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旋木雀高山旋木雀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枕至背黑褐色,羽端具大小不同的椭圆形灰白色羽干斑,眼光黑色,眉纹棕白色,颊和耳羽黑褐色杂有棕白色。腰锈褐色,尾上覆羽淡棕褐色,尾棕褐色,长而坚硬呈楔形具黑褐色横斑;翅上覆羽与背同色,初级覆羽基部棕色,飞羽淡棕褐色具细的黑褐色横斑和一道棕色带斑,羽端具棕白色点斑。颏、喉乳白色,胸、腹、两胁和尾下覆羽灰棕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乳白色。
虹膜褐色,嘴褐色,下嘴基部乳白色,跗蹠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8-19克,♀7-12克;体长♂132-151毫米,♀128-143毫米;嘴峰♂17-22毫米,♀15-20毫米;翅♂65-75毫米,♀65-72毫米;尾♂55-70毫米,♀56-68毫米;跗蹠♂15-17毫米,♀15-17毫米。(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1100-3600米的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冬季下到山脚和海拔500米左右的平原地带。
留鸟,部分做季节性的垂直迁移和游荡。多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有时也成2-3只和小群或与山雀等其他小鸟混群。性活泼,行动敏捷,习性与旋木雀相似,常沿树干做螺旋形攀缘,啄食树木表面和树皮缝隙中的昆虫。一般多在树干下部呈螺旋形沿树干向上攀缘,到树干层有分枝后、或沿粗的分枝继续攀缘1-2个分枝后再转至另一棵树的下部,然后向上攀缘,有时亦见在树冠小枝上攀爬觅食和下到地上啄食。
主要以昆虫为食。昆虫比例占60%-90%以上,所吃食物主要有象甲、金花虫、锹形甲、蠼螋等。
尖细的下降音tsiu,有时为一连串下降音,细薄的te或上扬的tet。鸣声为轻快有节奏的颤音。
分布于阿富汗、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西南亚种为中国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北部及西部、贵州西南部、云南北部及西部、西藏东南部的不常见鸟。
高山旋木雀分布图
繁殖期4-6月,高山地区延迟到7月。通常营巢于树皮爆裂后在与树干间形成的裂隙,树的其他裂缝和树皮缝隙中。巢由苔藓、枯草、树皮屑等材料构成,内有时垫有兽毛或鸟类羽毛。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6枚。卵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7-17.6毫米×11.8-12.9毫米,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觅食喂雌鸟,孵化期14-15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高山旋木雀克什米尔亚种 | Certhia himalayana himalayana | Vigors, 1832 |
2 | 高山旋木雀缅甸亚种 | Certhia himalayana ripponi | Kinnear, 1929 |
3 | 高山旋木雀阿富汗亚种 | Certhia himalayana taeniura | Severtsov, 1873 |
4 | 高山旋木雀西南亚种 | Certhia himalayana yunnanensis | Sharpe, 1902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本文发布于:2022-10-27 11:00: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890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