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艺术》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全国广播“金话筒”奖获得者陆澄撰写的一本普及性的理论著作,也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富有个性的朗诵理论专著。
本书还旁涉“选材”、“配
作者简介乐”、“策划”等内容,强化了实践指导性。作者以其丰富的朗诵经验、生动的文笔,为本书注入了独特的文学审美内涵,非常值得朗诵艺术爱好者、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教育工作者等读者阅读。
陆澄,上海电台节目主持人、国家一级文学编辑、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诗人、第四届全国广播“金话筒”奖获得者、全国广播“十佳节目主持人”称号获得者、第五届、第六届金话筒奖评委。 1993年创办并主持的国内首档直播“点诗”节目《午夜星河》获全国广播文艺“十佳栏目”称号。1995年出版国内首部主持人所撰主持学理论专著《节目主持人艺术》,另有合著《文学描写知识》、《中学语文多角度解析》等,主编《中国朗诵诗经典》,参与文化部“朗诵水平等级考试”项目研发和大纲的编制,发表语言学、节目主持学、朗诵学、美学、写作学、创意学等学科论文及散文、诗歌等作品。出版个人朗诵CD专辑多种,以及国内首创的《诗歌朗诵卡拉OK》DVD一套。现为上海市演讲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楹联学会副会长、上海朗诵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朗诵水平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中心组成员和考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再版序一
再版序二
序
诗朗诵和朗诵诗(代自序)
第一讲 作品的选用
一、文学作品的规定性
二、朗诵者的适应性
三、选材的能动性
四、语境的制约性
附作品《一米八○》
第二讲 阅读与理解
一、背景的了解
二、涵义的剖析
三、风格的把握
四、阅读与默读
附作品《四月的纪念》《再别康桥》
第三讲 创作与感受
一、艺术创作与感受
二、感受作者
三、感受作品
四、感受的直接与间接
附作品《岳阳楼记》《将进酒》
第四讲 表达与想象
一、想象和视像
二、想象的生成
三、想象的途径
附作品《致凯恩》《致橡树》
第五讲 基调的确立
一、誊基调的特征
二、朗诵基调的形成
三、基调与风格
四、基调和“腔调”
附作品《海燕》《我愿意是急流》
第六讲 案头的加工
一、艺术处理的必要性
二、艺术加工的可能性
附作品《微笑》《谜语》
第七讲 停连的活用
一、停连与标点
二、停连的形式
三、修辞性停连的相关要素
附作品《等你,在雨中》《雨巷》
第八讲 朗诵的节奏
一、诗的节奏美
二、自由诗朗诵节奏的形成
三、朗诵节奏的基本应用
四、节奏体现的艺术手段
附作品《永生的和平鸽》
第九讲 特殊用声技巧
一、气息类技巧
二、声腔类技巧
附作品《中国最高爱情方式》《有赠》
第十讲“啊”的发音
一、“啊”的读音规律
二、感叹词“啊”的变通发音
三、“啊”的语境活用
附作品《还原一个人名》《回答》
第十一讲 排比句的表达
一、排比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二、排比句朗诵的语言定势
三、排比句的表达技巧
附作品《中国人,不跪的人》
第十二讲 抒情诗的朗诵
一、诗的抒情和抒情的诗
二、诗情的丰富性和抒情的准确性
三、抒情诗朗诵的理性把握
附作品《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第十三讲 叙事诗的朗诵
一、叙事诗的体裁特征
二、叙事诗的朗诵要点
附作品《因为我是母亲》
第十四讲哲理诗的朗诵
一、哲理诗的体裁特征
二、哲理诗的朗诵要点
附作品《有的人》《普通人的情歌》
第十五讲 散文诗的朗诵
一、散文诗的体裁特征
二、散文诗的朗诵要点
三、散文诗朗诵的形式美
附作品《乞丐》《立论》
第十六讲 古典诗词的朗诵
一、古典诗词的体裁特征
二、关于古典诗词的朗诵
三、朗诵的语调和节奏
附作品《满江红·怒发冲冠》《卖炭翁》
第十七讲 朗诵的相关问题
一、语音与朗诵
二、音色与朗诵
三、态势与朗诵
四、仪表与朗诵
五、背诵与读诵
附作品《乡愁》《我爱这土地》
第十八讲 诗朗诵的配乐
一、朗诵配乐的意义
二、配乐设计
三、配乐技巧
附作品《毛泽东的书法》《你的名字》
第十九讲 朗诵会的策划
一、朗诵会类型
二、诗作的选择
三、节目的构思
四、框架的搭建
五、形式的创新
六、串联词的撰写
附作品《黄河大合唱》随想
第二十讲 朗诵者的修养
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谈文学素养
二、“读书万卷始通神”——谈知识储备
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谈艺术实践
四、“流长则难竭,柢深则难朽”——谈生活体验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谈创作借鉴
附作品《上海人》《致大地》
陆澄上海主要诗歌与朗诵活动纪事
后记
再版后记
中国的语言真奥妙。有些话字面上和实际的意思正好相反,褒义的词表达贬义的意。如“说的比唱的好听”,并不是真的认可你的表态,而是讽刺你口是心非。不过在实际生活中,说的真的有比唱的还好听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全国十佳广播文艺节目《午夜星河》创办人、“全国广播十佳节目主持人”、“金话筒”陆澄说的就是好听,绝对比一夜成名的“超女”唱的、比电视连续剧结尾嚎的好听千倍万倍。
听陆澄说话是一种享受。他的声音是经过磨床磨过的,是用漂白粉漂过的,是过滤器过滤过的,糯糯的、滑滑的,没有一点儿杂质,就像喝五粮液,一到嘴边就滑进肚里。所以我周围的人都喜欢听他说话,做他的“粉丝”。所幸这几年同陆澄接触很多,可以经常听到他的金声玉语。上海诗词学会、上海楹联学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的许多活动,如天台山诗会、佘山重阳登高诗会、醉白池端午诗会、庆祝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万名中学生大歌咏会等等,这些活动的酝酿和组织,陆澄都是主力。戏有戏痴,画有画癖,凡是成功人士,都醉心于自己的专业,行行出状元。
四、感受的直接与间接
从上可知,无论感受作品还是感受作者,都与朗诵者的生活经历、现实体验密不可分。艺术实践历来强调深入生活,为的是获得真情实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非躬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任何艺术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总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为艺术创造提供所有直接的感受。经验告诉我们,对作品的感受,大多具有间接性,如同小说家,笔下的人物故事未必或者不可能全部亲眼目睹、亲历亲为,大量的来自合理的虚构,所谓“合理的虚构”,其实就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间接感受的产物。
当然,对艺术创造者来说,感受作品有着亲身生活经历、经验的依托,总是更容易唤起真切感,产生激发力。著名朗诵艺术家瞿弦和作为煤矿文工团团长,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带团在矿区为一线职工演出,并无数次地亲自下到矿井深处,对矿区生活和煤矿工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一次大型诗歌朗诵会上,他朗诵了一首题为《父亲,我们坐在餐桌前等你》的优秀作品。这首作品以矿难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矿工家庭对父亲即殉难矿工的无望等待,表达了对矿难事故的诅咒和对死难矿工及其亲人的哀怜与同情。作品很长,准备的时间也很有限,但瞿弦和在演出时流畅自如、一气呵成。尤其是他饱含泪花,用发自心灵、痛彻肺腑的语调,朗诵到“父亲,父亲,你回来啊,回来啊!你怎么能,怎么能,彻底地从黑夜的一部分,变成了一整个黑夜?父亲,我们依然坐在餐桌前等你”时,他声音哽咽,泪水夺眶而出,现场观众为之感动不已。
《诗歌朗诵艺术》修订再版了,作为作者,自然聊以为慰;但更令我欣喜感奋的是,在这一二年间,朗诵艺术别开生面,魅力大展。
2008年3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联合在全国发起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活动围绕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个中华传统节日展开,旨在倡导全民含英咀华、沐仁沐义,从而由个体的文明儒雅到达全社会的昌明和谐。这是一种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政府倡导行为,它虽然不是单纯的“朗诵艺术”推广,而是一项“国家文化工程”,并且其中还蕴含“阅读引领”的成分,但我认为,它毕竟以“诵”和“读”为本,并且把它导向社会和大众,这恰好合乎朗诵艺术发展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我们开展朗诵活动、普及朗诵艺术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活动推出后,全国各地的“中华经典诵读”如山花烂漫、莺歌燕舞。这项文化工程还直接促进了群众性朗诵艺术活动的常态发展。仅以上海为例,就有很多街镇社区成立了业余朗诵团队,并举办各种类型的朗诵活动;不少企事业单位,把诗文朗诵列入了培养员工综合素养的内容。至于社会各界围绕政府中心工作、社会重大主题举办的朗诵会更是此起彼伏,可以说,一股“朗诵热”正在社会各个层面孕育着良好的冲势。
本文发布于:2022-10-23 13:05: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549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