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历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否交出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考生的总体成绩,作文也就成了许多学生的大难题,《尺子·镜子·路子——高考作文指要》将指导考生如何应付这只拦路虎。
书评
知己知彼 点铁成金
《尺子·镜子·路子——高考作文指要》一书与读者见面了。本书撰写的目的,是通过对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学习和考场信息的回顾,以期探明在高考作文时对考生的要求,了解考生在考场中的得失,从而寻找一条提高考生高考作文水平的途径,指导考生在高考作文时,知己知彼,发挥优势,写好作文,在写作中产生点铁成金的效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我国著名兵法家孙武在《孙子·谋攻》篇中的一句名言。在高考中,“己”指考生,“彼”则指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为指导评卷工作而制定的《标准》以及阅卷者。因此,认真学习《标准》,就能了解国家对考生在作文方面的具体要求;了解往届考生在作文中的得失,就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应对方略去指导考前的作文训练。为此,我们把《标准》当作一把“尺子”;把往届考生在高考作文中的得失视为一面“镜子”;把根据《标准》,结合往届考生作文的得失和当前学生的实际制定应对方略,实施强化训练定为一条正确的“路子”,在训练中,进一步吃透《标准》,发现问题,注意信息的收集,扩大知识的积累,整理零星的感悟,提高思想的修养,强化思维的训练,学好祖国的语言,优化考前的心理,掌握写作的技能,在考前来一个全面“备战”,全力实现知己知彼、点铁成金的奋斗目标。
有人问:把《标准》当尺子,按《标准》写文章,不就成了“八股文”吗?
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人云:“言为心声。”好的文章总是心声的自然流露,是个人感悟的尽情挥洒。纵观古今,无论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鲁迅的“救救孩子!”“我以
我血荐轩辕”,全是作者的肺腑之言。正因为如此,《标准》才非常强调:作文要感情真挚、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陆特征。可见,《标准》本身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八股调,提倡创新作文。但作为“开科取士”的高考,为求评分的公平、公正、合理,就
不能没有《标准》作为尺度,去给每一位考生的作文正确评分。如: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符合文体要求,字迹工整等等,而这,正是写好一篇作文的起码要求,不然,还叫什么高考?梁章钜在《制艺丛话》中曾说:“题目千变万化,而行文总不越规矩二字。”举凡成功的高考作文,全是遵循“规矩”所产生的,而失败的作文,多由不知“规矩”所致。2002年高考的当天,怪才魏明伦应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专栏主持人之邀,在央视“考场”按高考作文题目作文,他写的一篇题为《考场思考》的作文,虽属上乘之作,但因未紧扣话题,评卷入只好将它划人四等,给以低分(见《重庆晚报》2002年7月)。曹聚仁说:“考试的文章是见得考官,见不得朋友的。”考官衡量文章好坏的是《标准》,而朋友要的则是真情。试想:抛开《标准》,凭什么给作文评分?所以梁章钜指出:“人知其弊而守之不变者,非不欲变,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可喜的是:现在的高考作文,试题明确规定:在符合作文要求,紧扣话题的前提下,允许考生“自选文体,自定主旨,自拟题目”。每位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擅长纵横驰骋,施展才华。
基于以上情况,本书将引导临考前的学生认真学习《标准》,以《标准》为“尺子”,以往届考生作文的得失为“镜子”,以围绕《标准》要求,结合考场信息和当前学生的实际而提出的应对方略,强化考前训练作为一条提高写作水平的“路子”,并要求应考学生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诚如是,就会在考场中写好高考作文。这就叫“知己知彼,点铁成金”。
余成宪
2003年仲夏
知己知彼 点铁成金 余成宪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一章 高考作文发展趋势
第一节 作文的地位有望在稳定中攀升
第二节 题型取向看好供材作文
第三节 作文题材呈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第四节 自主选择文体,放宽限制
第五节 评分改革正在日趋完善
第二章 强化三向训练 优化应试心理
第一节 强化三向训练
第二节 优化应试心理
第三章 怎样写好创新作文
第一节 什么是创新作文
第二节 为什么要写创新作文
第三节 怎样写好创新作文
第二部分 高考作文指要
第一章 切合题意 按题行文
第一节 切合题意的内涵
第二节 切合题意的考场作文例析
第三节 怎样审题
第二章 中心突出 意高文胜
第一节 中心突出的内涵
第二节 立意不当的种种表现
第三节 处处显山露水 字字旁敲侧击
第三章 内容充实 有血有肉
第一节 内容充实的内涵
第二节 内容不充实的表现
第三节 用事实说话 让思想放飞
第四章 感情真挚 思想健康
第一节 感情真挚 思想健康的内涵
第二节 高考作文选评
第三节 高尚自我情操 精通表达艺术
第五章 结构严谨 构思巧妙
第一节 结构严谨的内涵
第二节 结构安排得失举例
第三节 巧妙结构的四大法宝
第六章 语言流畅 连贯得体
第一节 语言流畅的内涵
第二节 语言不流畅的种种表现
第三节 下苦功学好语言
第七章 书写规范 字体美观
第一节 书写规范、字体美观的内涵
第二节 应对策略
第八章 符合文体 体定文正
第一节 符合文体的内涵
第二节 考场信息反馈
第三节 扬长避短,按自选文体要求作文
第九章 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第一节 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节 言之有物 持之有故
第三节 用鲜活的语言表现灿烂的思想
第四节 写出自己的个性
第十章 话题作文的特点及写作
第一节 话题作文的命题特点
第二节 话题作文常见失误例析
第三节 怎样写好话题作文
第三部分 训练设计与例文点评
石集太聚 山高水阔 左瑞林
书摘
1.不扣材料,自行其是
虽然近年来的高考话题作文已明显放宽了对审题的要求,但“淡化审题”并不等于不审题。尤其是文章立意必须立足于材料,紧扣话题。有的考生往往是逮着一半就开始跑,还没看清看透材料就下笔了。由于不顾材料中暗含的限制,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往往是天马行空,离题万里了。
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战胜脆弱》,这个题目的重点应该落脚在“战胜”二字上,文章的重点则应该是阐述或描写“战胜”的经过,从这些具体的经过中才可能体现出作者的修养与品性,以达到命题者的意图。结果,有的考生用了大量篇幅来写“脆弱”,强调其如何难于克服,甚至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它最终可能导致的危害,梗概没与命题的要求和作者本人的主观思想意识联系起来。
有这么一个作文题目,材料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老是抱怨自己穷,一位老人问他:“如果切断你一根手指,给你5 000元,你干吗?”年轻人不干。“如果让你的双腿瘫痪,给你10 000元,你干吗?”年轻人还是不干。“如果让你马上死去,给你三百万元,你干吗?”然后老人说:“你看,你现在是一个已经拥有三百万家产的富翁了。”要求以“生命的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某位同学写出了这样的一篇文章,他的中心立意是:生命的价值在于对梦想的追求。文章内容翔实、结构清晰,独立地来看,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可是,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追求梦想”这个观点与材料并无相关之处。“生命的价值”可以有很多表现方式,拥有梦想、追求梦想必然是其中之一,但由于与材料脱节,以此立意有些欠妥当。材料中老人向年轻人指出的“财富”都来自于年轻人自身,也就是说年轻人没有发现自己的身上其实隐藏着巨大的财富,比如智慧、青春、健康……再由此延伸开去,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全面地肯定自我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因此,中心立意可以定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认识自我,不断挖掘自我潜力。
2.剑走偏锋,首尾不合
出现这类情况的同学在写作之前其实也有构思,所以一般文章的开头都写得不错,能够切入主题,扣紧材料立意。但是,由于构思尚不完善,或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导致偏离主题,越走越远,最终得出的结论与开头的立意并不吻合。
1994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尝试》,文体要求是记叙文。命题者的意图是明显的:“尝试”即为实现某一目的而试探性地开展实践,最终必有收获;尽管可能失败。某位考生在文章的开头即点题,记叙自己尝试与父母沟通的一次经历。本来这个选材和立意都是不错的,但是作者写着写着就渐渐偏离了正轨,极力表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之深。结尾还提出了很多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反思和探讨,实际上已完全与主题脱节。
3.穿靴戴帽,材料游离
这种类型的作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为它的开头、结尾都注意到了点题和照应,也有明确的中心,三大块式的结构清晰。由于这些表象,很多同学容易麻痹,以为大功告成,得保险分是十拿九稳了。殊不知在写作过程中实际已经横生枝节,游离于主题之外了,结尾不过是强行回扯,装点门面而已。这种游离的主要成因在于材料的选择。因为所选材料与中心不能很好吻合,内容自然就“自成一格”了。
以2001年高考作文为例,“诚信”指诚实守信,是一种道德修养.某位考生人题之后即举例展开论述。他选择的材料是一位科学家不畏艰难从国外归来,立志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终身的事迹。材料的很多细节都在反复强调这位科学家坚信自己的祖国会日渐强大,坚信自己的理想会得以实现。表现的是这位科学家“排除万难,坚守信念”的精神品质,与“诚信”的概念相去甚远。不过,作者并没意识到这一点,他在这则材料结尾的评论与文章的总结中仍然强调“诚信”。尽管穿上了靴子,戴好了帽子,在阅卷老师的眼中还是偏离话题,本质昭然。
二、中心不明
如果说中心不当通常是由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决定的,那么中心不明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则是由构思时不周全、不重视造成的。很多同学在写作时心里亮堂,却没有明确地体现在行文之中,读后让人稀里糊涂,不知所云。
通过对此类作文的归纳整理,我们总结出这样一些典型表现:中心杂乱,表述模糊,罗列现象。这三种情况都直接造成了中心立意的不明确,并且导致基础等级的失分。可以说,一般的阅卷老师都非常重视中心是否明确的问题,并将此作为评判得分等级的关键因素。下面就分别来认识一下这三种情况的具体表现。
(一)中心杂乱
由于很多考生在写作文之前没有明确、单一的立意,写作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灵感,又一时难以抉择,于是出现了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局面,中心多而杂乱,没有统一的联系,文章自然成了一片散沙。
2002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是《面对大海》,虽然题干中并没有对中心立意作出过多的限制。但“大海”这个中心意象本身就有非常明显的特征:比如宽容、博大。有一位同学完成了这样一篇文章:
[例文] 面对大海
生在重庆,长在重庆,自然看海的机会很少。我亲眼看到的,是涓涓的细流,形状规则的河塘,滚滚的长江。而人海,在我眼里,是一个神秘的未知数。
打开电视看到的人海,是蓝蓝的,在远处,与天边连为一线。
……
本文发布于:2022-10-26 23:03: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849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