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企合作联盟(China Association of School-Enterpri Cooperation,简称CASEC)。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精神,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运营机制,中国校企合作联盟在各方的支持和关心下于2014年4月29日正式成立。联盟由在中国境内的各类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行业组织、政府机构组成,联盟是一个自愿参加、自律性的行业组织,是非盈利性社会团体。
联盟以技术创新需求为纽带,以契约关系为保障,有效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搭建一个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科技成果和人才培养产业化新机制、新模式的运营,加强院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为此,中国校企合作联盟将打造一支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运作,同时精通职业教育、人力资源、法律、政策、科技成果评估、知识产权服务、金融、专业培训等业务的专业技术队伍。通过协同合作,降低风险和成本,促进联盟成员的共同进步,实现共赢共荣。
平台建设遵循“开放协作,聚集共享,融合创新,全面辐射”的原则,将通过有效沟通,实现对需求的最大汇集;通过开放式服务,实现以全国科技服务资源和院校人才资源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能力的拓展与提升;通过对各类要素的集成与合理配置,实现要素的有效融合与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各环节的服务构建,实现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全过程的服务跟踪;通过与各省市和国外机构的合作,实现平台对技术、产品、人才和服务的多维辐射功能;通过对科技服务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推动全社会对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共享。形成日趋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辅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局和长远发展。
以“跨界、融合、创新、协作、共赢”为宗旨,凝聚力量,共谋发展。打造以产、学、研、用多赢的产业平台。平台将通过有效沟通,实现对需求的最大汇集。
中国校企合作联盟充分凝聚联盟内各成员的力量,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活动,联盟作为中国第一个由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社会参与的综合性、公益性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体现在平台服务囊括了涉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所需要的各类要素,包括政策、技术、法律、信息、金融、培训、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体现的是“全流程、全要素、全社会”的服务理念。
中文名称:中国校企合作联盟
英文名称:China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Enterpri Cooperation
英文简称:CAUEC
中国校企合作联盟中国校企合作联盟的文字标志英文缩写CASEC,及与之相配合的中英文名称,字标中所有文字为特定字体,LOGO 由开放的五个弧形三角形组成,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创新、蓝色代表科技、紫色代表专业、黄色代表活力,LOGO中五个组成部分蕴含联盟的宗旨,即:跨界、融合、创新、协作、共赢,同时也蕴含联盟成员的组成部分,即: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行业组织、科研院所。在正式的场合应使用联盟的中英文名称,在非正式场合可以直接使用英文缩写,形象标志。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国校企合作进程,提升校企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近30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企业、高等院校、政府等都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院校、政府等主体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截至2014年3月底,中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177.94万户,其中第一产业实有企业45.22万户,第二产业386.14万户,第三产业1129.27万户,全国高校共2198所(不包括一校两地办学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和外观设计专利申约260万件,授权3种专利共计约140万件,其中我国高校累计专利权总量约30万件。虽然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授权数量数十甚至上百倍地增长,但是,专利质量不升反降,平均寿命只有3年多,专利转化率也普遍低于5%.据统计,截至到2014年6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甚至靠仿造过日子。
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699万人,而高校毕业生真实的平均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不容乐观,分别为66.3%和39.7%。据调查,就业率降低不是用人单位减少了用人指标,而是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虽然国家在近两年推出了各类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但参与的院校和企业毕竟是少数;远水解不了近渴。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空间广阔,大有可为。中国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科研实力强、学术基础牢固的特点,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进行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并形成相当数量的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优势,然后向型企业转移,由企业完成知识产权和人才资源的市场过程。要想让专利成果真正走出高校,实现科研与产业的对接,还需要“孵化”平台。通过这种深入合作,使高校的研发会相对更务实,更接近市场,将高校定位于“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
基于这种产业背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精神,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机制,全国性的校企合作联盟平台的成立很有必要。
2013年3月,发起人经过政府领导和行业专家探讨后,决定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交流研究,以此促进中国的校企合作产业的发展。成立中国校企合作联盟。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支持校企合作发展,鼓励社会机构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2014年4月,校企联盟经上级部门批准,正式注册成立。
2014年5月,校企联盟取得组织机构代码证。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明确指出大力支持校企合作。
2014年7月,联盟已拥有超过100所高校和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会员。
本文发布于:2022-10-29 23:3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4095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