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苗期发病少,一般在茄子定植后不久开始发病,若遇低温定植,发病早且重,但多在坐果后发病最多。病株多自下而上或从一边向全株发展。叶片初在叶缘及叶脉间变黄,后发展至半边叶片或整片叶变黄,早期病叶晴天高温时呈萎蔫状,早晚尚可恢复,后期病叶由黄变褐,终致萎蔫下垂以致脱落,严重时全株叶片变褐萎垂以至脱光仅剩茎杆。劈开病根、茎分枝及叶柄等部位,可见其维管束变褐色,但无米水状混浊液渗出,区别于青枯病。纵切重病株成熟果实,也可见维管束变黑褐色。
茄子枯萎病病菌以厚垣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株残体在土壤、未腐熟肥料中越冬,亦可附着在种子、棚室支架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病菌萌发生长,产生分生孢子,随土壤、种子、肥料、灌溉水等传播。病菌从幼根或伤口侵入,在细胞间隙和细胞内生长,继而进入维管束,堵塞导管,并产出有毒物质镰刀菌素,随输导组织扩展,致使维管束变褐,失去输导功能,导致病株叶片黄枯而死。
茄子枯萎病病株叶片自下向上逐渐变黄枯萎,病症多表现在一、二层分枝上,有时同一叶片仅半边变黄,另一半健全如常。横刻病茎,病部维管束呈褐色。此病易与黄萎病混淆,需检测病原区分。
茄子枯萎病由半知菌亚门尖镰孢菌茄专化型(学名:Fusarium oxys porum f.sp.melongenae Matuo et lshigami Schlecht.)侵染所致。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长纺锤形,顶端和尾孢稍弯曲,具3-5个隔膜,3个的居多;小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卵形,无色,单胞;厚坦孢子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单胞,顶生或间生于菌丝。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7-28℃,最高38℃,最低5℃。Fusarium oxysporum f.sp. melongenae Matuo et lshigami Schlecht. 称尖镰抱菌茄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以菌丝体或厚垣抱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可营腐生生活。一般从幼根或伤口侵入寄主,进入维管束,堵塞导管,并产出有毒物质镰刀菌素,扩散开来导致病株叶片黄枯而死。病菌通过水流或灌溉水传播蔓延,土温28℃,土壤潮湿,连作地,移栽或中耕时伤根多,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重。此外,酸性土壤及线虫取食造成伤口利于本病发生。21℃以下或33℃以上病情扩展缓慢。
茄子枯萎病病菌以菌丝、厚垣孢子、菌核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未腐熟的有机肥中或附着在种子、棚架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和农田操作等传播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厚垣孢子萌发的芽管从根部伤口、自然裂口或根冠侵入,也可从茎基部的裂口侵入。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宜的条件为土温为24~28℃,土壤含水量20~30%。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茄子枯萎病主要发病盛期在5~7月和9~10月。茄子的感病生育期为开花座果期。
多年连作、排水不良、雨后积水、酸性土壤、地下害虫危害重及栽培上偏施氮肥等的田块发病较重。年度间春、夏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的年份秋季栽培的茄子发病重。
(1)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采用高畦种植,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施用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造成不利病菌存活环境;合理灌溉,严禁大水漫灌,雨后排水,促进根系生长。
(2)选用耐病品种。
(3)新土育苗或床土消毒。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克,加土拌匀,先将1/3药土撒在畦面上,然后播种,再把其余药土覆在种子上。
茄子枯萎病同茄子黄萎病症状亦易混淆,通过检测病原菌进行诊断。茄子黄萎病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变黄,高温时萎蔫,早晚可恢复;发病中后期,病叶有黄边褐,萎蔫下垂脱落,直至全株叶片脱落仅剩茎杆。
本文发布于:2022-10-27 04:4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866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