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经济

更新时间:2022-10-28 18:27:05 阅读: 评论:0

简介

暑假开始,一些专门针对学生消费的促销项目已纷纷“出笼”。从数码产品到休闲用品,从特色培训班到暑期夏令营,丰富多彩的消费选择让暑假市场分外红火。

购物、旅行、聚餐、观影等成了学生暑假必玩的几个项目。学生这个消费大军顿时带热了“暑假经济”,不少商家也趁热抓住商机,推出了一系列促销活动,招揽人气,刺激销售。

消费模式

暑假经济长达两个月的暑假一直是中国学生旅游的黄金时段。随着假期的到来,学生出游大军已经成为刺激旅游市场的“一把火”。在全家出行的“亲子游”、参观名牌大学的“励志游”、毕业旅行等主要旅游形式中,都活跃着学生的身影。据广东旅行社人士介绍,大部分7月出发的旅行线路6月就已经爆满;2015年广受欢迎的西部旅游项目,报名人数同比增长超过五成,其中大部分都是学生。

数码产品的“暑期效应”也日渐升温。在中关村,随处可见选购电脑、手机、相机的学生。据业内人士介绍,每年暑期都是数码产品销售的高峰,客流量与平常相比往往会增加五到七成,日营业额也有30%以上的增长。增加的客户,绝大多数是刚结束中考高考的学生。家长们用这些物品,犒劳苦学已久的孩子。

不少学生还纷纷走进餐厅、影院、KTV,联络感情、放松身心

不过,“暑假经济”也并非只是吃喝玩乐。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利用假期来提升自我,买教辅书,参加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学开车都是不错的选择。文教类图书和少儿读物的销售量在暑期均有明显增长,6-8月期间,驾校的业务量比平时可增长两到三成。还有人利用暑假做近视治疗和整形美容。据某美容院经理介绍,最近每天都能接到10个以上学生客户打来的咨询电话,前来做整形手术的学生比平时增长了一倍。

热经济背后的冷思考

暑假经济事实上,如日中天的“暑假经济”,背后也有很多“不经济”。

专家指出,“暑假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消费模式。这一方面导致有限的资源在短时间内被过度开发,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另一方面也造成价格剧烈起伏,催生了商家的恶性价格战和高价宰客行为。旅游市场的火爆,凸显交通、餐饮、住宿、安保等配套环节的薄弱;服务质量投诉的增多,暴露出市场监管的缺陷。要让“暑假经济”健康发展,还需要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但作为爆发式的消费,暑假经济并不能从根本上刺激和扩大内需。暑假期间人潮汹涌,假期过后门前冷落的情形并不只局限于个别城市和商家,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专家指出,销售额猛升猛降的“暑假经济”只是将年度消费总量进行了再分配,使消费者把明天的消费转移到了今天,对整个年度总体消费量的增长并没有明显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针对假期消费“候鸟式”的特点,应当把眼光放得更长远,推动“暑假经济”向休闲经济转化,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破解集中消费带来的结构性矛盾。

此外,暑假消费的内容也有待提升。当前,暑期消费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购物上。事实上,除物质外,精神生活同样是值得开发的领域。有教育专家认为,“暑假经济”应当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升,而不仅仅是物质需求的满足。

分析

暑假经济之所以火热,的确有其现实的土壤,让孩子“补知识、补见识、补体格、补特长”,不让孩子掉队,不能亏待孩子。一些家长煞费苦心地为孩子设计安排暑假,上各种兴趣班、学习班,就怕孩子歇下来“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于是被动、盲从地随大流。

暑期为孩子选择补习班是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孩子们一些合理的消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管经济条件如何,家长要多围绕综合素质、生活能力等方面,培养孩子“理性消费”、“健康消费”,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本文发布于:2022-10-28 18:2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999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暑假经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