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一,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时值每年公历的11月22日前后,农历十月的下半月,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40°。
农历推算四季气候而划分的二十四个单位。《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谓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一季节管六个节气,四个季节组成一岁。每一节气表示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一年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时值每年公历的11月22日前后,农历十月的下半月,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40°。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民间也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涨,斗指己,斯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由于“地寒未甚”,此节气间我国黄河流域开始降雪,但下雪次数较少,雪量也不大;北方则进入封冻季节,大雪纷飞,银装素裹;而南方,特别是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此节气期间则是明显的深秋气候,秋风瑟瑟,气候干燥,早晚与中午温差几乎为10℃。
小雪节气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是说此时由于不再有雨,彩虹便不会出现了;由于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寒冬。
小雪伊始,叶落尽,草枯黄,树木渐渐显出裸露的枝干,天空也偶尔“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这个时候天气常常多雾阴晦,气温越来越低,一副“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的景象。寒湿淅沥,阴盛阳衰,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休养闭藏的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也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防病养生的季节。
(一)小雪神藏于内,拒绝情绪“感冒”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稳定的情绪对人体内脏有良好的影响,七情过度则“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可见精神调护对养生保健很重要。冬三月是天寒地冻、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自然界潜藏于内,因此小雪养生需顺时调神,敛阴护阳,主要着眼于“藏”字,使精神安静、淡定自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选择登高远眺,饱览自然美景,使心胸开阔、心情愉悦,以疏泄不良情绪。
(二)冬日不“猫冬”,运动要温和
由于天气渐冷,许多人喜欢“猫”在家里过冬,不愿运动,其实这样不利于健康。天气不好时可选择室内运动,如球类运动、踢毽子、保健操等,但不要太剧烈,以免伤了气血。锻炼之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以防运动损伤。饭后散散步,不要吃完饭就躺下或坐下。
(三)起居有常,耐寒训练
起居要规律,常通风,常晒衣被,以防范感冒。同时要防止手足皲裂及冻伤,可做一些能提高耐寒力的训练,比如冬泳、冷水浴等。冷水浴可使人体各系统的功能都得到加强,也可改善局部皮肤的抗寒能力,从而增加体质,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冬季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全身性冷水浴或局部擦身,局部擦身选择的部位常常是面部、耳部、手部、脚部等,男女老少均可采用。
(四)饮食调养
饮食除了补充能量、抵御寒冷外,还应多食一些滋阴清润、疏肝解郁、调畅情志、活血健脑的食物,如合欢,百合、核桃、黑木耳、菠菜等,以改善阴冷的天气带给人们的负面情绪;适量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补充维生素。
(一)冬季抑郁症
小雪节气期间,天气阴冷晦暗,阳光照射较少,因此人们的情绪会受影响,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患者一到冬季就忧郁寡欢,情绪低落,整日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烦躁不安,严重者甚至悲观厌世,出现自杀的想法。中医的观点认为该病的发生是因为七情过激,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精神活动出现异常。而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人体生物钟不能适应冬季日照时间短的变化,从而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造成情绪与精神状态紊乱。
1.日光照射
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经常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地方活动,对防治冬季抑郁症有很好的疗效。
2.户外运动
散步和运动能使脚掌穴位(如涌泉穴等)起到刺激与按摩的作用,让大脑的左右半球交替产生兴奋和抑制,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得到有效的调节,并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人的体力和精力,使抑郁症状得到有效治疗。
3.娱乐
经常听听欢快悦耳的音乐,看看轻松幽默的喜剧,多参加一些休闲的文艺活动,与朋友谈心、聊天,都能够有效地防治冬季抑郁症。
4.饮食
多食一些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猕猴桃、牡蛎、橘子、香蕉、菠菜等,对改善抑郁症也很有帮助。
(二)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中医病名为“咳嗽”,临床上首先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继而开始咳嗽、咳痰甚至伴有喘息,若经久不治则会导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寒冷是支气管炎发病的诱因之一。在我国北方,尤其是高寒地区,支气管炎的发病率约占人群总数的20%的以上。已有基础疾病的朋友应注意,下面简单介绍一些防治此病方法。
1.饮食起居
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预防感冒;冬季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平日注意慎食肥甘厚味、过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多食梨子、枇杷、百合、山药等食物;并戒烟戒酒。
2.内服药丸
内服温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左归丸等,每日2次,每次1丸,连服1个月。
3.冬病夏治
在三伏天进行穴位药物伏贴疗法,效果较好。
具体操作:将白芥子、细辛、花椒、生甘草、桂枝等各等分,研成细末。用生姜汁将药末调成糊状,然后捻抟成拇指大小的药丸,在夏季三伏天将药丸贴在大椎、百劳、膏肓、肺腧、膻中、定喘、肾俞等穴位处,外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最长不能超过16小时。每个伏天(夏季三个伏天)贴1次,每年3次,连续贴3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
4.按摩艾灸防病
配合防感冒保健操,按摩面部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间)。按摩方法:用食指指尖以左右方向刺激点压迎香穴,做旋转揉搓;同时配合呼吸运动,吸气时向外、向上揉搓,呼气时向里、向下揉搓,连做8次,尽量多做。每天坚持,可有效地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晚间可用艾条熏足三里。
(三)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立冬过后,北方的冷空气不断向南侵袭,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凝滞,若侵犯胃脘可致寒凝血淤之胃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人体受到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氨酸增多,从而使胃酸分泌量增加,胃肠就会发生痉挛。此外,天气寒冷,人们的食欲旺盛,也加重了胃和十二指肠的负担,故容易导致胃病发生,素有胃病之人在秋冬季更容易复发。
冬季护胃除了防寒保暖、忌食生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之外,可用初冬暖胃的良方:
1.桂皮红糖饮
桂皮(肉桂),水煎去渣取汁,加入红糖,调匀热饮。此方有温胃散寒的功效,可治疗胃部受寒所致的胃痛、胃胀等。
2.佛手冰糖粥
佛手柑,煎汤去渣;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粥成后加冰糖,再加入佛手汤稍煮即可。每日服2次。此方对慢性胃炎、胃气痛有较好的疗效。
3.桂花藕粉
秋季在桂花含苞未放时采收花朵,将其洗净后阴干,密封保存。食用时将桂花、纯藕粉加红糖冲调即成。中医认为,桂花性温、味辛,入肺、大肠经,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淤的作用;红糖具有健脾益气、散寒暖胃、活血化淤之效,此方很适合脾胃虚寒及脾胃功能较弱的人食用。
本文发布于:2022-10-24 11:27: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632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