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卵,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的卵

更新时间:2022-10-24 03:11:00 阅读: 评论:0

营养成分

此外,一般构成蚕卵的主要物质是水65%,蛋白质20%,脂质10%,碳水化物4%,无机盐类等。蛋白质是氨基酸基本单位分子高度重合而成,占

干燥重量的主要部分,是卵壳或卵细胞构造的重要材料,此外许多蛋白质分子具有像酶的作用和机能。卵壳主要成分的卵壳质,是甘氨酸或组氨酸等富有硬性的蛋白质,占卵壳干燥重量的22—29%。蚕卵

繁育方法

1. 柞蚕茧的选择与贮藏

选择没有病蛹、嫩蛹, 雌茧率在80%以上, 千粒重达11千克以上的柞蚕茧;将选择好的柞蚕茧贮藏在0℃±2℃, RH50%~70%的保茧库中, 茧在库内用茧床分层存放, 或置于茧笼、茧筐中贮藏, 并定期检查, 蚕茧感温均匀不发热、不受潮、不霉变。

2. 茧的加温

根据繁蜂计划安排暖茧日期, 暖茧前将茧穿成串, 即用细线穿过茧尾部的浮毛, 虫蒂地朝外、朝下, 穿成茧串, 挂置暖茧室内, 暖茧温度从低到高升温, 起始温度为10~12℃, 以每天递增1~2℃逐渐加温, 升至20~22℃时保持平稳, 最高不超过25℃, RH60%~75%。

3. 收蛾贮藏

雄蛾比雌蛾羽化较早, 为防止雌雄交尾, 刺激雌蛾自产卵, 先收雄蛾, 然后将羽化的柞蚕雌蛾在0~2℃低温下存放贮藏24~48小时。

4. 剖腹采卵洗卵

先将雌蛾头部掀去, 再将其腹部放入剖机中剖腹取卵, 卵经过漂洗, 除净掺杂于卵粒间的虫体碎片和胶囊杂质后, 放入绿卵清除机内清除不成熟卵, 再用水漂洗去掉挤碎的不成熟卵破碎壳, 使绿卵率降低到3%以下。

5. 卵的消毒与晾干

管理

卵面消毒的必要性与要求

刚产下的柞蚕卵面上不仅粘附有鳞毛、蛾尿、灰尘等脏物,而且还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蚁蚕孵化时会随着卵壳被一起食下,造成蚕体感染病害,幼虫孵化前必须进行卵面消毒。

1重视消毒工作各种病原物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尤其是刚制种结束的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较多。不仅要重视卵面消毒,而且对保卵的房屋、用具等均要全面彻底消毒灭菌。消毒后的房屋应保持无菌状态,防止消毒后再感染。

2严格控制消毒温度卵面消毒常用的几种药品,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挥对病原物最大的杀灭效力,消毒才能彻底。如用甲醛消毒,必须保持消毒液为23~25℃;用盐酸或硫酸消毒,消毒液温度要保持20℃;漂白粉消毒液温应掌握在18℃左右。早春气温低,消毒时应有加温设备,保持规定的液温。

3消毒药液浓度要准确卵面消毒药液浓度过高,影响胚胎生理;过低,则影响消毒效果。因此消毒药液浓度一定要准确。市售的药品应测定其成分含量,再按标准浓度配制。消毒过程中,由于多次浸卵消毒,药液浓度会逐渐降低。

4时间标准一定坚持时长标准。

卵面消毒标准与方法

要根据不同防治对象选择防病药剂。盐酸、甲醛混合液消毒法也可采取先用3%的甲醛消毒30min后,再用10%的盐酸消毒10min。甲醛和漂白粉主要以防治脓病与微粒子病为主;盐酸和硫酸则主要以防治软化病为主。甲醛和盐酸混合液则对脓病、微粒子病及软化病均有较好的消毒效果。

卵面消毒方法1.浴种柞蚕卵产下后3~5天或出蚕前1~2天,将蚕卵装入塑料纱袋等能漏水的容器内浸入清水中浴种,水温与自然温相同,轻轻揉搓洗去卵面附着物。也可采用0.5%~1%的氢氧化钠溶液洗卵55s,洗去卵面的胶着物质并有消毒作用,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空去水分。采用氢氧化钠浴种因其对卵壳有溶解作用,应严格掌握浓度和和时间。也可不进行浴种而直接消毒。2.卵面消毒将经过浴种并漏去水分的蚕卵浸入到标准温度和浓度的消毒药液中消毒,,然后用接近消毒药液的温度的干净水冲洗蚕卵,直至无药味为止。最后将蚕卵放在无毒环境中自然干燥。

卵面消毒后的管理

1蚕卵应薄摊卵的厚度掌握在1~1.5kg/m2。隔2~3h轻轻翻动蚕卵一次,促使蚕卵尽快干燥,避免蚕卵粘附。消毒后的蚕卵要尽快使之阴干,防止阳光直射,必要时可用电风扇吹干。

2蚕卵的分装和运输经卵面消毒干燥后的蚕卵应分装在小的盛卵容器内,便于管理、销售和运输。盛卵容器多采用无毒的塑料纱制成,根据需要可制成规格为30cm×20cm、26cm×16cm等,每袋盛卵0.5~1.0kg。大的袋子中间再用缝纫机器缝成几个隔,防止蚕卵堆积造成伤热。

本文发布于:2022-10-24 03:1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602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蚕卵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