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批点唐诗正声》:太白绝句,篇篇只与人别,如《寄王昌龄》、《送孟浩然》等作,体格无一分相似,音节、风格,万世一人。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王云:白此诗兼裁古意,遂成奇语。周云:音节清哀。
《唐诗广选》:梅禹金曰:曹植“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齐浣“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此诗兼裁其意,撰成奇语。
《唐诗直解》:音节清哀。
《诗薮》: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是遥寄情词,心魂渺渺。
《诗辩坻》:太白“杨花落尽”与元微之“残灯无焰”体同题类,而风趣高卑,自觉天壤。
《唐诗摘钞》:趣。一写景,二叙事,三四发意,此七绝之正格也。若单说愁,便直率少致,衬入景语,无其理而有其趣。
《增订唐诗摘钞》:即景见时,以景生情,末句且更见真情。
《唐诗别裁》: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唐诗笺注》:“愁心”二句,何等缠绵悱恻!而“我寄愁心”,犹觉比“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更深挚。
《网师园唐诗笺》:奇思深情(末二句下)。
《诗法易简录》:三四句言此心之相关,直是神驰到彼耳,妙在借明月以写之。
《岘佣说诗》:深得一“婉”字诀。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无情生情,其情远。潘稼堂云:前半言时方春尽,已可愁矣;况地又极远,愈可愁矣。结句承次句,心寄与月,月又随风,幻甚。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经在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离开宫中。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游华山,南下回宣城,后上庐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请,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死,改为流徙夜郎(今贵州关岭县一带),在途经巫山时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带漂泊,于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本文发布于:2022-10-25 17:3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744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