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叙述故事简炼生动,全文用字不多,却能扣人心扉。
此文开篇一句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及书画收藏的丰富,接着特意点出“戴嵩《牛》一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并以“锦囊玉轴”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
然后才转入正题,写杜处士晾画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的错误————“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错误的理由————“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中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
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全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牧童的天真未凿、处士的豁达冲和均跃然纸上,简洁生动,意趣盎然。
思想上,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清楚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同时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当中,寄寓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发人深思。
《书戴嵩画牛》选自《东坡志林》。《东坡志林》记载了苏轼自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此文作于熙宁元年(1068年),当时苏轼因父丧归蜀。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朱靖华:苏轼在《戴嵩画牛》中,批评戴嵩画牛图的失真,是由于画家“观物不审”的结果。一个艺术家,即使象(像)戴嵩这样有修养的画牛大家,如果对某个生活细节观察得不够准确,也会形成笑柄,甚至竟被一个牧童所耻笑。苏轼引述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话,即主张向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学习,这表现了他进步的艺术观。(《苏东坡寓言评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本文通过记叙一位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牛失误一事,生动地说明在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最有发言权的人是最富实践经验的人,提倡不耻下问的作风。文章不足百字,先写杜处士对所藏戴嵩《牛》画的喜爱,接着写牧童对此画失误的批评,最后引用两句古语作结,点出写作的主旨。全文有叙有议,描写生动,要言不烦,点到即止。(《北宋散文》)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今苏州),时年65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在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本文发布于:2022-10-28 17:1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995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