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上下)》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着眼于当今世界知识发展前沿,研究时代特征,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国际视野进行考察,并注重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和经验,紧扣治国理政面临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针对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管理、战略、历史、国际关系、社会、军事、党建等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由国内各领域最权威的专家进行专题讲解,密切结合执政兴国、谋求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实际工作、探索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各级领导干部开阔视野、增强素质,提高领导水平和行政能力,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需要具备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具备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全面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能力;具备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
前言
引言
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理论基础
一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内涵与功能
二 建立可持续性指标体系必须考虑的一些问题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一 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
二 可持续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及其类型
第三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案
一 国际相关经验的结论
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开发方案
三 研究实施
第四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开发的行动
一 专家和机构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研讨会
二 评估体系需求的用户调查(调查问卷)
三 专家组的反复讨论
第五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一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二 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评估指标体系的核算方法
三 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评估指标的参考标准
中国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
第六章 中国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和理论基础
一 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
二 国家促进区域均衡协调持续发展的政策尝试和效果
第七章 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评估与态度
一 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评价
二 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评估
三 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发展的评估
四 国际社会对中国自然资源基础的评估
五 国际社会对中国影响力的评价
六 结论
第八章 自然资源基础的可持续性
一 土地资源
二 水资源
三 能源资源
四 生态系统
五 自然资源基础的可持续性
第九章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 经济增长
二 经济质量
三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十章 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 对人口数量与质量的评估
二 对生存与发展条件的评估
三 对生存与发展能力的评估
四 对社会保障的评估
五 对社会公平与稳定的评估
六 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十一章 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 环境现状
二 主要环境问题
三 环境变化的过程及直接原因
四 环境保护能力
五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环境发展比较
六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环境发展
七 环境发展可持续性评估的基本结论
第十二章 对和谐性的评估
一 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
二 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
三 环境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
四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
五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六 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
七 结论
第十三章 驱动力分析
一 政府与政策的强力驱动
二 各行政区域单元之间的竞争
三 大规模投资
四 文化根源
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
第十四章 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上海)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区域
二 上海市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 评价结果
四 结论和建议
五 指标体系应用效果的分析
第十五章 新型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深圳)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区域
二 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 评价结果
四 结论与建议
第十六章 中等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德州)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区域
二 德州市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 德州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结果
四 结论与建议
第十七章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趋势(固原)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区域
二 固原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 固原市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估结果
四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198-2002年期间,社会可持续发展状态系数为O.82,人与社会发展木桶的制约板条为社会公平。这反映出我国人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同时也存在需要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人口总量进入持续减速增长阶段,综合素质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呈提升态势;(2)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城市总体步入富裕型,农村已实现小康型;(3)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以来城镇化率年均增幅0.7l%;(4)城乡各自内部的收入分配较为公平,基尼系数均居安全警戒线0.4以下;(5)国家非常重视研发,2003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比1999年提高了58%,达到1.31%。
目前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1)城乡差距显著,是造成我国社会不公平的主要根源所在;(2)就业增长缓慢与失业人口增多形成鲜明的对比;(3)科学研究的产出率与创新性研究比重相对较低,科研综合实力亟须提高;(4)农村人口基本未被社会保障所覆盖,城乡均存在扩大保障覆盖面难的问题。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趋势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一欧盟环境合作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从2002年开始,我们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趋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及中国一欧盟环境合作计划的欧盟专家共30多位研究人员参加了该项研究工作,通过4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本书是这一研究工作的总结,尽管我们的工作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仍然有大量的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但笔者还是希望通过本书能为感兴趣的有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全书共分十七章,第一章至第五章是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评估方法的总结,介绍了研究采用的方法和行动,提出了一个新的由自然资源基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总体协调发展5个系统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第六章至第十三章集中对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过程的可持续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分别论述了中国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和理论原因,总结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评估结果和态度,逐项详细地评估了中国发展的资源基础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和环境发展可持续性;第十四章至第十七章则集中于中国不同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分别对发达地区上海、新兴发达地区深圳、中等发达地区山东德州,欠发达地区宁夏固原过去20多年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和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估。研究成果对客观认识中国发展的模式及其相应的资源环境效应,有效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发布于:2022-10-26 01:28: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770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