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连横的《台湾通史》,仿司马迁《史记》体例,时间从隋朝大业元年至清光绪21年(1895年),横跨1290年的历史时空,将包罗万象之内容纳入88篇之中。是台湾历史上第一部按通史体例撰修的史书。连横积数十年之力,搜集有关台湾的中外文献、档案和传闻,其突出的特点,一是典据精深,记述详明,因立足奠基台湾史,故史料编撰宁详勿略,宁取无弃。无论是旧籍疏略之岛内抚垦拓殖的情况、故纸未载之相逼而来的外交兵祸,还是岛内动植矿物等天然资源的种类及分布情况、稻米糖茶等诸种作物乃至食用方法,或据资料详细系统地载录下来,或依耳闻目睹据实列述,内容扎实,使《台湾通史》成为文献大宗。二是较以往修史注重兵、刑、礼、乐者,凸显“民贵”史观,对岛内民生之丰啬、民德之隆污,特别是攸关国民生计之官方奏疏一律详细载录,以供后人借鉴。三是对以往史书以“岛夷海寇”视之而一笔代过之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以及其后率领大陆同胞迁台拓台的事迹给予重新矫正定位;对台湾人民介乎以卵击石、艰贞抵御日侮的历史详情,更是重笔彩墨,致意再三。四是全书既体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经济、法律、典仪、文化、宗教等方面一脉相传的历史渊源,又突出了台湾的地方特色,安排有序,相得益彰。连横著此书时正值台湾沦陷,其辛苦不言而喻。终因辛苦过度于1936年病逝,其孙便为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连横曾于生前预言,中日必有一战,故名。
全书内容起于隋大业元年,终于清光绪二十一年,时间横跨1290年,有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从最早到达台湾的开拓者,到清中后期抵抗日本侵略的志士将领,凡有关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风俗、人物等等,均有论列。对大陆人民开拓台湾与台湾人民抗击荷、英、法、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叙述尤详。《台湾通史》郁“自戕其身,至于短折。余甚哀之。顾余则不然,祸患之来,静以镇之,横逆之施,柔以报之。而眷怀家国,凭吊河山,虽多回肠荡气之辞,绝无道困言贫之语。故十年中未尝有忧,未尝有病。岂天之独厚于余,盖余之能全于天也。”民国十五年春(1926),连横携眷游杭州西湖,欲了却其“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的宿愿。不久,北伐战争开始,于是又返回台湾。这时期日本人在台湾禁止学习汉文,且不许学生使用台湾闽南语,连横为保存故国文化始作《台湾语典》四卷。
本书曾由作者于1920~1921年在台湾分三册出版,内地流传极少。商务印书馆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曾将其重新出版,此后亦有重印,但读者现在也不易找到当时版本。
图书简介
雅堂夫子既作《台湾通史》,将付剞劂,墩读而喜之。已而叹日: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亦大矣。始墩来归之时,夫子方弱冠,闭户读书,不与外事。既而出任报务,伸纸吮毫,纵横议论。又以其余力网罗旧籍,旁证新书,欲撰《台湾通史》,以诏之世,顾时犹未遑也。越数年,去之厦门,游南峤,鼓吹摈满,濒于危者数矣。事挫而归,归而再任报务,复欲以其余力撰《通史》。每有所得,辄投之箧,而时又未遑也。中华民国既建之年,夫子矍然起,慨然行,以家事相属,长揖而去。遂历禹域,入燕京,出万里长城,徘徊塞上。倦游而归,归而复任报务,茶余饭后,每顾而语日:“吾平生有两大事,其一已成而《通史》未就,吾其何以对我台湾?”于是发箧出书,积稿盈尺,遂整齐之,每至夜阑始息。如是三年而书成,又二年而后付梓。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亦大矣。台自开辟以来,三百余载,无人能为此书,而今日三百余万人,又无人肯为此书。而夫子乃毅然为之,抱其艰贞,不辞劳瘁,一若冥冥在上有神鉴临之者,而今亦可以自慰矣。然而夫子之念未已也,经纶道术,焕发文章,墩当日侍其旁,以读他时之新著。
上册目录 | 下册目录 | ||||
自序 | 卷十七 关征志 | 林圯、 | (二)勇士 | ||
凡例 | 卷十八 榷卖志 | 杨廷理 | (三)货殖 | ||
卷一 开辟纪(起隋大业元年终于明 | 卷十九 邮传志 | 卷三十 列传二 | 丁曰健 | (四)列女 | |
卷二 建国纪(起明永历十五年终于三十七年) | 卷二十 粮运志 | 卷三十六 列传八 | |||
卷三 经营纪(起清 | 卷二十一 乡治志 | 卷三十二 列传四 | 邱逢甲 | ||
卷四 独立纪(起清光绪二十一年终于是年九月) | 卷二十二 宗教志 | 海寇 | 罗冠英、陈澄清 | ||
卷五 疆域志 | 卷二十三 风俗志 | ||||
卷六 职官志 | 卷二十四 艺文志 | ||||
卷七 户役志 | 卷二十五 商务志 | 后序 | |||
卷八 田赋志 | 卷二十六 工艺志 | 卷三十一 列传三 | 刘墩 | ||
卷九 度支志 | 卷二十七 农业志 | 王世杰 | 许尚、 | 连横先生学术年表 | |
卷十 典礼志 | 卷二十八 虞衡志 | 吴凤 | 卷三十四 列传六 | 连横与《台湾通史》 | |
卷十一 教育志 | 卷二十九 列传 | (一)循吏 | |||
卷十二 刑法志 | 方振声 | (二)流寓 | |||
卷十三 军备志 | 宁靖王 | 台东拓殖 | (三)乡贤 | ||
卷十四 外交志 | 诸臣 | 吴福生、黄教 | 郑勒先 | (四)文苑 | |
卷十五 抚垦志 | 诸老 | 林爽文 | 郭光侯、 | 卷三十五 列传七 | |
卷十六 城池志 | 陈永华 | 卷三十三 列传五 | (一)孝义 |
下村宏:分类有法,矧又气象雄浑,笔力遒健,论断古今,吾几不能测其才之所至,盖近世巨观也。
杨云萍:连横运用材料有所局限,有抄袭他人作品的弊端。对史料的处理不够严谨,部分记载甚或出于自己的创作。地名与人物的错误层出。初版有两任台湾总督明石元二郎和田健治郎的亲笔题辞,使部分人士怀疑有媚日之政治立场。
翁佳音:《台湾通史》几乎每页都有错。但在日据并鼓吹同化之时,台湾通史的出版,的确发挥了维护台湾历史主体性的作用。《台湾通史序文》被编入台湾高中国文教材。从近代史学的观点言,《台湾通史》未臻完善,例如《台湾通史·吴凤传》中的吴凤事迹已经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错误。
邓孔昭:指出《台湾通史》误谬达六百余处。邓孔昭提到《台湾通史》所载蒋元枢与怪僧月事乃抄自《清朝野史大观》一书。连横甚至杜撰〈朱一贵起事檄〉。
吴密察:〈与荷兰守将书〉同样也是连横杜撰,因之前从无明清文献有此文,与荷兰所藏书信也不同。
陈昭瑛:连横是改写江日升《台湾外记》所记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改成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而且康熙前,中国人也从未将台湾视为中国领土。
《台湾通史》误把台湾地名由来说为埋冤,认为埋冤本来是纪录先民艰辛开垦的情状,后来因为名字不吉利,而改成跟台湾闽南语发音一样的台湾。但事实上,台湾一词早在明朝泰昌元年(1620年)就首次出现于公文上,明末何乔远所著之《镜山全集》中,也出现台湾这个名称。而大量移民形成埋冤之地,却发生在清领初期,所以台湾通史的说法并不正确。
连横,中国国民党原党主席连战的祖父,以撰成台湾第一部通史——《台湾通史》,而被誉为“台湾太史公”。
连横父亲连永昌,是一喜好读书之人,熟读《春秋》、《战国策》、《三国演义》等书,经常以忠义节烈的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家庭的熏陶,从小在连横心中植下了浓厚的民族意识。连家所居台南,乃当年郑成功屯兵故垒,旧物如古堡、石垣、校场、马道隐然犹存,斯人虽去,英风浩气长留海天之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连横从小就对郑成功充满景仰崇敬之心,并一生以这位民族英雄作为自己的楷范。连氏兄妹七人,连横排行第四。连横自幼好学聪颖,过目成诵,以家庭条件优裕,过着无忧无虑的读书生活。台湾割让后,日本殖民当局在台南筑法院,连家遭毁,全庄散落四方,连横父亲抑郁辞世,临终前说了一句话:“此恨绵绵,何时能已!” 1897年,20岁的连横负笈上海,入教会大学圣约翰攻读俄文。入学之时,将自己名字改为“连横”。连横一名,取自“合纵连横”,又有仿效壮士田横之义。连横字武公,后来他向家人解释说“孙中山先生名‘孙文’,我连横便叫武公,一文一武,各在南北”。不久,连横弃学归台完婚。
1898年后,连横出任过《台澎日报》、《台湾新闻报》诸报汉文部主笔,发表了不少随笔,介绍台湾各地山川、古迹、物产、风情等,以唤起人们的乡土之情。1902年、1905年连横两度赴厦门办报,返台后供职《台南新报》。1908年,连横开始撰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史著,即《台湾通史》。 1912-1914年间,连横在内地度过三年游历生涯,搜罗到撰写台湾通史的大量珍贵材料,同时也大开眼界,返台后一直定居台湾,服务报界,间而经营书局,公余奋力著述。“九一八事件”发生以后,连横把独子连震东送往内地工作,临行诫之:“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业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1933年,连横移居上海,三年后病世。连横弥留之际,对儿子连震东说:“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并给其即将诞生的孙子,取名连战,以示对日作战到底之意。二个月后,连战降生于西安。1945年台湾光复,十岁的连战将其骨灰运回台湾。1956年正式安葬台北市郊泰山乡,碑阴镌刻有“褒扬命”,连横是受此殊荣的第一个台湾人士。因连横对台湾历史文化做出巨大贡献,得与傅斯年一并入祀孔庙。 《台湾通史》不仅是连横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于台湾亦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此结束了台湾无史的历史。连横修史有完成父志意味,十三岁那年,连横父亲连永昌购得《台湾府志》授之曰:“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其子连震东说:“后日先生以著《台湾通史》引为己任者,实源于此。”细究之,连横修史原因有二:一台湾固无史也。台湾历史上经历过荷兰、郑氏、清人三个时代。然而清代所修台湾志书,仅载清人之事。于此前史事,或谬或阙,或以岛夷、海寇视之。又自海通以来,西力东渐,其间往来诸事,旧志不及载;当地人民抗争之事,旧志亦不备载。二、抵制日本奴化教育,台湾需要保存本土历史。中日甲午战争清廷败绩,割台以和。日本殖民者统治者,一心毁灭台湾史迹文化,强制推行文化殖民运动。值此改隶之际,台湾本土文献流散,连横以为若不趁今日修史,一二十年后恐再难为之,则连横一辈无疑将成为一代罪人。正如他所说:“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于是乎此。”因此连横昭告神灵,发誓撰修《台湾通史》,昭示他的同胞“台湾原本是中国的一部份,台湾人永远是堂堂的中国人”。自1899年连横立志修史,网罗旧籍,博采遗闻,旁及西文,参以档案,至1918年告竣,前后约二十年之功。全书体例略仿《史记》,三十六卷,八十八篇,约六十万字,上起随大业元年,下至清光绪二十一年,凡一千二百九十年事。 《台湾通史》,两岸有众多版本,内地版以新近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版最佳,有国内他本所无之章太炎、张继二序以及连雅堂先生年表,另有连战先生亲撰序文。
台湾着名史学家连横所着《〈台湾通史〉第一版影印本》近日出版发行,22日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出版座谈会。
《台湾通史》是连横先生最重要的着作,1920年至1921年在台湾分上、中、下叁册首次出版。抗战胜利前夕,商务印书馆首次在大陆印刷发行。全书分纪、志、传共88篇36卷,记叙了台湾起自隋代终于1895年因《马关条约》被迫割让的历史,尽录上下千年台湾之事,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有关台湾的史书。作者以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證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现台湾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特别是日本殖民者侵占台湾的鬥争史。
据介绍,《台湾通史》自问世以来,海峡两岸先后翻印了十几种版本。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最初版的《台湾通史》几无存世。台海出版社历经多方寻访,觅得一珍本,按照原貌影印出版了这套《〈台湾通史〉第一版影印本》。
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在座谈会上表示,《台湾通史》是台湾历史上第一部按通史体例撰修的史书。连横先生着写该书之时,正是日本殖民者强行推行“皇民化”最猖狂之日,该书不仅结束了台湾无史的状况,更第一次用历史定位了台湾的中国归属,还原台湾作为中华国土的血脉之身。
他说,在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出版《〈台湾通史〉第一版影印本》,原汁原味再现当年先辈们抵御外族之壮举,颂扬宝岛之风貌。希望通过阅读此书,所有同胞能够进一步正视历史,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共同缔造中华民族更美好灿烂的未来。
据悉,连横嫡孙、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台湾通史》第一版影印本的出版题词:“翰墨书香 文化桥梁 两岸共赏 互和融合”。
本文发布于:2022-10-28 21:14: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4008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