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西湖记,明代袁宏道创作的文言文

更新时间:2022-10-28 08:12:22 阅读: 评论:0

原文

初至西湖记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注释

①武林门:古杭州的城门。

②保叔塔:应作“保俶塔”,在西湖边的山上。

③昭庆:和下文的净寺都是西湖的寺庙名。

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指划船。

⑤娥:美女的黛眉。

⑥酣:尽兴,痛快。

⑦东阿王:即三国魏国的曹植,曾封东阿王。民间传说曹植年幼时,曾受到哥哥曹丕的皇后甄氏的照料,因此彼此很有感情,后来甄氏早逝,曹植得到了甄氏的一个枕头作为纪念,当天晚上,曹植在洛水的船上在梦中与甄氏重逢,醒后写了一篇文章作为纪念,这就是著名的《感甄赋》,后改名为《洛神赋》。而甄氏也因此被尊为洛神。

⑧毕:结束。

⑨突兀:高耸的样子

译文

从杭州武林门西行,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即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颜面,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绘(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过的僧房。在归宿途中,草草领略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第二天一早又收到了陶石篑的帖子,到十九日石篑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了,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凑到一起了。

重点语句

(1)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我)简单的观看,还没来的及细细观赏。

(2)初游西湖描写西湖美景抓住那些景物?是怎样进行描写的?这样的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种景物:山色、花光、温风、波纹;一连用了四个比喻,以排比的形式出现;文字高度洗练,既传神地传达出作者的欣喜之情,又从整体上概括了仲春二月西湖的特点,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公安派”主帅,“公安派”创始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人物生平编辑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

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

万历二十三年(1595),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写下了很多着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一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着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

万历三十四年(1606),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

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

万历三十七年(1609),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万历三十八年(1610)九月六日(10月20日)卒,年四十有三。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明史》卷二八八有传。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主要思想编辑

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宏道实为领袖。他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成为公安派文学纲领:

①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他在《与江进之尺牍》中说: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在《雪涛阁集序》中说:唯识时之士,……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为此,他强调文学要随时代而变化,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

②文随时变的目标是存真去伪,抒写性灵。他在《行素园存稿引》中说:古之为文者,刊华而求质,敝精神而学之,唯恐真之不及也。在《叙曾太史集》中,言明自己文章的特点是真,并指出真就是直写性情。在《叙小修诗》中,通过对袁中道诗歌的评论,强调诗文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就形成性灵说,是公安派文论的核心。

③所谓性灵,能导致文章的趣和韵,而它们是由无心或童子之心得来的。他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指出,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又说: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他说的性灵,是排除了理(思想)的感情活动,是下意识的直觉。它与李贽的童心说极为接近。

④他认为民间的通俗文学正是无闻无识的真声,而加以推崇。他在《叙小修诗》《陶孝若枕中呓引》等文章里都有这方面的论述。“要以情真而语直,故劳人思妇有时愈于学士大夫,而呻吟之所得,往往快于平时。总的看来,宏道的文艺思想颇为复杂,他的性灵说,比其兄宗道的学问说影响更大;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缚,扫除前、后七子拟古文风,变粉饰为本色,变公式为率真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但他提倡的性灵,无视社会实践和思想理论对创作的决定意义,对他自己的创作,特别是晚期文风,产生了消极后果。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本文发布于:2022-10-28 08:12: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964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初至西湖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