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天下隆中对,传奇襄阳城”
隆中景点起源于西晋。明代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亭、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
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头高昂,一头缓缓下垂,型如卧虎;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
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中隆中山峦叠翠,溪水潺流,一派田园风光,罗贯中曾这样描写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进入古隆中山口,必经一座三门石坊,正中雕刻着“古隆中”三个大字,背阴写着“三代下一人”,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近千年来唯一的人物,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两边除镌刻着杜甫“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外,还有摘自诸葛亮《诫子书》一文中的“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大字。转过石坊,就是诸葛亮曾“躬耕垄亩”逾十亩的躬耕田,土地方方正正,很是整齐,前行为小虹桥,刘备二顾茅庐时,在这桥边遇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见老人衣着不凡,误以为是孔明,便滚鞍下马,趋前问候,闹了一场误会,小虹桥却因此著称于世。清王的《隆中十咏》写到小虹桥说:“有人暑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可见这座小桥很有些不凡的历史。中共创始人之一,原国家副主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生前给隆中题词:“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2014年隆中景区投资修建的草庐剧场建成,大型实景话剧《草庐诸葛亮》在草庐剧场上演。
该剧的演出场地草庐剧场位于隆中景区茂密的山林谷地,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占地面积1.18万平方米,总投资2.2亿元,是目前国内首创亚洲最大的草庐形态展示建筑,成为隆中风景区的一大亮点。
《草庐·诸葛亮》每周六晚将在草庐剧场定时演出。
诸葛亮离开隆中后,他住的竹篱草庐依旧保存了下来。诸葛亮离开隆中的第二年即公元208年,襄阳被曹操占领,直到西晋统一全国为止,襄阳一直是曹操的地盘。所以这期间隆中诸葛亮故居一直无人过问,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司马炎屡次向臣下询问有关诸葛亮的事迹。
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祭诸葛丞相文》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据南朝盛弘之《荆州记》载,诸葛亮草庐前“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诸葛亮离开隆中后,曾有一户董姓人家在草庐住过,因“家殄衰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东晋升平五年,史学家习凿齿来到隆中,并作《诸葛武侯故宅铭》此时隆中已有纪念诸葛之祠堂。
南北朝至隋朝时期,隆中诸葛亮故居及武侯祠不断得到维修。
唐宣宗大中十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景让维修隆中祠,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碑文收录于《唐文粹》卷55中。
宋代隆中规模进一步扩大,曾巩、王安石、苏轼等许多名人都到过隆中记下了他们对诸葛亮的赞颂,诸葛亮在隆中的事迹,成为当时青少年就学时的典范。
南宋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隆中诸葛亮遗迹和纪念建筑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相应加强。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和他进行北伐而殉身于前线的斗争精神,正是当时人民所需要的时代精神,对于正在坚持抗战(金国)的广大军民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元朝至正年间,广德寺书院迁至隆中称隆中书院。
明孝宗弘治二年,袭封襄阳王的简王朱见淑毁掉诸葛草庐并迁走隆中书院,原有的土木建筑碑刻石铭遭到极大破坏。朱见淑死后他的庶二子光化王和襄阳府左长史林光请于朝,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成化年间“隆中十景”形成,嘉靖十九年立草庐碑,万历二十年,中宪大夫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祯重修祠,并立《重修碑记》碑阴刻有诸葛亮画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画像。
清朝经过多次维修并有所扩建,人们在明末起义军捣毁藩陵基础上重建武侯祠庙,并在草庐原址立草庐亭,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蒋中正到访隆中,举行祭祀仪式并拔款维修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对祠、三顾堂、野云庵、三义殿进行维修,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
1964年郭沫若为隆中题词:“诸葛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会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
1965年董必武为隆中题词:“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1984年隆中新建了吟啸山庄、老龙洞景区建筑群。
1987年,重建了隆中书院,修复了诸葛草庐。胡耀邦、李先念、赵紫阳、李鹏、万里、薄一波、姚依林、方毅、陆定一等先后游览隆中,并留名、题词或撰写楹联。
1987年重建隆中书院,修复诸葛草庐。
1994年1月10日,国务院“国函〔1994〕4号”文件公布隆中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国发〔1996〕47号”文件,公布隆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评为中国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2年5月核心景区古隆中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020年1月7日,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隆中风景名胜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地理坐标是北纬31°59',东经112°02'09。隆中是鄂西北旅游门户和集散地,西北182公里处即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西部210公里为绿色宝库神农架林区,南部250公里处为三峡起点宜昌,东部340公里为湖北省省会武汉。
隆中风景名胜区乐山断层崖、躬耕田断陷谷地、梁隆中向斜构造谷地等。奇特与象形山石:梁父岩、抱膝石、盘棋石。
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年平均无霜期为241天,年均降水量878.3毫米。区境内日照充足,年均日照1987小时,年均气温15.1℃-16.9℃之间。该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我国南北过渡型的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6℃,年降水量900m左右。
隆中风景名胜区植被覆盖率达到60%至70%。植物有418种,含变种。分属108科213属。其中景观植物共283种,分属于93科19l属。其中木本植物资源208种,分属63科136属。草本植物资源75种,分属39科65属。
物种数,蔷薇科20种,菊科10种,蝶形花科、禾本科、木兰科、木犀科和桑科9种,大戟科、茄科和松科7种,百合科和山毛榉科6种,柏科、杉辩、芸香科、茜草科、怨冬科、樟科和杨柳科5种。以上19个科为优势科,计138种。
风景区类植被景观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包括林术类、花木类、果木类、叶木类、荫木类、藤木类和竹类7种。珍稀树种、古树名木及专类木本花卉植物园。风景区内的牡丹、银杏、木本绣球、珙桐、皂角、丹桂、乐昌含笑、龙爪槐和刺楸等多种珍稀树种,古树名木及陆续建成的牡丹园、樱花园、梅园、竹林、水杉林等木本植物色块,以及郁金香园和自然式的草地等人工草本植物景观。
隆中风景名胜区是三国文化和自然景观相综合的景区,以古隆中为核心景区,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就形成了隆中十景,建国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
隆中景点多为明、清时代建筑,房屋皆为四合院式,殿堂只带前廊,为木列架和硬山墙组合,不饰斗栱飞檐。搏风有彩绘,墙头尖除中央翘起外。
唐代以来荆襄大地就有“阳春三月三,隆中看牡丹”的习俗。隆中牡丹比洛阳、荷泽两地牡丹提前一个月绽放,隆中是中国最大的野生牡丹基地。
景点
隆中风景名胜区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景点。
古隆中:古隆中为主景区起源于西晋永兴年间。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它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明代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中位于群山环抱之中,境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小量谷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盘旋起伏,状若盘龙。大旗山隔谷相望,形如卧虎,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头高昂,一头缓缓下垂,型如卧虎;山上茂林修竹,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
水镜庄:是东汉末年名士司马徽隐水镜庄居地,因司马徽雅号“水镜先生”而得名水镜庄。公元206年,刘备襄阳遇难,马跃檀溪来到水镜庄,司马徽向他推荐“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由此便引出了“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被誉为三国文化旅游热线源头。水镜庄又称白马洞。依山傍水,景区迷人。水镜庄襄阳遇险,马跃檀溪逃到南漳,拜问天下豪杰司马徽,司马徽告日“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于是产生了“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三国鼎立,更使司马徽名昭千古。为怀念司马徽,后人建起了“水镜庄”纪念胜地。
承恩寺:千年古刹承恩寺位于湖北襄阳建于隋朝,距今有 1700多年的历史,传说是隋炀公主隐居疗疾之地。明朝时期兴建了大雄宝殿、钟鼓楼和毗卢大佛、弥勒石佛以及万斤铜钟等。据襄樊简史记载,天顺年间,英宗为报答叔父,对该寺进行修缮,改其山为“永乐山”,改其寺为“大承恩寺”,承恩寺因此而得名。
七里山:其东接古隆中,西通武当山,北倚承恩寺,南靠水镜庄。公园面积26200亩,森林覆盖率达90%,有黑岩“森林浴”、灵观寺、桃花谷、狮子山、五龙寺、清凉寺六大景区50多个景点,古迹碑刻丰富,天然泉眼众多,奇峰怪石林立,鸟语花香树绿,是鄂西北自然生态保护区。园内林海茫茫,古木参天。园内有树龄100—300年古树名木200余株,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10多种,珍贵药用植物有天麻、灵芝、何首乌等百余种。
鹤子川:西汉王室墓,九天玄女洞等人文景观。卧龙溶洞等自然景观。
周边景点
三峡大坝—平湖半岛旅游区、武当山—太极湖旅游区、神农架旅游区、襄阳古隆中-鱼梁洲旅游区、荆州古城旅游区、洪湖岸边是家乡—石首天鹅洲旅游区、清江画廊旅游区、明显陵—漳河旅游区、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旅游区、恩施腾龙洞—大峡谷旅游区襄阳已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中心城市。
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隆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其建造材料为青石开榫组装而成,依外观形式为柱不出头有楼,四柱三牌楼式。“古隆中”牌坊宽三间,中为中间,两旁为次间,四柱脚深埋土中,四周出土处铺地平石,柱前后及旁,以十个纹头砷石支撑。牌坊定盘枋斗口架正昂板,两正昂间置花板,并雕流空花纹,以为装饰。正昂上平铺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发戗,戗角作鸽尾形。牌坊脊板两端并饰鱼龙吻,中央置火焰珠。“古隆中”牌坊中间上、下枋以“古隆中”字碑分隔,上、下枋面浮雕渔樵耕读及二龙戏珠,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公元1987年重建的仿汉建筑。诸葛亮按照孔明当年居住的风格设计,陈设简单,一琴一剑,几卷书简而已。
隆中武候祠,是隆中传统十景之一,始建于唐,为隆中的主要建筑,坐落在隆中山的东山梁上。
在诸葛草庐故址,今草庐亭旁一个占地约100平方米,高约10米的土堆。这就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襄简王朱见淑为自己修造的陵墓。陵墓上面及四周古墓参天,与隆中其它景点相望远近。襄王陵为襄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隆中风景管理处立碑标记。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的纪念堂。三顾堂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草庐而修建的纪念堂。现存三顾堂的主体,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由赵宏恩在三顾堂原址上重建的。三顾堂门口的对联写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指的就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则是指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抱膝亭是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公元1888—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在郧襄观察时赵宏恩所修建躬耕亭的位置上重修的。相传此处原有一块大石头,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在闲暇之余会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吟唱山东老家的小调《梁父吟》,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一方面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整座亭阁在绿茵之中,六角形,三檐三层,檐角高跷,造型挺秀端庄。亭内有木梯可登楼赏景,别有一番情趣。
腾龙阁隆中风景区制高点修建的一座纪念塔,总高十层,从三顾堂后面拾级而上,可以达到此塔。塔内有卧龙出山图与相关三国文化典故。登高远眺,既可以观隆中山、湖北文理学院、卧龙镇全景,又能够俯瞰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及襄阳城的优美精致。
诸葛亮在隆中居住时,和弟弟诸葛均一起开荒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躬耕生活。1984年,隆中风景区在躬耕田的中间立单檐庑殿顶式亭阁一座,亭上方有“田园淡泊”匾额,亭中是2002年前国家副主席刘华清到访隆中时所题写的“躬耕陇亩”碑。每逢春季,亭阁周围金黄的油菜花遍布,仿佛述说青年诸葛亮的隐居时光。
是一处泉水溶洞,诸葛亮当年躬耕陇亩,引此水灌溉。老龙洞位于隆中山脚下,周围松柏交翠,山水相映,茂林修竹。大家可能会感到,此时的古隆中更像一个硕大无比的天然氧吧,令人心旷神怡。老龙洞的传说很多,相传老龙洞很深,有人说它通到南漳,更有人说他可以通到四川。这里的水质甘甜,喝了这里的水能使人更加聪明,据说诸葛亮智慧过人就是喝了此水的缘故。所以游客朋友,不妨走进茶室一品隆中香茗,它甘甜淡雅,沁人心脾。老龙洞背后是隆中的牡丹园。“阳春三月三,隆中看牡丹”,千百年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每年春天,牡丹花盛开,煞是好看。
小虹桥横跨诸葛庙前小溪中段是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出入必经之桥。该桥小巧玲珑,如虹跨溪,初建时为拱形。刘备冒大风雪第二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时,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在此桥相遇,因在小桥处发生了这段趣事,小虹桥便一直作为诸葛故迹的一个景点,为后人所珍视。
是诸葛亮当年隐居隆中时生活用水井。自诸葛亮离开隆中之后,隆中在历史上曾经历了几次比较严重的破坏,而诸葛亮出山后唯一保留下来的有关他生活的遗迹,就只有这口诸葛亮当年在此居住时用过的生活用水井—六角井,这口井也可以说是隆中的镇山之宝。六角井由砖砌六边形的外观所得名,史料记载井深原有五丈,也就相当于15米左右,但由于时间久远,井底淤泥沉积,到现在也就只有5米多深了,但依然有水,且清澈见底。六角井背靠隆中山,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深”,这也是这口井依然有水的原因。
文化遗产
隆中诸葛亮故居、隆中书院、襄王陵、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
截至2012年底,共有6个项目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4年初,23个项目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1人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被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古建筑遗迹
广德寺、古隆中牌坊、古隆中腾龙阁、小虹桥。
发生在隆中风景区典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领荆州牧(公元190—209年)“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经学家宋忠、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
东晋高僧释道安在承恩寺长达15年之久,研究佛学,讲经弘法,统一佛教姓释,确立僧律戒规,首创中国僧制,编撰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奠定了印传佛教中国化的基础,一度成为全国的佛教传播中心。
《三国志》86卷中有18卷写到襄阳,《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阳,而三国文化的源头就在隆中风景区,现存有50余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三国故事。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格。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江南名士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称他的侄儿庞统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唐代封为武灵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宝鸡五丈原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介绍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晋朝史学家。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第23课隆中对习凿齿的著作《汉晋春秋》中明确记载,“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战略思想
三国的管理思想,首先值得总结的是战略。魏、蜀、吴三方,在战略思想上各有独到之处。作为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的第二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纵横捭阖的你争我夺,翻云覆雨的联盟拆解,变化莫测的战略重组,战乱蹂躏下的民生困顿,似乎进入了历史的轮回。与春秋战国不同的是,两汉帝国的参照系和汉代社会形成的独特背景,使三国的战略不同于先秦而有了质的提升。如果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会思想的根基。
那么,汉晋之间的群雄纷争,则孕育了战略思想的空前进展。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构思和设计,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国的模式和框架。《三国演义》作为小说的名气,与三国时期的谋略思想发达紧密相关。满族兴起创建后金政权时,远离中原,文化不足,就以《三国演义》作为治国打仗的教材,竟然屡获奇效。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云云,正是民间口碑对它们的定位。今天,由小说回归史实,考察这一时期的战略思想,或许是一件有意思的工作。探讨三国战略对世道人心的影响,挖掘三国战略的文化积淀及其在国人竞争行为中的观念濡染,推究本土战略思想的历史渊源,则可能更有意义。
诸葛亮的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隆中对”战略构思上。他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古文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战略使命,是顺着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兴复汉室旗号,寄托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能够看得见的愿景,是“跨有荆益”造成鼎立之势;攻守策略,是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州,占据“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后盾,呼应四战之地的荆州;面对北方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的曹操,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秦川为侧翼呼应,进取天下。这一设想如果完全实现,确实可以做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所以,这一构思打动了刘备。
任何战略,都离不开对自身实力和所处情境的分析论证。战略研究中的SWOT法以及各种模型,不外是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而已。“隆中对”在事实论证上,对大局的判断是符合实际的。曹操已经成为当时最大的势力而不可主动对抗,东吴已经有了稳固的基础只能结盟,只有长江中上游的荆州益州由于刘表、刘璋的短见和失策能够为刘备提供可乘之机,这一分析正是“隆中对”能够成立的关键。即便当代人用SWOT法来套,多数也超不过诸葛亮的水平,这正是“隆中对”的过人之处。但是也要看到,在战略分析层面,“隆中对”在实力和使命的关系上打了马虎眼,埋下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伏笔。而“隆中对”的缺陷,恰恰彰显了诸葛亮的伟大。唐人尚驰称:“曹氏挟王室之威重,孙氏藉父兄之馀业,刘氏独不阶尺土,开国于亡命行旅之间,天赞一武侯,即鼎足之势均也。”
诸葛武侯宅铭
东晋习凿齿
达人有作,振此颓风,
雕薄蔚采,鸱阑惟丰。
义范苍生,道格时雍。
自昔爰止,于焉龙盘。
躬耕西亩,永啸东峦,
迹逸中林,神凝岩端。
罔窥其奥,谁测斯欢?
堂堂伟匠,婉翮阳朝。
倾岩搜宝,高罗九霄。
庆云集矣,鸾驾三招。
过隆中
唐崔道融
玄德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
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
隆中
北宋曾巩
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
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
平生许与际,独比管乐贤。
人材品目异,自得岂虚传。
隆中
宋苏轼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
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隆中题武侯祠
清赵宏恩
汉季羣奸探赤符,慨吟梁父独扶孤。
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
泣鬼文成何有魏,霣星人去失吞吴。
刼灰不冷英雄气,襄水忠魂晓夜呼。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郭沫若题武侯祠此联落款署有:“一九六四年岁首题为襄阳隆中诸葛草庐,寄自北京什刹海,郭沫若”。上世纪80年代,李先念、李鹏、万里、薄一波、陆定一等先后游览隆中,并题词或撰写楹联。
垂功刘氏业;遗范汉家风
——李铎题武侯祠,李铎当代书法家。落款署有“湘醴李铎为襄阳隆中诸葛故居撰联,甲子孟夏于隆中”。此联刻木悬挂于武侯祠内正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董必武1965年1月题武侯祠董必武,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创始人之一,原国家副主席。(注)此联刻木悬挂于武侯祠内正厅。一番晤对:指刘备与诸葛亮隆中对策。千百年来,“三顾茅庐”一直被视为礼贤下士的典范,而《隆中对》更是千古绝唱。董老对此大加讴歌。
“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
——黎天才集杜甫句题武侯祠黎天才,1863年出生,民国将领,曾任职于张学良手下。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楹柱上。道:立国策略和治国方略。羲皇:神话传说中的帝王,一作伏羲、宓牺、包牺。传说他很有圣道,教人们结网捕鱼,造字画卦。联句集杜甫诗句,上联见《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下联出自杜甫《醉时歌》。
“二表深心透武略;三分鼎足见文韬。”
——王学仲题武侯祠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正厅两侧楹柱。透:显露。武略:武艺,即治国理民、战略战术方面的才华。文韬:文才。二表:指前、后《出师表》。三分,指预定天下三分的《隆中对》。
“问鼎三分三顾地;出师两表两朝心。”
——闻钧天题武侯祠闻钧天,湖北浠水人,花鸟画家。此联落款署有“壬戌七月,阎钧天八十三岁时书”。现刻木悬挂于正厅两侧楹柱。问鼎: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之宝,楚子向王孙满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这里借喻策划重振汉室,一统天下。
“当年正气扶元气;万世人心仰赤心。”
——静轩题武侯祠三义殿静轩,襄阳人,在书法、美术、文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此联刻木悬挂于祠内偏厅“三义殿”门侧楹柱。元气:中国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这里借喻汉统。
空山苹藻思灵泽;故国松楸梦惠陵。——佚名题武侯祠
“抱膝梦回梁父吟;鞠躬泪洒老臣心。”
——襄阳王树人题武侯祠抱膝:《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亮“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吟”。宋刘光祖《祭诸葛丞相文》:“究厥抱膝,伊吕比纵”。
三顾草庐知节操;两出师表见精忠。
——襄阳王树人题武侯祠节操:气节,操守。左思《咏史》:“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联句意为:三顾方知亮气节,两表反映臣忠心。
隐居的记载
(一)王隐《蜀记》:“晋永兴(公元304-306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故宅铭》)。据《晋书·刘弘传》:“太安(公元302-303年)中,张昌作乱,转……荆州刺史,率前将军赵骏等讨昌自方城至宛、新野,所向皆平。……进据襄阳。”可见,上引u003c蜀记u003e李兴文中的前三句乃记刘弘受命平张昌事,时刘弘“自方城至宛、新野”,即在“沔之阳”。而后两句记刘弘“进据襄阳”以后事,这才登隆山,“至隆中,观亮故宅”。王隐,东晋初人,史学家。
(二)《晋书·习凿齿传》:“习凿齿,襄阳人也。……既罢郡(原为荣阳太守)归,与秘(桓温弟)书曰:‘吾以去五月三日来达襄阳,……每定省家舅,从北门人,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
(三)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20里,号曰隆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习凿齿,既是襄阳人,又是史家。他去诸葛亮不过100多年,他的话,是可信的。
(四)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下》中“沔水又东迳隆中”条注:“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刘弘字,《晋书》本传作‘和季’)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李兴一名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诸葛亮故宅铭》)。”此条可与上引(一)对照起来读。
(五)南萧梁鲍至《南雍州记》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孔明避暑台。宅西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先有人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
(六)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七)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又曰襄阳西北十余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襄沔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于隆中诸葛故宅立碑表庐,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诸葛亮宅,按蜀志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
(八)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记载:“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蜀诸葛亮居隆中躬耕,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九)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初,琅邪诸葛亮襄阳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十)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记载“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
(十一)南宋郑樵《通志》记载:“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遂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十二)南宋萧常《续后汉书。诸葛亮传》记载:“玄卒,遂家于南阳隆中。”“始亮在隆中,以管乐自许。”“南阳隆中,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隆中。”
(十三)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记载“万山:元和郡县志云,在襄阳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隆中: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十四)南宋沈枢《通鉴总类》记载:“十二年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毎自比管仲乐毅。”
(十五)南宋朱熹撰《御批资治通鉴纲目》记载:“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初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毎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十六)金朝李俊民撰《庄靖集》记载“三顾门,世传襄阳水西门为三顾门。先主自此三往见武侯。”“隆中,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二十里。”
(十七)元代郝经《续后汉书。诸葛亮列传》记载:“卒,亮居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原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十八)元代《大元一统志》记载:“隆中,汉晋春秋云: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顾门,在襄阳路,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十九)《大明一统志》记载:“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二十)明宣宗朱瞻基《历代臣鉴·诸葛亮》记载:“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
(二十一)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记载“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先主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徐庶亦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二十二)明谢陛《季汉书。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二十三)明杨时伟《诸葛忠武书·诸葛亮传》记载:“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见孔明于隆中,时年二十七”“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距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二十四)明陆釴《(嘉靖)山东通志》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随从父玄往依刘表,避居襄阳隆中,自比管乐毅。”
(二十五)《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二十六)《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
(二十七)《大清一统志》记载:“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水经注沔水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隆中山,在襄阳县西二十里。诸葛亮家于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县志:山畔为草庐山,半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数人,下为躬耕田。”
(二十八)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史略,先主初领徐州牧屡为袁术吕布及曹操所败,后依刘表屯新野三顾孔明于隆中,今襄阳府城西二十三里有隆中山。”
(二十九)清许鸣磐《方舆考证》记载“隆中山在襄阳县西二十里,忠武家于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水经注》:沔水又东过隆中历孔明旧宅。“
(三十)清朱轼《史传三编》记载“从父卒,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三十一)清杨希闵《诸葛武侯年谱》记载“元卒,侯寓南阳襄邓间。”“侯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三十二)清王复礼《季汉五志。诸葛忠武侯传》记载“元卒,侯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后家于南阳之邓县去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今湖广襄阳府)。”“徐庶荐诸葛亮于昭烈,昭烈三顾隆中与亮。”
(三十三)清汤成烈《季汉书》之《诸葛丞相列传》记载“元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躬耕陇亩…”。
(三十四)清胡林翼《读史兵略》记载“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三十五)清华希闵《广事类赋》记载“南阳卧龙: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隆中。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于军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三十六)清叶澐《纲鉴会编》记载“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山名在今襄阳府西北。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毎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十七)《清乾隆新野县志》记载“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以上文献记载,足以证明隆中、草庐是在襄阳,即今城西之隆中是无可怀疑的。
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风景区在东汉时期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故隆中又有南阳诸葛庐之称。
南阳襄阳之争
回顾历史,几乎从诸葛亮谢世后不久的东晋起,南阳、襄阳之间即开始了其躬耕地之争。在上千年的争论中,舆论时左时右,双方各有千秋。不过总体讲,争论一般仅限于学术范围内。
主要原因归根于中国行政区域的变化。东汉时期南阳是郡名,郡在现代相当于省,并不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如今的南阳市在东汉时期是南阳郡辖下的宛县。而今襄阳隆中则在东汉时期属于南阳郡的邓县。故《出师表》中才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自叙,这就相当于现代人说自己是哪个省的人一样。
一、《出师表》一文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文中说指的南阳为东汉的南阳郡,非今天的河南省的南阳市,东汉南阳郡作为南都、帝乡,其面积远比今天的河南南阳市要大,直到襄阳城外,所以尽管隆中就在离襄阳20里的地方,当时仍然属于当时东汉南阳郡的辖地,所以诸葛亮才自称躬耕于南阳。
二、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出任荆州刺史,驻兵襄阳。当时北方因董卓之乱,文人学士南依刘表的盖有千数(《后汉书·刘表传》)。这些人帮助刘表“起立学校”、“撰五经章句”。他们都住在襄阳,不在南阳。
二、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往依刘表,大约在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后,袁术署诸葛玄豫章太守为朱皓所逐是在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冬,诸葛亮随诸葛玄往依刘表只能在兴平二年冬以后.即公元196年或以后。初平元年到四年(公元190-193年),南阳郡宛城是在袁术占据下,其后张绣占有宛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前,张绣和刘表的关系虽然尚称友好,但诸葛亮决不会在兵荒马乱中住在宛城。建安四年,张绣投降曹操,宛城为曹操所有,诸葛亮更无隐居宛城之理。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即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刘备往请诸葛亮出山,在隆中草堂长谈。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从中可以看出宛城和洛阳一起都是未来进军的目标,清楚表明宛城和洛阳一样都在曹操手里。因此隆中只能是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不会是别的地方,更决不会是远在数百里外、已在曹操占据下的宛城。如诸葛亮是在宛城,刘备决不敢去自找杀头之祸。曹操也决不会放诸葛亮去帮自己的敌人刘备的。
三、秦代南阳郡设置以汉水为界的记载,的确屡见于史籍,《晋书·地理志》荆州条载:“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旬下张守节《正义》注谓:“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资治通鉴》卷五周赧王四十三年“秦置南阳郡”句下胡三省注谓:“凡山南水北皆谓之阳,秦置南阳郡,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
四、南阳郡和南郡以汉水为界,只是就两郡的范围大致而言,从汉水的流向看,其在两郡数百里境域中从西北向东南或曲或直的不规则地流向长江,很难据以作为划定两郡南北的界限。而实际上,两郡属县的分界也并没有严格的以汉水划定。
五、《水经注·沔水注》载:“沔南有固城,城侧沔川,即新野山都县治也,旧南阳之赤乡矣,秦以为县。汉高后四年,封卫将军王恬为侯国。”可见自秦时起,沔南就有南阳属县,至汉代则于记载的更多。《水经注·沔水注》又载:“(经)汉水又东南迳武当县故城。(注)世祖封邓晨子堂为侯国。”“(经,沔水)又东南迳涉县东北。(注)故乡名也,按《郡国志》筑阳县有涉都乡者,汉武帝元光元年,封南海守降侯子嘉为侯国。”武当、筑阳代属南阳郡,都在汉水之南,可见汉水并不是构成南郡、南阳的天然分界线。位于沔南的隆中汉代属于南阳郡,首见于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日隆中。”
六、诸葛亮隐居隆中是在东汉末年建安年间,习凿齿是东晋人,凿齿所载隆中属南阳郡邓县是指东汉时政区还是东晋时政区呢?邓县,据石泉先生考证,其县城即今汉水北岸距樊城十余里邓城遗址。原为春秋诸侯国邓国,后为楚所灭,秦置县。《水注·消水注》:“(经)西过邓县东,南入于沔。(注)县,故侯吾离之国也,楚文王灭之,秦以为县。”邓县两汉沿置,皆南阳郡。魏依旧,至晋改属。《水经注·消水注》载:“晋咸二年,封大司马扶风王少子歆为新野郡公,割南阳伍属口阳、蔡阳、穰、邓、山都封为王。”朱谋埤注谓:“按《晋书·新野.王传》云:歆字弘舒,太康中封新野县公,邑千八百户。《惠‘本纪》云:永宁元年三月,齐王同起兵讨赵王伦,而新野公.皆举兵应之,四月伦伏诛。明年为太安元年十二月,成都王颍、新野王歆同会洛阳,请废囧还第。知歆进封为新野王在赵王伦伏诛之后也。”
七、按《资治通鉴》载新野王司马歆由公晋爵为王在惠帝永宁:年六月。新野在惠帝时立郡也见于《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唯邓县《晋书·地理志》载太康中由南阳郡『属义阳郡,至惠帝时又属新野郡。一直到南朝刘宋初期,邓县都是属新野郡。《宋书·州郡三》雍州新野太守条:“何志晋惠帝分南阳立,永初郡国、何志有棘阳、蔡阳、邓县,(原注:并属汉旧县),徐无。”
八、由此可知,邓县在东晋时期一直是属新野郡管辖,习凿齿所载隆中属南阳郡之邓县,只能是指东汉,而不可能是指东晋。其实,隆中汉代属南阳郡邓县,不仅见于习凿齿的记载,从史籍所载邓县与隆中的地望中,也可看出隆中汉代是属于邓县的。《宋书·州郡志》雍州京兆太守条载:“初侨立,寄治襄阳,朱序没氐。孝武太元十一年复立。大明土断,割襄阳西界为实土……”
九、杜令,二汉日杜陵,魏改。邓县令,汉旧县,属南阳。新丰令,汉旧县。京兆郡所统三县中,杜、新丰是侨县,只有邓县是实土县,因而史书所载“割襄阳西界为实土”,实际上就是将原属新野郡的邓县割属京兆郡为实土。隆中正处于襄阳之西,这与史书所载汉属南阳郡旧县的邓县的方位是一致的。
隆中风景名胜区依托的城市——襄阳市。水陆空交通便利,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誉,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接川陕,东临江汉,南通湘粤,北达宛洛。是鄂、渝、川、陕、豫五省市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距武汉290公里。
交通
在襄阳市区乘坐古隆中旅游专线公交车到(“古隆中游客中心”站)下车即到。
•航空:出发地→襄阳刘集机场→602路(襄州一中站下)→24路(襄阳四中站下)→旅游专线、6路→古隆中游客中心
•自驾:二广高速隆中收费站→古隆中游客中心
•公交:古隆中旅游专线:火车站→人民广场北→襄樊大道水星台→襄阳四中→襄城十字街→名人酒店→贾洲(黄家湾景区)→古隆中游客中心
•列车:目的地→襄阳火车站→旅游专线→古隆中游客中心
本文发布于:2022-10-28 17:2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995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