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Kristina Grozeva/Petar Valchanov
编剧:Kristina Grozeva/Petar Valchanov
主演:Margita Gosheva/伊凡·博尔涅夫/Stefan Denolyubov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保加利亚 / 希腊
语言:保加利亚语
上映日期:2014-09-04(多伦多电影节)/2015-05-29(西班牙)
片长:105分钟
又名:The Lesson / 违人师表
在保加利亚的一个小镇,年轻的老师在寻找一个盗贼,因为她想通过教育改变人心。然而当她自己陷入危机的时候,她能否为自己寻找出正确的道路?
老师精心地在面值10元的纸币做上标记,期盼窃贼的上钩,却不想一通电话把她“拉”至银行,于是匆忙中忘却了诱贼之事。但很快,观众与角色一同发现,那张纸币早已不翼而飞。也许,观众通过前面反复铺垫的“诱贼”伏笔,比我们这位倒霉的角色更早预测到了这点。
导演通过一系列的偶然事件让女主陷于困境的叙事策略,让一开始的课堂寻贼显得过于精巧,待全片观完再回看这一设计,显得更像刻意为之:无非是想在女主陷于绝境时再助上“一臂之力”。
女主角所扮演的角色自然地将她的生活分为两部分:教师(教书育人)和妻子(相夫教子)。而影片的叙事动机便是探索她如何解决可能丢掉房子这一艰巨困境,这样看来,这两个看来分裂的部分有了连接之处:窃贼的故伎重演导致了汇款的不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方案是“喊捉贼”的人民教师成为抢银行的劫匪。片名“The Lesson”由此点出,只是用了反讽之意。
将镜头聚焦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低层角色(往往是女性和小孩,因为他们比男性更为弱势),让他们陷入生活的困境,在抉择中反射心理动机,方式是通过手持镜头跟踪他们行动,从而反映出社会问题。这是达内兄弟一以贯之的叙事手法开辟出来的影像空间。在这一情景下,《教训》显得太刻意、也太平庸。
正如上文所探讨的,《教训》的主导动机是我们倒霉的女主角必须保住房子。导演对此所加的筹码是不断地令其陷入困境:拿不到稿费(放弃)、向父亲借钱(失败)、借贷、汇款不够(掏许愿池硬币)、被贷方威胁(抢银行)。从而反映出人物的道德困境:作为抓贼的为人师表最后成了窃贼,而这一切无非是保加利亚现实社会运作逻辑的必然结果。一部非常明显的达内式电影。
《教训》的叙事是如此无力,以至于我们都快觉得被导演设计意图给惹烦了,而最后加之于整部电影的思考也欠缺在达内兄弟电影所具有的深度。这是《教训》带来的教训:一部达内兄弟式电影看似好拍,实则并非如此。
第2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2014)
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 佩塔尔·瓦查诺夫 /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
主竞赛单元 评委会大奖 佩塔尔·瓦查诺夫 /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
第44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2015)
大银幕奖(提名)
本文发布于:2022-10-23 17:35: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567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