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词》主体部分着力描写蚕事活动,传神地刻画了紧张的养蚕场面。其沉稳而不失欢快的节奏,意味着丰收美景的预期。结尾一句触及一个不大轻松的社会问题:蚕丝还没来得及生产出来,就到了衙门胥吏催缴斌税的时候了。借此,高启用笔微作顿挫,似不经意地道出了农业生产与整个国家政治组织的血肉联系,也揭示了蚕农生产的压力与生活的艰辛。马克思指出:赋税是统治阶级和行政机构的”生活源泉”。历史表明,国家作为一种强力机器,是在农业发展到有了定居的条件和较多剩余产品之后,由于阶级的分野及其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无论社会分工如何细化,这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机器为了保持和増大其统治强力,都要通过永远无法从根本上剪掉的脐带,源源不断地从农业生产中吸取营养基质。质言之,那脐带就是赋税系统。高启作为一个天性不耐拘束而对政治了无兴趣的诗人,不仅敏锐地观察到这个系统的基本运行图式,而且预感到蚕农的辛劳所获得的丰收,很可能并不能带来像样的生活。经过锤字炼句,他用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又”字,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因赋税盘剥、民生困苦之状反复出现而产生的内心痛楚。他对统治阶级的含蓄批判,对劳动农民的深切同情,都浓缩在其中了。
此诗前六句写养蚕的繁忙和辛劳。后四句写蚕农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和害怕催缴夏税的担忧。全诗写蚕家临收茧而繁忙,见茧多而高兴,怕催缴夏税而担忧的生活情景,颇具朴素、真实的风土气息。
《养蚕词》为反映明代初年养蚕人的繁劳辛苦而作。明代征税分两期,上半期的赋税于八月以前缴纳,叫夏税;下半期的赋税于次年二月以前缴纳,叫秋粮。根据诗意,此诗当作于八月之前。
高启
高启(1336-1373),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为户部右侍郎,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1373年受诛连,被处以腰斩而亡。
本文发布于:2022-10-27 16:57: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914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