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纱祠

更新时间:2022-10-25 08:26:35 阅读: 评论:0

浣纱祠

浣纱祠伍子胥过了昭关,疾步如飞地来到历阳县境的长江北岸。只见江水滔滔,汪洋一片,不知渡口设在何方。身后尘土飞扬,隐约传来追骑的嘶鸣声。他面对江流仰天长叹:“天亡我也!”遂摘下佩剑,准备与追兵决一死战。忽见一年轻女子手提竹篮,来江边浣纱。子胥一见,喜出望外,一时也顾不得常礼,走至近前,抱拳当胸,急切地问道:“请问大姐,渡口在哪里?”一连问了数声,女子埋头浣纱,并不理睬。子胥急中生智,横剑于颈,做出自杀的样子来。女子从水中倒影发现来人欲寻短见,便急忙起身劝阻道:“将军何必如此?”子胥乘势下拜,请求指明渡口所在。浣纱女子仔细的打量眼前之人,见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然而,老态龙钟之中却透出一股英俊的神态,慌而不乱,心知并非平常之人,遂指明渡口方向。伍子胥再拜辞行,行了数步,又返身而回,向女子叮咛道:“追兵如至,请勿说有人过此。”这样来回叮嘱了3次。女子见他放心不下,答言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将军尽可放心而去,不要为此延误大事。”说罢,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江流之中。伍子胥面对江涛深深地拜了3拜,挥泪而去。后人遂在江岸之畔(今和城喜雨亭之北)建祠,塑像,以纪念这位守信的女子。祠名浣纱祠,内悬楹联一幅,言简意赅,耐人玩味:

浣纱女子音容在;吴楚沧桑圣迹留。

浣纱祠古今骚人墨客遗有不少凭吊诗篇。如明代瞿佑在《题浣纱女庙》中写道:

偶尔相逢试问途,此情彼意两俱无。

何须草草捐身命,不念双亲体发肤。

清代石韫玉写的《浣纱祠》诗曰:

谁识芦中士,遭逢会有期。

关弓回楚使,鞭墓暴吴师。

儿女怜才意,英雄失路时。

古今无限恨,独吊浣纱祠。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在《浣纱祠题壁》亦寄托了哀思之情:

破屋祠犹在,浣纱事久无。

香泥留燕乳,古砌走虫书。

饭赠心仍饿,金投梦已孤。

岸沙今尽改,寂寂正平芜。

渔邱渡

浣纱祠伍子胥经浣纱女指点奔到历阳渔邱古渡口,适逢渡口无船。追兵由远而近,战马嘶鸣清晰可闻,形势十分危急。正在万般无奈之际,恰好从下游驶来一叶渔舟。伍子胥急忙高呼:“快来渡我!”渔父闻声,抬头一看,见一须发皆白的老人,神情极为紧张;后面尘土滚滚,马蹄声急,心里明白:该死的楚王,又在滥杀无辜。遂机智地将渔舟荡进附近的芦苇丛中,口中唱道:日月昭昭乎,寝已驰!(日月明亮啊,追骑将至!)与子期兮,芦之漪!(和你相约啊,芦中浅水之地!)

伍子胥领会其意,亦迅即钻入芦苇。楚兵追至,见渡口无人,江中亦无渡船,随即勒马转头,向别处追去。

追兵去后,渔父又唱道:日已夕兮,子心忧悲!(日已落山啊,我心悲伤!)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月儿升起啊,你何不渡江?)事寝急兮,当奈何?(事情紧急啊,快拿主张!)

子胥循声登上渔舟。渔父见他面有饥色,遂登岸讨取饭食。子胥心中猜想,该不会领人来捉拿我吧。为了安全起见,他又返身藏入芦苇。渔父回来,不见求渡之人,料他有疑,遂一面敲着瓦钵,一面以歌代呼地唱道:“芦中人!芦中人!……”伍子胥见他并无恶意,就大胆地走出藏身之所,上了船,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渔父荡开双浆,舟轻如燕,时辰不大,即渡到大江南岸。子胥摘下佩剑,说道:“丈人救我,恩重如山,无以报答。此剑乃先王所赐,价值百金,以作酬谢。”渔父笑道:“我闻楚王有令,得子胥的人头,赐粟五万石,封官上大夫。我不图上卿之赏,要你百金之剑何用?将军带着,当有用武之时。”

伍子胥再三拜谢。临行前,慎重嘱咐渔父:“我虽过了江,但此地仍属历阳管辖。况此去道路艰难,危机四伏,望老丈切勿泄露伍员入吴。”渔父沉思片刻,点头称是。子胥未行数步,回首之际,只见渔父双桨倒划,将渔舟荡至深水之处,一脚踏翻,自沉江中。子胥心如刀绞,泣不成声,他单膝点地,面对无垠的蓝天,浩淼的大江,发誓道:“有仇不报非君子,有恩不报枉为人。这恩恩仇仇,伍员铭刻心头!”

渔邱渡口遗迹,在今喜雨亭下百米之处,因年代久远,沧桑之变,原貌无存。后人为纪念这位守信的渔丈人,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钱起在《江行无题》诗中吟道:

江流何渺渺,怀古独依依。

渔父非贤者,芦中但有矶。

清代诗人姚汝颂写下《渔邱秋夕》诗曰:

秋声不可耐,秋思重蹉跎。

一夜清吟苦,柴扉落叶多。

星光摇玉宇,雁影下明河。

寂寞渔邱渡,凭谁寄啸歌。

本文发布于:2022-10-25 08:2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709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浣纱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