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林语堂刚到美国定居时,邻居问他的女儿们:中国人头上为什么戴着碗?中国有椅子吗?问小孩子,你吸鸦片烟吗?你用鼓棒吃饭吗?你为什么不裹小脚?
然而,仅仅三年之后,1938年的美国年度畅销书,便是一个中国人教他们如何像传统中国一样,去过一种真正有情调的美好生活,那就是《生活的艺术》。
这本书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
“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的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意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中国人爱好此生命,爱好此尘世,无意舍弃此现实的生命而追求渺茫的天堂。……上则为君王,下则为乞丐,或为盗贼,或为僧尼,其居常则养生送死,嫁娶疾病,早曦晚霞,烟雨明月,胜时佳节,酒肆茶寮,翻云覆雨,变幻莫测,劳形役性,不得安息。”
品茗、行酒令、观山、玩水、看云、鉴石、吟风、弄月,这就是生活的艺术。读书,睡觉,写作,用一根柴火熬烂一整个蹄髈,也是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在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生活的艺术》初版之时,中国人追求的依旧是优雅闲适的生活,彼时追求效率的美国人为这种闲情雅趣而倾倒,注重效率的西方人惊叹于东方闲适之美。
时隔几十年,以高效为追求的中国人已渐渐不懂欣赏与享受生活。在“生活的艺术”面前,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流失已久的那份旷达、性灵与从容。
【媒体评论】
·读完这本书,我真想跑到唐人街,一遇见中国人,便向他们行个鞠躬礼。
——PeterPrecott(著名书评家)
·全世界大多数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两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仙的孔夫子,一位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而《生活的艺术》正是林语堂在华人世界最重要的代表作。
——《联合报》书评
本文发布于:2022-10-24 04:39: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606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