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949年随父至台湾。毕业于新竹中学。
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
1970年入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1983年获爱荷华大学创作艺术硕士学位,继续入读新闻学院大众传播博士班。
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
1969年任爱荷华大学东亚语文学系中文讲师。
1983年在东亚语文学系任教。
1985年获耶鲁大学无限期续聘。
1990年至1992年任台湾《联合文学》总编辑。
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鄭愁予日常照15岁开始创作新诗。
1947年在北京大學的校刊上發表〈礦工〉一詩,為第一首對外發表的詩。
1949年在衡陽的道南中學與同學組織了「燕子社」,創辦並發行了油印的刊物《燕子》;並在五月以「青蘆」的筆名,自資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草鞋與筏子》;後來跟著家人到了台灣新竹,就讀新竹中學;此時他十分愛好體育,
1952年《現代詩》主編紀弦約他到台北會面,並給予讚揚勉勵,此後他用筆甚勤,陸續在《野風》《現代詩》《公論報》《自立晚報》發表詩作,開始了他正式的詩人生涯,在台的第一首詩〈老水手〉。
1955年在台第一本詩集《夢土上》出版。
1966年《衣缽》出版。
1967年《窗外的女奴》出版。
1974年《鄭愁予詩選集》出版。
1979年《鄭愁予詩集1951~1968》出版。
1980年《燕人行》出版。
1985年《蒔花剎那》(香港)《雪的可能》出版。
1986年《長歌》出版(自印)。
1990年《刺繡的歌謠》出版。
1993年《寂寞的人坐著看花》出版。
1996年《隨身讀——夢土上》出版。
2000年《鄭愁予詩的自選II》出版(北京出版社)。
2004年《鄭愁予詩集II1969~1986》出版。
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诗作15首由法国文学教授Martine Vallette Hemery译成法文,在Lias(Huitieme)刊登出版。出版诗集包括《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I》《郑愁予诗选》等。
与余梅芳结婚,其妻在耶鲁大学图书馆东亚收藏部工作。
《梦土上》 | 《衣钵》 | 《窗外的女奴》 | 《郑愁予诗选集》 |
《郑愁予诗集Ⅰ》 | 《燕人行》 | 《雪的可能》 | 《 |
《刺绣的歌谣》 | 《寂寞的人坐着看花》 |
作品
作品名称 | 奖项名称 | 获奖时间 |
《錯誤》 | 編入台灣高級中學國文課本,為自五四以降首次入選的兩首白話詩之一,亦為台北編譯館多年來之首次改版。 | 1997年 |
《雨说》 | 编入中学教科书,并将《水巷》一诗编入职校教材 | 2002年 |
《郑愁予诗集Ⅰ》 | 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 |
个人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1966 | 获青年文艺奖 |
1967 | 中山文艺奖 |
1968 | 获“第二届青年文艺奖” |
1968 | 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 |
80年代 | 在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 |
1982 | 入選《陽光小集》「當代十大詩人」 |
1983 | 入選《台灣詩人十二家》之一 |
1995 | “国家文艺奖” |
1996 | 獲國家文藝獎 |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曾任台灣青年登山協會常務理事、滑雪委員會委員,還是台灣省的田徑代表。
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
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
曾应聘为“中国时报文学奖”决审委员。
1989年应香港市政厅公共图书馆之邀,主持“文学月诗讲座”。
2002年,担任“香港双年文学奖”评审,并参加“科技大学现代文学座谈会”。
2003年接受美国加州注册世界文艺学院荣誉学位。
1994年开始与孙康宜教授合教中国现代诗通论。
鄭愁予詩集(1951~1968)郑愁予出版的实际虽然算不上多,但它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
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郑愁予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也好,浪子也罢,总而言之,“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本文发布于:2022-10-28 08:43: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966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