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
壮族与古“百越”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本世纪初创制了壮文。壮族以农业为主,擅长种植水稻。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人口约15489630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等地,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 、“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戏--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三月三和歌圩
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 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 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 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1989年广西第3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在桂林举行,把文化、经济交流同旅游结合起来,收效良好。
干栏
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牛魂节
时在农历四月初八。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传说这天是牛王诞辰。要给牛脱轭,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牛栏要打扫干净,铺上干爽稻草。不准役使,更不准鞭打,还要给牛唱山歌,喂乌米饭。过去有些寨子里还建有牛魔王庙,过节这天,要杀猪祭祀,村民们在庙里聚餐。当地流行一个传说:当初陆地只有岩石、黄沙,牛王奉命下凡播种百草,原定跨3步撒一把草万,牛王记错了,变成跨一步撒3把,使得大地百草丛生,连庄稼都长满野草。天帝大怒,罚牛王下人间吃掉百草。但天帝并没有忘记它,每当它生日,便派牛魔王下凡看望、佑护牛王和它的子孙,为它们灭病去灾,由此便建起了牛魔王庙。牛魂节表现了壮族人民对耕牛的爱护和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壮姑夏装
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姑娘的传统夏装,上白下青,用料多为细棉布,现在也有用绢和洛纶的。上衣款式为平领、对襟、中袖。中襟缀两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样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绣有“花栏杆”,用丝和配色极为讲究,花形也多种多样。衣衫腰身部位比较宽松。裤子为青色,宽筒,裤筒中腰也镶有两道宽约一寸的“花栏杆”,多为锻带加绣花色。壮姑穿上这套衣裳,配上线底细花胸围和方形法净印花头巾,耳挂串珠环,腕戴白银镯,走在乡间路上,给人以潇洒、自然、和谐的内蕴美感。
壮族婚俗
桂林地区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结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叫做背新娘。背时,要脱去新娘的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一心向着夫家。也暗示姑娘离家并不情愿,是让人背走的。新娘出夫家,不坐轿,由十几位伴娘和歌手陪送。嫁送中必须有给新郎的一双鞋、一套衣服,给家婆、伯娘各人一块胸围,给家公、伯伯各人一条腰带。新娘到达夫家,要踏着临时搭的竹梯上楼,再走过为她架的“新桥”进入洞房。她登完竹梯,一位父母健在的男青年立即将竹梯砍断。进入洞房,后面又立即有人拆去“新桥”。“砍梯”、“拆桥”,表示新娘后路已断,今生永落夫家,生育子女,创家立业,也寓意新人结合,如意美满,白头偕老,永不变心。晚上,伴娘和歌手要与寨上小伙子们对歌。新娘次日回门,新郎当日或次日接回。晚上伴娘和歌手又要与寨上小伙子对歌,连唱3夜,有茶歌、赞歌、情歌等等。
抛绣球
壮族青年传统的体育文娱活动,和表达爱情意愿的独特方式。绣球有圆形、方形、菱形,有的还做成各种动物形状。上端有条彩带,下端系一束尺多长的彩丝穗子,球内填充谷糠或棉籽,大小不一,轻重不等,一般不超过一斤。比赛时,男女相向分列两队,各有一裁判。一方起抛,球落对方场内,接不住的,要罚唱歌或表演节目。再轮换抛球。绣球作为爱情信物时,抛法又不相同。有的是在对歌时,姑娘趁无人注意悄悄地送给意中人,对方则以手帕、毛巾之类物品回赠,两人继续对唱下去,借以增进了解。有的是姑娘看中了谁,便定点抛过去,对方如亦有情意,即系上礼物,还抛过来。绣球能打开双方心扉,为彼此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创造条件。
夜婚
桂北部分壮族地区婚俗。也称火把婚。婚期晚上,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家。到女家村寨边,先与新娘女伴对歌,一般总是让男方赢,男方再派一口齿伶俐的小伙子进寨,走近女方家门,又被姑娘们拦住,用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准进门迎亲。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女伴陪送,一路上边走边与迎亲男青年们对歌,在歌声笑声中,簇拥新娘,到达男家拜堂成亲。新人进洞房后,男女青年继续对歌,直到天明。通过对歌,他们互相认识、了解,有的交上朋友。进而缔结夫妻良缘。
瑶 族
瑶族共有200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瑶族先民历史上居住于长江流域,远在秦汉时期,瑶族是长沙武陵蛮(又称五溪蛮)的一部分。南迁后,有的又向西南山区移动,于是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多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打旗公
龙胜县泗水乡红瑶传统民俗活动。时在农历五月十五日。传说当年朝廷官兵(旗公)经常对瑶族同胞进行敲诈勒索,进村闯寨大肆搔扰。为了有效抗 击,每当这时,瑶族青壮年都上山去准备木头石块,老少则留在寨里迷惑、敌人。待敌人到了路口,就派脚程最快的小孩子上山报信,山上立郎滚下木头扔下石块,打得敌人抱头鼠窜。为庆祝胜利,以后每年都举行打旗公活动。届时,选几个壮年男子扛着旗充当“旗公”,让寨里13岁以下的男孩,守在“旗公”心经路口,并设置关卡。“旗公”一到,孩子们一齐砸泥巴,打得他们落荒而逃,孩子们尾随穷追,最后凯旋而归。这个活动,能培养下一代人勇御强敌的大无畏精神。
赶山围猎
桂林地区龙胜县瑶族狩猎习俗。过去,赶山前要祭山神,祈求保佑狩猎顺利、人员安全。有些则行“偷鸡”祭“媒山”仪式,据说让鸡主人臭骂一顿,更加吉利。到围猎点后,猎手们设卡、分散包围,同时放猎狗搜寻。发现野兽,猎狗狂吠报警,守卡猎手迅速做好准备,伺机出击。这种办法也叫“围厂”,一次“围厂”落空,再行组织,直至猎获为止。过去,如果猎获的是老虎、豹子、野猪等凶猛动物,便立即开膛,并吮吸兽血,据说能增强男子汉的精血和阳刚之气。“围厂”结束要吹“收山”号角,朝天鸣枪,庆祝胜利。抬回猎物,见者有份。被偷过鸡的主人也会得到加倍补偿。
长鼓舞
长鼓,又称黄泥鼓。长鼓舞是瑶族传统舞蹈。长鼓多用燕脂木制成,长约2尺5寸,两端粗,中间细如蜂腰。鼓身绘有花鸟或龙凤图案。有些长鼓,两端和腰部系有铜铃,起舞时,鼓声咚咚,铃声当当,组成“和弦”。形式有双人舞、4人舞和集体舞等。舞者腿扎绑带,身着短装,肩挎长鼓,双手击拍,时而曼步轻舞,时而跳跃急转,鼓声伴随舞姿,时徐时疾,使人眼花缭乱,心神振奋。长鼓舞历史悠久。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饶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main蛮)植于地,坐拊之,”传说瑶族祖先盘瓠,被凶猛的羚羊撞下山崖而死,后人便用羚羊皮做鼓面,舞时挥掌击打,以示对羚羊的仇恨和对祖先的纪念。长鼓和长鼓舞有时用于瑶胞唱盘王歌时的伴奏和伴舞。
唱盘王歌
桂北盘瑶举行婚礼时唱的歌。盘瑶是瑶族一个支系,信奉盘王。相传他们的祖先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又过江”,走了3个月,船还在海中央,惊涛骇浪中,想到了盘王。他们向他祈祷,求他降福,诚心感动了盘王,风停浪息,行船两日便到了彼岸。从此订下男女青年举行婚礼时,必须唱盘王歌、还盘王愿的规矩。盘王歌由师公和伴娘带领6位盛装童男童女同唱,时而在堂屋里绕圈,时而到屋外边行边唱。先唱盘王开天辟地,再唱盘王繁衍子孙,后唱盘王如何保佑历代祖先安居乐业。盘王歌不仅婚礼上唱,盘王诞辰和一些节日也唱。唱歌时用铙钹、笛、响板和长鼓等乐器伴奏。这是酬神还愿,也是对子孙后代进行民族历史教育。
禁风节
桂林市临桂县庙坪瑶旋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二十日。传说远古时,风神发怒,村寨受灾。有神仙指点众人,正月二十日禁声禁风,祭祀风神,果然灵验,这一天便成了禁风节。节前,人们用稻草扎些十字架,压在田头屋角,挂上屋檐。节期,禁止一切声音,连晾衣服也只能铺在草地上,为了避免人来人往弄出声响,全寨人都离家到庙坪圩去过节。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敲锣打鼓,舞狮唱戏,夜幕降临时,对唱山歌。这个原是禁声禁风的日子,变成庙坪圩一次欢乐的盛会。反映了瑶族同胞沿袭至今的自然崇拜遗风。
苗 族
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六练草鞋
苗族姑娘赠给情人的一种信物。通常草鞋只有四练,送给情人的第一双草鞋要有六练。相传很久以前,有位苗女送给情人一双四练草鞋,不久发现那草鞋仍在她家屋边,情人离她而去。苗女很伤心。后来她与另一青年定情,送他一双精心编制的六练草鞋,结婚后,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六练草鞋是在4根经练的基础上加两根经练,都用棕丝搓就,鞋板用禾秆编织,股股均匀细密,还可以编出花色,鞋耳用青麻做成,穿在脚上既软和又好看。
对歌十八规
苗族约定俗成的对歌规矩。若乱了规矩,会遭到嘲笑或被逐出歌场。如婚礼上,要互唱赞歌,也可以唱历史故事、传说、天文、地理。长辈们退场后,方可唱些情歌,但要唱得含蓄。离去时要唱辞别歌。小伙子与姑娘对唱时,即使产生感情,也不能当众给姑娘信物。喜酒席上,一般不唱谜歌,因为唱谜歌容易互相斗嘴斗气,影响喜秋气氛。野外对歌,男青年不能邀已婚妇女或已有情人的姑娘,被错邀的,女方可以负约,如同时收到信物,要及时退还男方。路遇对歌,要有问有答,如一方有急事赶路,也要边走边唱,用歌声表示歉意和谢意等等。
走寨
苗族男女青年间的一种社交方式。在有月光的晚上进行,故又称“踩月亮”。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琴吹箫,走村串寨,找姑娘们对歌、闲聊。姑娘们则三三两两聚在某家木楼,纺纱织布,说说笑笑。听到小伙子走寨的琴声,说笑停止,只有纺纱车在不停地转。小伙子听到纺车知道姑娘们在等待,便轻轻地走上楼,坐在火塘边弹琴吹箫,姑娘们和唱。如果双方有意,就单独对唱,直到雄鸡三唱,意犹未尽。这时,小伙子可向姑娘公开表达爱慕之情,姑娘则不轻易点头。过几天,姑娘会邀几位知心女友,到小伙子家附近一块向阳坡地上挖地,小伙子赶来一起挖,就算搭起了爱情之桥。阳春三月,两人又相约到挖过的地里播种;秋天又双双去收获,采摘爱情之果,并且报告双方父母,商量订下婚期。走寨期间,父母兄长都不干涉姑娘的交友自由。
斗马和赛马
斗马和赛马是苗族喜爱的文体活动。每年中稻插完后,一般是农历六月初六,人们都举行斗马和赛马,高高六六地预祝五谷丰收。
苗年
苗族传统节日。无统一节期,一般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丑(牛)亥(猪)日。桂北苗族则在农历十二月。节日早起开门后,要放鞭炮或用鸟铳对天连放3炮,以示吉庆。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致祝贺。有些地方还举行盛大的斗牛、赛马活动。芦笙踩堂是苗家年节的传统娱乐,男青年们组成芦笙队,大小芦笙一齐吹响,几里外都能听到。芦笙音调悠扬,轻快宏亮,振奋人心,充满活力。姑娘们着节日盛装,头戴龙凤银角、银簪、银梳,踏着笙歌节拍,翩翩起舞。通过踩堂,男女青年自由选择情侣,芦笙吹得出色的后生,很快会赢得姑娘的青睐,得到纯洁的爱情。
“游方”和赛芦笙
“游方”,又叫赶坡会。苗族男女青年开展社交活动的传统方式。时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五。男青年身背芦笙,女青年满身银饰,欢欢喜喜齐集“游方”坡上,一声锣鼓响过,笙歌齐奏,在姑娘们的美目流盼下,笙手们一个个使出绝技,前转后跳,跨跃腾挪,节奏轻快,舞姿雄劲。姑娘们一边踏着乐声曼舞,一边注视笙手,选择中意的人,看准了,便走上前去,在小伙子的芦笙上系上一条彩带,并且手牵彩带,伴着芦笙起舞。暮色降临,“游方”坡上,浓荫掩映处,对对情侣或喁喁私语,或对唱山歌,或互赠信物。“游方”不限于特定节日,农闲或其他时节也会举行,不过范围不大,只限本寨男女青年参加。
回 族
开斋节
回族宗教节日。时在伊斯兰历十月一日,是穆斯林庆祝斋月斋功胜利的日子。据《古兰经》规定,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守斋期间,每天日出前吃完封斋饭,日出到日落,不准吃喝,还要戒烟和克制私欲,以示笃信真主。老弱病幼可不守斋,但也要尽量节制饮食。斋月过后第一天,是开斋节。这天回族同胞身穿节日服装,齐集清真寺,参加会礼仪式和开斋会餐。各家各户都置办节日菜肴,合家团聚欢宴。政府还供应特殊商品,支持回族同胞过好开斋节。
公棺深葬
回族丧葬习俗。公棺,回胞俗称“经匣”,放置在清真寺。每当病人临终,要请阿訇到家里念经。逝世后,给死者沐浴,念古兰经,穿衣裳,裹白布,涂香料,入棺。一般采取速葬。墓穴深一到两米、宽一米、长两米多。公棺抬至墓地,阿訇念完经,将尸体取出放进墓穴,死者脸必须朝向圣地麦加。盖好木板或石板,再垒土填平,圈好坟园,葬仪便算结束。
古尔邦节
回族宗教节日。时在伊斯兰历太阴年十二月十日。节日之前,家家要打扫庭院。当天,齐集清真寺会餐。宴罢,互赠油香,互致祝福。据说,伊斯兰教先知易卜拉欣夜梦真主安拉,嘱他宰杀儿子易斯玛尔,以表虔诚。当易卜拉欣遵嘱向儿子举刀时,安拉派来特使牵一只羊到易卜拉欣面前,让他以羊代子。从此以后,每到古尔邦节便宰羊,故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
圣纪节
回族宗教节日。时在伊斯兰历太阴年三月十二日。相传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与开斋节、古尔邦节并称为回族三大节日。是日,清真寺装饰一新,回胞齐集清真寺会礼,听阿訇念经、讲经、赞圣,并互致祝福和节日问候。
侗 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多信仰神,崇拜自然物。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种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席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引路郎
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侗家特有婚俗。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打油茶
侗族饮食习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主人说声请,客人方可饮用。连喝4碗,是表示对主人的最大尊敬。农历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时,更兴喝油茶,要连喝15碗,边喝边对歌。油茶能提神、祛风湿、防治感冒、增进食欲,有很好的保健、医疗作用。
花炮节
侗族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项竞技性体育活动。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来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款会活动。当时为使款会增加排列气氛,放了三声铁炮。一声炮响,绑着红布条的铁环冲上云天,铁环落下时人们竞相争论,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第二、第三。现在以村寨为单位组织抢炮队,各队抬着炮具、奖品、礼物在圩镇游行一周,再依次进入炮场。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司炮员点燃土炮,铁环冲上高空,队员们紧盯铁环,纵跃抢接,到手后即传给队友或机敏地越过围抢人群,冲出圈外,就算胜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篝火处处,唱侗戏的,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送春牛
侗族传统习俗,时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换灯带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本文发布于:2022-10-25 00:4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683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