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小调

更新时间:2022-10-23 03:29:23 阅读: 评论:0

简介

千百年来,她伴随着历史,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倾诉桑植各族人民的思想情感与理想愿望,凝结桑植各族人民的辛劳与血汗,展示桑植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她将真善美有机融合和统一,以其淳朴、真挚的情感而扣人心弦,以其丰富多变的曲调而多姿多彩,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令人销魂。

桑植是个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份。这些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创造的文化,多以口头代代相传,桑植小调就是他们创作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作为口碑古籍有的来自堆兰积翠的田间,有的来自碧波荡漾的溪旁,有的来自铺满鲜花的山谷,有的来自日落黄昏的旷野,但无论是在阳光里,或是在月光下,虽然悠扬悦耳,余音绕梁,然而却极易流逝、演变和讹传。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抢救、保存和发展桑植小调这朵绚丽多彩的民族鲜花,使她能像张家界风光一样,在世纪之交快步走出深闺,向大江南北,向世界名地展示她迷人的风彩,张家界市民族 古籍办会同桑植县民委和文化局,从历年收集的几千首民歌中,筛选出七百余首,加以整理编辑成《桑植小调》一书,予以出版,并嘱为作序。此乃实属功在当代,惠在了孙的盛事,故我欣然应充,乐当此任,并谨以自已多年的调查研究,对桑植小调的历史渊源、品种、特色及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影响,作简要说明,以便读者开卷就能窥见其一斑,知其梗概。

艺术研究

桑植小调为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桑植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文化名县、旅游强县”的目标后,组织文化局和民委指导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乡(镇)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编印《桑植民歌精选》,举行桑植民歌大奖赛,还做了大量编印出书和音像资料的拍摄工作,先后拍摄了《张家界土家风情》 、《桑植民歌(姊妹花)》、《张家界民歌金曲》和《湘西民歌精粹》等10多个光碟;编印了《桑植民间器乐精选》、《桑植民族舞蹈精选》、《桑植花灯戏演本》、《桑植民间曲艺精选》、《永定区民间传统艺术作品精选》和《土家族歌谣选萃》等书籍。

但是,这样一种备受世人喜爱的原生态民歌,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却没有得到相关研究者们的重视。目前对桑植民歌研究的系统成果极为有限,未见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除了《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桑植本》《湖南民间歌曲资料。革命民歌选》 《桑植民歌》 《桑植白族民歌选》《桑植民歌精选》外,只有本地文化部门收集整理的一些类似歌集本。相关的学术论文仅7篇(以1980-2009年学术期刊网为准)。其中蔡曦《桑植民歌中衬词衬腔初探》(《湖南民间音乐研究》,1985年1月)、鲁颂《论桑植民歌》(《湖南民间音乐研究》,1985年2月)从音乐学角度进行研究;唐莉敏《衬词在桑植民歌中的运用》(《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侯碧云《桑植民歌的艺术特征》(《艺海》,2006年第2期)从文艺学角度进行研究;汤义《湖南桑植民歌渊源及价值探析》(《吉首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从历史学角度进行研究;李静《向着死亡冲锋陷阵的慷慨悲歌——桑植土家族革命民歌赏析》(《民族论坛》,2006年第6期)从美学角度进行研究;王成均、石绍河《桑植白族民歌——永不凋零的艺术奇葩》(《民族论坛》,2002年第7期)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研究。以上这些思考和研究虽然关涉到了桑植民歌的历史与未来,关涉到了桑植民歌的渊源、曲调、风格特征等方面,但却未能真正揭示出隐匿在桑植民歌背后深层次的原生态文化,没能清楚地表达出桑植民歌承载的远古文化信息,没能充分挖掘出桑植民歌重要的社会属性、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因此,桑植民歌的研究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其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蕴还有待进一步开掘,桑植民歌在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急需学术界的理论关注。

发展现状

桑植小调桑植小调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其特点是情感淳朴、真挚,扣人心弦,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

(一)底蕴深厚,灿若云锦

桑植小调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源远流长。它是桑植各族人民心声的流露,它同桑植的社会历史、民族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桑植地处武陵山脉腹地,位于湘西北边陲,与鄂西和渝东、黔东毗邻相连。在历史上,桑植曾有内半县即原柿溪宣尉司和外半县即原军民安福所之分,直到清初“改土为流”,二者才合并建立由“军、民、客、土、苗”多民族组成的桑植。但民风民俗基本上仍然是以土家族为代表性的风俗。据县志记载:“土家正月赛灯,摆手,唱摆手歌,为秋千之戏,至(正月)十六为止。”每逢佳节,土家男女身着节日盛装,来到摆手堂围成圆圈,伴随锣鼓,载歌载舞,歌唱民族的起源和徙迁,歌颂民族英雄,表达祈年丰收、天下太平,乃至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情感,桑植小调的产生、发展与土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纯朴的民风民俗总是连为一体,密不可分。

千百年来,桑植小调一代代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如流传桑植白石、西莲、人潮溪一带的“薅草锣鼓”,至今还保存着“请神”、“送神”等原始遗风,劳作者在“锣鼓”点子的指挥下,歌声应和,开展劳动竞赛,哟嗬喧天。

(二)品种繁多,特色鲜明

据资料记载,桑植小调共有1万多首,通过分门别类,改编整理。有山歌1400多首,花灯典调129首,小调200多首,劳动号子100多首,风俗仪式66首,编辑50多万字。经过岁月的打磨,桑植小调已成了一朵经久不衰的民间艺术奇葩。

桑植小调是桑植各族的先民长期创造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品种繁多,内容极为丰富。有高亢明快的山歌,温柔动听的情歌,风趣活泼的小调,热情欢快的花灯,激越感人的劳动号子,振奋昂扬的薅草锣鼓调子,鼓舞革命斗志的革命民歌,说唱参半的仪式歌,以歌代哭的挽歌,以哭代歌的嫁歌,以及清幽自然的摇篮曲,人们喜闻乐见的三棒鼓、渔鼓等说唱艺术。她们是桑植各民族先民表达喜怒哀乐,流露情感心声的艺术结晶。

(三)桑植小调的弘扬进展

通过融合现代的音乐元素和时代特点赋予桑植小调新的内涵,大力弘扬桑植小调,是发展桑植小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桑植从两个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一是搜集整理民间即兴创作的民歌。桑植小调来源于民间,属群众即兴而作,口头相传,因此,桑植县民族文化工作部门定期深入群众间,及时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当代即兴创作的桑植小调。如经典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来源于桑植县桥自湾乡,通过民间文艺调演形式被发现,作曲家、原《中国音乐》总编辑秦西弦先生将它誉为“金色的旋律”,并被收录进《中外优秀歌曲300首》。二是加强改编工作。原生态的桑植小调表现形式单一,唱腔较为简单,而且由于民歌歌词来源于过去的生活,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内容不符。

要想民歌经久不衰,有更强的生命力,就要多方面的加工处理,使之具有时代气息,与时俱进。因此,桑植县文化部门对桑植小调进行了改编,将现代的音乐元素融合到桑植小调中去,通过多声部的演绎,从曲式结构、声部和谐等方面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桑植小调的民族特色,丰富了歌曲刻画的形象。比如经过改编的《花大姐》 、《咕噜噜,刮啦啦》、《槐树花儿香》等曲目不仅获得了“湖南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二等奖,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精彩中国•江山如此多娇”栏目。还有根据桑植小调基调新近创作的《洪家关》、《最美还是八大公山》等曲目也成了脍炙人口的好歌。

存在问题

演唱桑植小调尽管桑植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小调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及其他先进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相比,仍有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年轻人与老艺人的思想代沟成为桑植小调传承的主要原因。当代大多数年轻人出生在改革开放前后,接受系统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思想观念比较超前,始终紧跟时代潮流或领先于时代步伐。正是因为他们一直受到最先进最前端的文化冲击,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传统的事物不感兴趣。而现在老艺人大多都是50岁以上的,大多数出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经历层层磨难,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但阅历丰富,饱尝人生艰辛,感悟人生真谛,特别是经常回忆过去,陈旧的思想意识比较突出,勇于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为此,当代青少年的追求变化、时尚与老年人稳重、怀旧之间存在明显的理念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观念,已经成为桑植小调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思想障碍。

2、桑植小调文化竞争力在经济建设中竞争力不够强。继资源、管理、科技、人才竞争之后,文化战略成为全球竞争的最后一层帷幕。文化是第一竞争力,是终极竞争力。特别是在国外文化猛烈冲击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新形势下,桑植小调的传承和保护更为重要。为此,加强文化建设口号在制定经济社会规划时随处可见,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偏重于应对经济危机、经济转型、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重要工作,并没有真正把文化工作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完全融入到中心工作中统筹规划。因工作上不重视,经费上不支持,致使桑植小调文化在各行业的竞争力较弱,也表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竞争力不够强,已经成为提升文化竞争力的一个制约。

价值意义

桑植小调关于原生态民歌的当代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田青研究员为之作出了确切的评价,认为其意义在于:“第一,持续历史,重新找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第二,回归艺术的本真,提倡真情和个性,反对在艺术领域里的技术至上主义和科学主义;第三,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反对在某一个艺术领域只有一种声音,以保留住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

桑植民歌是湘西这块神秘土地上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承载着大量原生态文化的程式化信息,隐藏着深沉的文化背景和民间文化底蕴,全面反映了民间社会的文化及生活状态。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代代相传,成为人们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物载形式,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审美意义、人文价值。

桑植民歌也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瑰宝,极富民族和地方特色,其结构形式和旋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受到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审美差异的影响,构成了思想上的多元性,内容上的包容性,形式上的多样性,风格上的独特性。它有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所有曲种。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是其他民歌无法比拟的。其讲究特殊的润腔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另外,桑植还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方面军诞生和万里长征的出发地,这里流传着大量的革命歌谣。桑植民歌中独有的红色歌谣文化更具深刻的教育意义,既是母语音乐(西南官话)的活教材,也是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活教材;既能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又能丰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推进我国音乐教育民族化的改革进程。

当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世界共识的时代潮流时,寓教于唱的原生态民歌所讴歌的“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中华文化的和谐传统,以及所蕴含的民风民俗、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人文底色,影响着当今中国音乐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将在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所以说,关注桑植民歌,有利于推动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知程度,引发了人们关于音乐文化遗产的思考,增强了传统音乐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保护开发

桑植小调自2002年中国正式启动“抢救好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以来,随着张家界旅游产业的发展,桑植小调作为一张文化名片已越来越为世人瞩目。特别是在2009中国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上,桑植小调大放异彩,民族音乐登上了世界的舞台。如何保护发展桑植小调,促进文化繁荣,丰富旅游内涵值得每一位本土人士认真思考。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保真存鲜,让民歌还原于绿色生态。

保护和发展桑植小调,就是要像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杜绝人为破坏,反对“乱砍滥伐”,杜绝生硬而粗暴地“加工”和“改造”。有志于挖掘桑植小调的音乐工作者,应深入到“原生态”的生活实际中去,倾听山水的呜唱,感受大地的呼吸,从民间汲取丰富的营养,并把收获准确无误地“保真”处理。在一定意义上讲,桑植小调的保护大于建设,趁不少身怀绝技的民歌高手尚健在,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桑植小调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即使是新创作的桑植小调,也不能割断母体脐带而另起炉灶,只能深深植根于“原生态”的土壤中去培植“民歌”的新芽,让作品还原绿色生态,决不能发生变异。我们不反对将源于生活的桑植小调元素与当代观众审美情趣及现代创作手法整合与重构,但这项工作必须像珍爱生命一样谨慎从事,切忌拔苗助长,破坏了“苗”的清纯与俏丽。

(二)多方努力,让民歌存在于人们的生活。

1.成立桑植小调的演唱团体

要保护与传承桑植小调,我们有必要成立一些专业团体来从事民歌的挖掘整理与演唱工作。由政府扶持,高薪聘请优秀的桑植小调传人进入艺术团,作“歌师”,让他们教唱民歌,训练歌手,指导演唱。这些优秀的民间艺人应当成为艺术团的灵魂与核心。用乔建中先生的话来说,“保护民间传人是全部保护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优秀传人代表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所身怀的‘绝技’,正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在,传统就在;传人不在了,就意味着传统也消失了。”

2.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完好地保存桑植小调

对于桑植小调来说,搜集与制作录音、影像资料己经迫在眉睫,否则,当现有的传人们若干年以后相继故去的时候,也许将给后人们留下永久的遗憾。我们不妨仿效美国的做法,将那些优秀的原生态民歌的录音录像资料运用当今的数码技术进行制作,将其完整地保存下来;同时,也可以将这些珍贵资料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比如可以利用电广传媒向社会传播,可以制成光盘公开发行,可以提供网上下载服务,甚至可以做成手机彩铃,等等。

3.让桑植小调走进学校音乐课堂

桑植小调这一传统音乐文化要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学校教育应当成为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校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传承文化的最重要的场所,桑植小调的传承自然要有学校教育的重视与参与,否则,保护与传承就无法保证。

4.营造适合桑植小调传播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各种媒体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也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在不遗余力地营造或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将桑植小调更多地搬上电视银屏:可以举办有关桑植小调的歌手大赛,将桑植小调制作成MTV,在电视银屏上演播,也可以将桑植小调制作成系列专题片进行播放,让桑植小调走进各地的广播电台等等。这些都将给桑植小调的传播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它始终能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总之,如果我们的媒体能够更多地关注桑植小调,能够让桑植小调更多地从电视里、广播里,以及网络中与群众进行接触,这对于桑植小调的保护与传承是十分有益的。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密切,文化融合一天一天加深。桑植小调的保护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不仅仅意味着淳朴、纯洁,还存在着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交融,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同在一个世界,我们需要通过多种声音和形式融合和构建我们的家园。因此,我们有理由呼吁每一位热心人关注和了解桑植小调,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共同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本文发布于:2022-10-23 03:29: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514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桑植小调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