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⑴庚寅:顺治七年(1650年)。
⑵蛟川:地名,指今镇海县城。
⑶小奚:童仆。
⑷木简:这里指木板。
⑸孰视:仔细看。
⑹阖:合、关,关闭。
⑺愠(yùn):含怒、生气。
⑻扑:跌倒。
⑼牡:门闩,锁簧。
⑽下:上锁。
⑾爽然:若有所思的样子。
⑿近道:有些道理。道,道理
⒀其:大概。
⒁也夫:两者都是句末语气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
顺治七年冬,我从河岸一小码头上岸,吩咐小书僮背上用夹板捆扎好的一叠书相随,要去蛟州城。这时西边的太阳已经落山,薄雾晚烟缠绕于树枝梢头,远望县城,大约有二里路程。于是顺便向摆渡船工问道:“到城南门,现在赶路,还来得及进城吗?”那位摆渡者仔细打量小书僮,回答说:“如果稳步慢走,还能进得城,要是急忙赶路,城门则已关闭。”我听了不觉动气,认为他的话是戏弄人。我们二人于是脚步匆匆、奋力奔走,行至半路,小书僮摔一跤,捆书的绳子断了,书籍散乱一地,小书僮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待到将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锁。此时,一种茫然若失之感袭上心头,我忽然觉得先前摆渡者之言近似哲理:世上凡急于求成、鲁莽行事者,反倒往往是自取其败,最终大都类似我这种日暮途穷而无所归宿的结局。
明朝末年,抗清义师风起云涌,但由于仓促召募,队伍不齐,后纷纷失败。这篇散文是有感而发,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
这是一篇杂记散文,短短不到二百字,通 过一件小事;说明一个大道理。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是非常高明的。作者选择的事件表面看来似乎是不合逻辑的,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凡事操之过急,后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这篇散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中心突出,文字精炼。作者只记下从小港到蛟川南门这一段途中情况,在此之前与之后的事全部删削;这两里路途中又只记“小奚仆”一件事。末尾说明道理,也只概括为一句话。这样,就能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文章中心突出,语言洗炼,蕴藏着深奥的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施明智《续古文观止评注》:“文章言筒义深,有仲尼“长沮桀溺”章韵味。略略数笔,写暮色苍茫赶路人情急之状如在眼前。”
周容(1619—1679年),字茂三,一字鄮山,浙江鄞县人。明亡后不仕清朝,剃发为僧,周游天下。后因要奉养老母又还俗。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朝臣有人荐他应试,他以死力拒,不赴试。全祖望说他“几于每饭不忘故国,黍离麦秀之音,读之令人魂断”。有《春洒堂遗书》。
本文发布于:2022-10-23 01:08: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507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