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小 在林间马三小,是的,在福建省某部特务连服役三年多,后来因为患上了绿脓感染败血症,在三次开刀做手术的情况下,于1973年四月份复员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井陉县秀林镇马峪村。从部队回来的马三小,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做起了生意,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中国的八十年代初期,万元户是富裕的象征。马峪村当时有27户人家,(因搬迁现有24户),马三小是唯一的万元户,他的一台12寸环宇牌电视机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关心国家大事、欣赏娱乐的最好工具,因此他们家也成了这个村子的中心。1985年的马三小因手术后转化成为闭塞性脉管炎,双腿无法行走,住进了医院。家里的钱花光了,三个孩子被迫辍学了,刚刚富裕的万元户被病魔拖到了贫困的边缘。最终,马三小还是不得已截去了双脚,现在的马三小只能靠着双拐来行走。
身残植树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受过高中教育的马三小,凭借自己现有的文化底子,决心闯出 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来。一个正常人想干成一件事情都很难,何况身体严重残疾呢?这些没有压垮马三小,他看电视、看报纸杂志,寻找适合自己的致富信息。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了山东省关于绿化青山、栽树种树可以致富的一个人物专题报道。老马开窍了,自己守着太行山,自己还有一双手,完全可以靠种树致富。2000年,老马刨下了第一个树坑。其实我们很难想像出老马刨坑时的艰难: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收拾,五点出发上山,大约需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才能爬到山上去;刨坑植树时先在自己的半截子腿上绑上个棉套保护好自己的残腿,然后用钢钎撬开石头,用手一把一把的把碎石刨出。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这个坚强的老马一直坚持了下来。他回答河北电视台主持人采访时的一席话至今响在我的耳边:“我是一个残疾人,行动不方便,因此上山的时候不能拿更多的东西,尤其是雨季的时候,拿着刨坑种树的工具,雨衣就拿不成了。搁到刮风下雨的天气我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继续干下去,因为山上没有避雨的地方,与其淋着不如继续干着。”这就是马三小,一个执著的种树人。
马三小现在属于马三小的树大约有1680棵,2011年他植树345棵,却因为大旱只留下了5棵成活。这个三次大手术都未流过泪的汉子,就在2011年,就在那片旱死的林子里痛哭流涕。那种心痛,可想而知。1800多棵树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讲,也许用不了两年的时间就会种好的,可对于马三小却用了充满泪水、汗水、血水的七年。当记者问到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利益吗?马三小回答的很简单:“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是因为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他们出行的路。我种树就是要绿化青山,创造经济效益。我们这儿地少,人均六七分地,我要把农业上的损失,从林业上补回来。”是的,据老马讲,目前他的这些树,价值20多万元,它不仅拥有了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种种困难和艰险历练了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心胸宽阔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升华。
伤残的腿采访快结束了,记者问老马:“你成了名人,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呀?”马三小微笑着讲:“我就是个农民,一个退伍兵,名声不会成为我炫耀的资本,因为有这些荣誉,我觉得更有动力,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更重大了。”他讲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每一个人一辈子都把自己平凡的事情干好了,那就不平凡了。今年,马三小已刨坑170多个,他计划今年刨坑300个,明年开春种上树,让太行山的这一隅多上几分绿。
马三小讲,我的身体残疾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还有健康的心灵。我觉得我国的残疾人是有志气的,是有希望的,无论这个群体身处何方,哪怕是在山角里,那也是拖不垮、打不烂的,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魂。这就是一个平凡的马三小,这同样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马三小。他说:我最怕一个“穷”字,我最敬一个“干”字。是的,我相信,太行山山岭上的那片绿,可以为他作证。
身残植树2001年马三小承包了村里的荒山,数十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拖着自己残疾的双腿爬坡上岭。每天当人们还沉浸在梦乡的时候,他就起床,简单的收拾停当后出发上山,每天到达植树的山下时,由于山路陡峭必须把假肢取下,双手匍匐前行爬到目的地。对于老 人来说从山下爬到山上不到500米的距离大约需要1个半小时,汗水流成了河,身体被碎石折磨的体无完肌,但是心底的信念支撑着他,再苦再难永不言弃。
荒山上土壤很少,石头多,想找一片适合的空地实属不易,虽然老人用的是特制的锹镐刨坑,可是对他来说还是有难度,因为没有腿,他必须坐在地上,我们可以想象这样力度不够无从着手,老人用镐先刨坑,再用锹一点一点往上铲,挖到深处不好铲出的碎石就用双手挖出,双手磨出了血泡,日积月累变成厚厚的茧子,这些还是小事,挖坑的同时难免会碰到特殊情况 巨石“挡路”,清除大石头是很费时费力的,需要用钢钎一点点撬开,往往辛苦挖了一天,才能刨出三两个坑,而且土不够还得再从山下往上运,因山里缺水,每年植树的季节只有春季的半个多月,只有在夏秋多刨些坑才能为春天的植树打好基础,因此他一天爬上爬下,反反复复好多趟,吃在山上,干在山上,踏着晨星来,披着夜色归,周而复始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老人的每一天就是这样度过的,不过对老人而言这些不算什么,只要能看到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绿色,老人心里虽苦犹荣。
五年成材,眼见一棵棵树苗一天天长大,马三小这种通过植树发财致富的想法也慢慢发生了转变。
这些年,他植树开辟出16片林地,500多棵树已成材,最粗的直径达40多厘米。有人愿出20万元买他的树。马三小却不卖了。他说:“一开始,我种树是为了发家致富,后来决定一棵不卖,是因为各级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感动了我。我要让荒山变绿,改善生态环境,这一棵棵白杨,每一棵树都是我的‘兵’啊……”
一边说着,马三小一边向记者展示《带病回乡退伍生活补助领取证》和《在乡老复员定期补助金领取证》,他说,每月享受270元优待金、100元农村低保,日子过得去了,自己感到很知足。前几年,他家房屋破旧漏雨,县民政部门出资帮助修缮一新,还送来一台彩电。
让马三小感到开心的是,从2008年起,县林业局每年免费提供树苗,许多热心网民、社会人士及企事业单位也对他进行各种形式的捐助。有网民为他捐赠轮椅,有企业免费为他装上了价值近万元的假肢,有志愿者专程到山里来帮他植树……
2013年2月,一家爱心企业捐资50万元帮他打了一口深井,出水量每小时50万立方米。说到这里,马三小感动得落泪,他说,人是要感恩的,我种的那些树将无偿捐献出来,将绿色财富留给子孙后代。
本文发布于:2022-10-26 05:02: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781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