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两句“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往日的欢乐相聚是何等的多情,如今即将离别,却好像没有一丝感情似的;面对眼前的酒杯,想要强颜欢笑却是毫无办法,怎样都笑不出来。这首诗的前两句,由表面上看似无情,实际上却是真情无限。“多情却似总无情”常用来形容情侣相恋,那种忽冷忽热的态度,好像有情又似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常用来形容人的情绪低落,无法强颜欢笑。
末二句为全诗最精彩处,以“有心”与“多情”相呼应,借物抒情,用“蜡烛有心”“替人垂泪”作拟人化之笔,极贴切极生动地将那份离别的凄惨苦楚宣泄到了极点。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这首组诗是诗人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本首诗即使其中的第二首。
张戒《岁寒堂诗话》:杜牧之云:“多情却似总无情……”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略无馀蕴。元、白、张籍,其病正在此: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尽则又浅露也。
黄叔灿《唐诗笺注》:曰“却似”,曰“唯觉”,形容妙矣。下却借蜡烛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评牧之诗:豪而艳,宕而丽,其绝句于晚唐中尤为出色。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不言人而言烛,衬笔绝佳。
杜牧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咏史抒怀。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称“杜樊川”。
杜牧“小杜”,杜甫“大杜”。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本文发布于:2022-10-27 07:07: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874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