说的“同胞一家、血浓于水”就是基于这种文化的传承。我们今天的祖国统一大业、港澳台的回归,就是“中华民族同源、同宗、同根、同文”和谐一统文化的继续。因此,中国人更应该将供奉祖先的“宗庙”作为寄托思想与归宿灵魂的殿堂,并在那里凝聚中华民族的骨肉同胞与血脉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感悟祖辈先贤的生存智慧与仁义道德,诉说我们的理想、信念、事业的目标、奋斗的决心,祈祷祖先的护佑,获取心灵的慰藉,汲取精神的力量。这便是首届中国之美书画艺术大典在北京太庙隆重举办的意义所在。

标识

基本释义:“中国之美”四个字采集了“毛体”字,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潇洒、飘逸、豪放与灵动之美,更代表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由挥洒、勃勃生机、强大的创造力与独立的个性;宫殿建筑的图案,展现了璀璨的中华文化的深邃与悠远,代表着中华文化端庄、浑厚、和谐的王者气概;“Besuty of China(中国之美)”代表着“中国之美”的国际视野与开放的胸怀,展现“中国之美”走向世界、感动世界的崇高使命。

主题歌

作词:李春

伏羲的圣地,女娲的星空。

炎黄的血脉,龙凤的图腾。

好一个神奇的大中华,

一派中国美,万古华夏风。

飘逸看老庄,端方说孔孟。

晨歌习宝剑,晚茶读易经。

壮烈风波亭,凄美红楼梦。

丝竹演梁祝,水墨画长城。

中国美,华夏风,此岸花开彼岸红……

中国之美书画艺术大典图册中国之美书画艺术大典作品在太庙大殿内展出

更多请光临中国之美官方网站

本文发布于:2022-10-30 00:55: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4099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家谱文化
标签:中国之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