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悬崖、陡坡上岩石和砂土突然破裂、崩落的现象。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夫日食由乎交分,山崩起於朽壤。”《宋书·五行志五》:“元康四年三月,蜀郡山崩杀人。”《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幽王笑曰:‘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遂退朝还宫。”参见“山崩川竭”。
根据定义,当大量诸如雪、冰、岩石或土壤等物质发生松动并以每小时200英里以上的速度飞流而下时,就发生了山崩。每隔10分钟,在地球的某个地方就发生一次山崩,但即便是用最敏感的仪器,科学家也没办法预测它什么时候、在哪儿发生。山坡愈陡,土石就容易下滑,山崩就愈容易发生。而在连续的大雨之後,雨水渗入地下,增加土石的重量与下滑力,组成山崩的物质包括整个岩体、岩石、岩屑或土壤。
山崩常在大雨之后发生;像台湾在台风后所发生的山崩多半是这个原因。
山崩山崩包括坠落、倾覆、滚动、滑动、流动和不易察觉的潜移。崩塌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 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崩塌体碎块在运动过程中滚动或跳跃,最后在坡脚处形成堆积地貌──崩塌倒石锥。崩塌倒石锥结构松散、杂乱、无层理、多孔隙;由于崩塌所产生的气浪作用,使细小颗粒的运动距离更远一些,因而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分选性。滑坡,土体、岩块或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坡作整体下滑运动。滑动的岩块、土体称为滑动体;下滑的底面称为滑动面。多发生在坡度小于40°~50°的缓斜坡上。约有 10余种地层最容易发生滑坡,称为易滑地层。滑坡的类型很多,一般按组成物质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类。土质滑坡又分为粘土滑坡、黄土滑坡、碎屑滑坡;岩质滑坡又分为沉积岩滑坡、风化岩浆岩滑坡、变质片岩滑坡等。按滑动体厚度分为浅层滑坡(厚数米)、中层滑坡(厚数米至20米)、深层滑坡(厚20米以上)。按滑坡形成年代分为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滑坡的规模大小悬殊,有数十立方米,数百至数百万、数千万立方米,乃至数亿或数十亿立方米。滑坡的运动速度差异也大,有慢得人们的肉眼难以觉察的滑坡,快如崩塌型的滑坡;不少滑坡的活动具有间歇性。滑坡的运动方式是滑动,有牵引滑动、推动滑动,都使滑坡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宏观上的完整性。
发生原因
山崩后的情景发生山崩最主要的原因是山坡上的岩石或土壤吸收了大量的水(比如由于暴雨或者融雪),导致岩石 或土壤内部的摩擦力降低,土壤或岩石丧失其稳固性下滑。
其它原因有:地震、其它地壳运动、风和霜冻造成的风化、由于垦荒和强烈的采矿造成的土壤和植被的破坏。
山崩发生的可能性由以下因素决定:
1.地表的吸水性和透水性
2.山坡的坡度
3.是否有加固土壤稳定性的植被
4.是否有易滑动(比如粘土)的土壤或岩石层。
5. 火山爆发导致山崩
造成山崩的人为因素很多。在山坡下面挖洞,开隧道,开矿,都会引起山崩。强烈的地震更会引起山崩。地震所引起的山崩规模较大,危害更严重。由于岩石风化、水蚀,暴风骤雨侵袭等原因,有时也会发生山崩。
山崩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不要随意挖洞、开矿,并采取措施,如在山上广泛地植树造林,对一些容易发生山崩的陡坡和危岩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山崩灾害。
判断山崩位置
山崩假设一个完美的坡面,则单一的山崩在这个坡面上 将会有明确的坡顶和坡脚。由山崩边界上的最高点向上方沿著坡度最大方向延伸直到抵达山脊线位置,这点即为该山崩剖面上的“坡顶”。同理,由山崩边界上的最低点向下沿著坡度最大方向延伸直到抵达水系位置,这点即是该山崩的“坡脚”。这些步骤的具体作法和稜线及水系的自动提取方法相近,可以参考这些作业来进行(赖进贵,1995)。另外一个变通方式是,当前许多商业GIS软体(如ArcView)已经可以自动提取水系。这部分工作也可以利用现成工具来先行提取水系(及稜线),作为坡顶和坡脚位置的参考指标。完成此一工作,坡顶,山崩顶,山崩脚,坡脚等位置,也就得以顺利产生,可以进一步提供其他位置参数的计算。
用DEM计测地形
山崩DEM是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的缩写,它是一定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它主要是描述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是通过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然后进行数据内插而形成的。DEM资料的解析度对于地形计测的影响是一项关键因素,赖进贵(1996)针对坡度及坡向所进行的分析,验证资料解析度对地形计测的影响。就现实状况而言,要以完全自动化的程序来产生山崩属性尚有其限制,地形资料的解析度即是最大的限制。如今台湾地区的DEM资料是40公尺的解析度,每一网格为1600平方公尺,对于小规模的山崩而言,要在这种DEM资料上抽取相关参数的困难度非常高。本研究区域内的79个山崩,面积小于10000平方公尺(约略等于6个网格)的就有39个。相对于这种规模的山崩现象,数值地形模型的精确度过于粗糙,要以自动化的方式来判断山崩位置有其局限。所幸,我国20公尺DEM已经在生产中,部分县市和单位甚至有4公尺解析度的DEM。这些资料若能逐步开放,将得提升地形计测自动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通常以崩移物质的组成、运动方式或滑动面的特性为命名的主要参数。
以崩移物质的组成加上运动方式,或滑动面的有无和形状为主。
例1:落石,指岩石主要是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崩落。
例2:岩屑滑落,指岩屑沿弱面滑动,并以自由落体的方式落下。
例3:弧型地滑,指土体或软弱岩层,沿着的弧型的面滑动。
分类依据:崩移物质的组成、运动方式和滑动面的有无和形状。
分类 山崩 地滑
岩石落石岩石滑落平面型 地滑
岩屑岩屑 崩落岩屑滑落楔型 地滑
岩石/岩屑潜移 翻转型地滑
土壤土壤 潜移土体滑落弧型 地滑
土石流
山崩是指岩石和土壤顺坡下滑。山崩规模大小不同,从岩石上的一块大石头掉下来,到范围可达数公里的携带着大量泥石的大规模山体崩泻。解决山崩最好的办法就是植树造林。山坡上的树林有吸收水份、固著土壤的作用,可以防止山崩。山坡在遭到乱开发,滥伐树林后,破坏了原有森林的水土保持,更使山坡载重增加,如果做好地质调查与宣泄雨水的排水工作,山崩就会有随时发生的可能。
在山崩发生之前就做好准备会有助于减少山崩给你的家和生意造成的损害,以及帮助你度过灾害。向你的本地政府了解在你的地区以前是否发生过山崩以及它们有可能在哪里再次发生。留意地面可能在移动的迹象。这些迹象包括:门和窗的框很紧、框安装得松紧不当、有大缝隙、露台和阳台从屋子的其余部分移动或倾斜出去地面、道路或人行道上出现新裂缝或凸起、倾斜的树、墙或栅栏、在通常无水的地方有水喷出来或渗出来或地面浸水、如果你觉得山崩即将发生、你需要知道如何迅速反应。疏散并随身带上你的疏散包,与你本地的民防应急管理办公室联系。警告可能受到影响的邻居。
不要返回到受山崩影响到的地方,除非那个地方已经被适当检查过。在安全的时候,拍摄一些照片,记下一些笔记,供保险索赔用。
四川岷江的山崩
山崩遗迹四川省西北部的岷江上游,群山夹峙,水流湍急。这里的河岸又高又陡,到处 崎岖不平。但是在松潘县城南边约120千米处,眠江东岸的半山间,却有一块沙石堆积的比较平坦的地盘,在地质学中被称为阶地。它的面积只有2平方千米左右,不过已足够修建一些房屋供来往旅客歇脚了。远在唐朝初年,在这里已筑起了一座小城,取名翼城,明清后改名叠溪。叠溪城建成后,1300多年过去了,在这偏僻的地区,似乎是古城依旧,山川如昔,没有什么变化。其实,一场剧变已在酝酿,只是当时人们没有注意到罢了。1933年8月25日,叠溪出现了罕有的酷热,下午2点半,许多人还在家里吃午饭,突然地下发出隆隆的巨响,顿时平静的地面好像一条小船在风浪中颠簸,人在地上站立不稳了,匍匐也难前行;房屋也摇晃起来,顷刻成了瓦砾堆。附近的山上,只见沙石崩落,尘土飞扬,遮天蔽日;震动发生后3小时,才尘消雾散,能够看清大地的面目已非旧观。只见叠溪古城东部已被滚落的山石掩埋,西部则连同那沙石构成的地基一起垮落到岷江之中,在岷江里拦腰筑起一座高达160米的大坝。与此同时,北边的岷江上也堆起了两座这样形成的坝,很快形成了三个湖泊,岷江断流43天。到10月7日,才有江水漫过这天然堆成的石坝流走;又过了2天之后,靠近古城的这个坝溃决了,湖泊消失,但另外两个湖则至今犹存。叠溪古城对岸有个龙池山,山上有个湖就叫做龙池,是这里的名胜,如今也山崩湖涸,另是一番景象了。城北有一座走向东西,形象如蚕的蚕陵山,更沿山脊产生了一条断裂带,南降北升,上下错位,露出了北边那一半的断裂面,远在几千米之外都能看见。在帕米尔高原上,地震曾经引起过更大规模的山崩,在一刹那间就形成了高600~700米、宽约8000米的堤坝,组成堤坝的土石,估计重达60多亿吨。
帕米尔高原的山崩
那是在1911年2月18日夜间,强烈的地震在帕米尔高原上发生,靠近穆尔加布河的山崩塌了,筑起了这个大坝,大坝拦蓄着河水,新生的湖泊不断在扩大自己的范围,萨列兹村被淹没了,以后人们就把这个湖叫做萨列兹湖。如今它的面积已达到50平方千米左右,最深的地方将近500米,湖水漫过大坝,流入巴尔坦格河,突然跌落,水力强大。据调查,如果在这里修建水电站,发电能力可以达到100万千瓦。1897年6月12日,印度东北部阿萨密大地震,使32千米长的山脊上的土石及森林一时崩落,裸露出里面白色的砂岩,在日光照射下,远处也能望见发生事件。中国东北的五大连池旧33317称鸟得邻池,在五大连池市郊,地处纳诺尔河支流--白河上游,北距小兴安岭仅30.0km,系由老黑山和火烧山两座火山喷溢的玄武岩熔岩流堵塞白河,使水流受阻,形成彼此相连呈串珠状的5个小湖得名。五大连池火山群的火山活动始于侏罗纪末至白垩纪初。据史料记载,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始于1719年(清康熙58年),而清《黑龙江外记》的记载则更详:“墨尔根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约数日火熄,其地遂呈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这次火山喷发,堵塞了原纳漠河的支流--白河,迫其河床东移,河流受阻形成由石龙河贯穿成念珠状的5个湖泊。
五大连池上的山崩
五大连池湖水清澈,从附近火山峰顶望去,有如一画面明镜,映射着天光云影,美不胜收。黑龙江省 的镜泊湖就是由第四纪玄武岩流在吊水楼附近形成了宽40m,高12m的天然堰塞堤,拦截了牡丹江出口,提高了水位而形成的面积约90.3km2的一个典型熔岩堰塞湖。镜泊湖四周为群山环抱,森林茂密,风光秀丽,不仅有火山口森林,溶岩洞与唐代渤海的遗址,还有湖中的大弧山、小弧山、珍珠门、吊水楼瀑布与镜泊山庄等“八大名景”,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湖泊。
死亡人数最多的山崩
1970年7月31日,秘鲁荣琪地区哈斯凯瑞山坡发生的山崩导致约1.8万人死亡,这是历史上危害最大的一次山崩。地震引发的山崩使10个村庄及荣琪镇的大部分地区被崩落的山体埋葬。在死亡人数方面,这次山崩堪称20世纪最严重的灾难之一。
台湾高速路遭遇山崩
台湾山崩台湾3号高速公路南下3.1公里处,基隆巿七堵区玛东山区旁,4月25日下午3时30分发生台湾公路有史 以来最严重的山崩意外,估计总面积60万立方米,约两个足球场大、5、6层楼高的土方,由西往东轰然倾泄而下,掩盖在公路上,南下北上各三个车道都被堵住。
基隆巿消防局119勤务中心于山崩当晚接获民众报案,除了已出面的男子叶茂竹家属,还有4辆疑似失踪车辆通报。包括1辆出租车、1辆厢型车及3辆自小客车。台当局宣布24小时轮班开挖救人。
台湾地区交通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毛治国简报时称,从航拍图来看,崩塌地点是整座山坡滑下来,滑动程度很像921地震时山体的滑动方式,研判可能高速公路施工时,挖到顺向坡的坡脚,加上其它条件造成崩塌。但与其说是山崩,不如说是地壳的山坡滑动。
1.发生的基本条件:
具有规则的互层地质构造,包括地层层面、节理面。位于顺向坡上,山坡的坡向与互层构造的倾斜方向相近。岩层倾角大于湿摩擦角。坡面的坡度大于互层构造的倾斜角度具有自由端。
2.个案:个案1~3属于岩体的平面型地滑,个案4则为厚层风化土体的滑动。
个案1:苗栗珊珠湖
个案2:八堵交流道
个案3:高雄半屏山、基隆大竿林
个案4:基隆大德国中(厚层风化土体滑动)
1.发生的基本条件:
厚层土壤,包括风化土壤、弃土、填土或煤渣堆地形上具有上缓下陡的特征。
2.个案:
淡水邓公路社区
山崩可以造成很大的灾害。严重时可以毁坏整个村庄,砸死人畜,毁坏工厂、电站,堵塞道路。山崩后的石块、土块大量落入河道中,还会阻塞河流,形成洪水灾害。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堰塞湖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专家表示,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伴随次生灾害的不断出现,堰塞湖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有可能导致重大洪灾。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堰塞湖一旦形成威胁,必须事先以人工挖掘、爆破、拦截等方式来引流或疏通湖道,使其汇入主流流域或分散到水库,以免造成洪灾。
1.原有的水系。
2.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堵塞物可能是火山熔岩流,可能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可能是泥石流,亦可能是其他的物质。
山崩
3.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
4.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由山崩滑坡所形成的堰塞湖多见于藏东南峡谷地区,且年代都很新近,如1819年在西姆拉西北,因山崩形成了长24-80km,深122米的湖泊。藏东南波密县的易贡错是在1990年由于地震影响暴发了特大泥石流堵截了乍龙湫河道而形成的,波密县的古乡错是1953年由冰川泥石流堵塞而成,(实则也属冰川湖)。八宿县的然乌错是1959年暴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台湾地震活动频繁,1941年12月,嘉义东北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引起山崩,浊水溪东流被堵,在海拔高度580m处溪流中,形成一道高100m的堤坝,河流中断,10个月后,上游的溪水滞积起来,在天然堤坝以上形成一个面积达6.6km2,深160.0m的堰塞湖。最新的堰塞湖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导致的堰塞湖。
堰塞湖,是指地震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灾区形成的堰塞湖(海子)一旦决口后果严重。伴随次生灾害的不断,堰塞湖(海子)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随时可发生重大洪灾。堰塞湖(海子)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破坏性不亚于灾害的破坏力。汶川地震形成的“堰塞湖”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北川部分地区被堰塞湖水淹没,地震形成了大面积堰塞湖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34处堰塞湖危险地带。国家水利部和四川省水利厅组成了抗震救灾水利部,认为地震所形成的33座堰塞湖当前暂无危险。并组织了“敢死队”,对每一个堰塞湖实施24小时监测,一旦出现发生溃坝的征兆,将立即发出预警,并及时疏散群众。当前四川震区已经形成了34处堰塞湖危险地带,给下游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参与水利部抗震救灾的专家、中国水科院徐泽平博士认为,堰塞湖是天然形成的大坝,不属于人工建筑。90%以上的堰塞湖在一年之内都会发生溃坝、垮掉,但也有的保存了下来,比如四川的多采湖。从当前的堰塞湖来看,由于地震发生后,堆积体非常松散不稳定,发生危险的可能性非常大。从历史来看,有的一天就可能垮掉。所以当前我们第一步只是分析评估,采用各种方法如航拍效果图,然后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提出危险的程度。第二步就是疏导分流,比如用炸药或人工挖开小口,用水泵和管子疏导。开小口的目的就是保证不变成大口,否则就人为溃坝了。此外,还要加固堰塞湖,避免溃坝,并根据事态发展疏散附近地区的居民。
本文发布于:2022-10-27 10:12: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887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