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沿革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西北端,北部是燕山山脉,西部是太行山脉,东南是一片向渤海平缓倾斜的平原,距海岸线约150公里。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代,为燕国首都蓟城所在地;此后一直是中国北方的经济和军事重镇。10世纪起,辽、金、元、明、清五朝相继在此建陪都或国都(见大都城、北京城)。
北京城的城址经过多次变迁,今天遗留下来的旧城基本上是明代所建。原有的外城和内城的城墙,现已拆除,尚留下少数几座城楼。紫禁城的城墙保存完好。
1949年1月。北京市和平解放,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近40年来城市建设贯彻了“为中央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有了很大发展。全市新建各类房屋约1亿平方米,相当于1949年全部城市房屋的5倍。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和城市绿化等都取得很大进展,并新发展了燃气和集中供热,修建了全长近40公里的两条地下铁道和40多座立体交叉桥。近40年来北京已经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商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和其他各项事业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北京市就提出一些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和方案,1958年提出正式方案。实践证明,这个方案提出的若干原则,如从历史形成的基础出发进行改建、扩建,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市区采取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形式,发展远郊区卫星城镇等,基本上是合理的;但也存在着对首都特点认识不足和对实现规划的措施研究不够等问题。
1983年的规划方案 1980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提出,要把北京建成为全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成为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城市;成为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要使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根据这一指示,1983年制定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见彩图)。
北京城市规划北京旧城的改造,既要认真保存和发扬原有的独特风格,又要有所创新,体现社会主义时代人民首都的新风貌。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原皇城范围是旧城的精华,是重点保护区。其他地区的一些有价值的革命史迹、文物古迹和有代表性的民居、街巷,也加以保护。这些地区周围的新建筑在体量、色彩、风格上必须与原有建筑和景观相协调。同时结合土地使用功能的调整,有计划地改造旧城:增加体现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内容的用地,展宽道路,扩大绿地,改建旧房,增添市政设施,使旧城区成为布局合理、交通畅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新老建筑相映增辉的现代化首都的中心区。
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原有的道路系统中干道少,胡同多,交通不便,特别是东西向交通不通畅。规划中对旧城道路在保存原有棋盘式路网基础上加以打通、展宽,并开辟新的道路。在近郊新建地区发展放射路和环路。其中有九条主要放射路分别通往承德、山海关、塘沽、开封、保定、太原、大同、张家口和丰宁等地。为了适应今后城市交通量的增长,还要继续建设地下铁道和发展郊区轻轨交通。开发城市用水的新资源和加强水源保护,同时建设雨水、污水分流的排水系统,并在市区边缘修建污水处理厂,消除对河道的污染。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燃料结构,实现燃气化和集中供热。
园林绿化 为了改善首都环境,要增加植树造林面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北京地区山地面积占三分之二,首先要进行山区造林绿化,形成首都西北部防风沙的屏障。要在灵山、百花山、松山、云蒙山、雾灵山等生态环境好,动植物资源较丰富的山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沿山地带要结合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香山、西山八大处、潭柘寺、戒台寺、周口店北京猿人洞以及怀柔慕田峪长城等名胜古迹建设各有特色的风景游览区。平原地区要以永定河谷、潮白河谷和康庄、南口一带三个风口为重点,建设好风沙危害区的防护林带和发展四旁(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绿化,实现农田林网化。
要充实、提高和扩大颐和园、北海、天坛、陶然亭、紫竹院、龙潭湖、玉渊潭等现有的公园。开发建设水碓湖、什刹海、莲花池、八宝山、北郊、南郊等新公园;把圆明园建设成为遗址公园;要进行道路、河道、工厂、机关、学校、居住区等的绿化。
城市性质、定位、职能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城市发展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第三产业超七成
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增强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服务业发展,全力提升质量和水平。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29%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以下。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0000美元。
■“生态北京”
与河北、山西、内蒙古合作,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加强燕山、太行山山脉生态屏障建设。
加强平原地区生态林地的保护和建设。划定限制建设地区,有效保护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区,积极进行绿化隔离地区、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
■北京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东、南
北京的西部、北部是山区(包括浅山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该地区还是北京的绿色生态屏障,以及主要的水源保护地区,对于北京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不适于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集聚。
北京的东部、南部及西南平原地区,是北京建设条件最好的地区,该地区有北京通往东北、华北、华南等重要经济区的交通要道,城市发展的限制因素少,适于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集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产业布局
第一产业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二产、三产延伸,逐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限制和转移无资源条件的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
■西部、北部山区,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林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具有山区优势的特色农业。
■平原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业。形成若干与大环境绿化融为一体的农业区,改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
■中关村为核心完善一区多园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结构。
■亦庄为核心形成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含大栅栏、琉璃厂)建成商贸文化旅游区。
■公主坟、木樨园、望京、北苑、石景山等建成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
■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业区。
■以空港、马驹桥、良乡等物流基地为主构建物流体系。
■北京将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城市。在顺义、通州、朝阳十八里店、石景山各建一座综合性会展中心;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在怀柔、密云等新城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整合提升服务水平,建设若干会议培训中心。
■建设和培育6个文化中心(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及交易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中心)。
■积极支持民办教育产业,建设成为全国培训产业基地。
■在城市东部、西部和南中轴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区,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大力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业。
■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必要的住宅保障,发展房地产业。
社会事业
■在南苑或通州潮白河与北运河沿线的地区预留行政办公用地,旧城内不再安排大型行政办公设施。
■博物馆要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扩展种类。加强区(县)级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和图书馆的建设,保证街道(乡镇)及社区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
■建立国内一流水平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三大体系。
建设以区域性综合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
逐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建立社会投融资机制。
■2020年,北京市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新城和边缘集团实现人均0.6~0.7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的目标。
■适应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需求,建立市、区(县)、社区(农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
■构建居民生活的三级单元:基础社区(社区居委会,3000~10000人)、功能社区(4~6个社区居委会)和街道社区(10万人),把基层政府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生活服务、物业管理、治安等各项内容统一到社区建设中来。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的产业和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中心城中心地区迁出110万人
严格控制中心城人口规模,进一步疏解旧城人口,合理调整中心城的人口分布。中心城中心地区人口规模从现状650万人下降到540万人,迁出110万人,旧城居住人口控制在110万人左右。边缘集团人口约270万人,绿化隔离地区及外围地区人口约40万人。
■五成半人达到大专以上教育水平
200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占16.84%,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02年为3328人。根据预测,202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将达55%,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可达8000人。
用地规模
2003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约11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101平方米,其中中心城人均建设用地约76平方米,远郊区人均建设用地约162平方米。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首都和经济特区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105平方米-120平方米之间确定。本次规划采取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最低限105平方米。
■全部建设用地1650平方公里
2020年,北京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5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77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2平方米。
新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64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12平方米。
镇及城镇组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21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保证3500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
北京平原地区总面积约为6338平方公里,其中应至少保证3500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
区域协调
■推进京津冀合作
由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围绕京津的河北省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岛、沧州7座城市组成的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沿海地区的核心经济区域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区域,其内部的合作对各组成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全国来看,京津冀都市圈是三大都市圈之一,但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相比,区域统筹和整体发展明显不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各组成地区之间合作的发展潜力巨大。北京东部、南部、东南部与天津、河北等地在产业、交通等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上分布有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战略资源,沿交通轴发展城镇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
■构建陆海空一体的区域交通网络
加强与以天津港为核心,京唐港(王滩港区、曹妃甸港区)、秦皇岛港共同组成的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协调,建立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体系,以北京首都机场为枢纽的区域航空运输体系,形成陆海空一体、国际国内便捷联系的区域交通网络。
■建设京津城镇发展走廊
在京津冀城镇群的核心地区形成以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为主轴,京唐、京石城镇发展走廊和京张、京承生态经济走廊为骨架的区域空间体系,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2005-03-04 )
本文发布于:2022-10-29 22:51: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4093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