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斑羚,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更新时间:2022-10-22 23:28:21 阅读: 评论:0

形态特征

中华斑羚头体长880~1180毫米,肩高610~680毫米,尾长115~200毫米,耳长117~150毫米,后足长235~285毫米,颅全长184~225毫米,体重22~32千克。被毛深褐色,淡黄色或灰色,表面覆盖少许黑色针毛,具有短的深色鬃毛和一条粗的深色背纹。四肢色浅与体色对比鲜明,有时前肢红色具黑色条纹。喉部浅色斑的边缘为橙色,颏深色,腹部浅灰色,尾不长但有丛毛。中华斑羚雄性体型明显大于雌性,身体灰褐色,雌雄都长有角,雄性的角长。

栖息环境

中华斑羚为典型的林栖兽类,栖息生境多样,从亚热带至北温带地区均有分布,可见于山地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但未见于热带森林中。常在密林间的陡峭崖坡出没,并在崖石旁、岩洞或丛竹间的小道上隐蔽。

生活习性

中华斑羚一般数只或10多只一起活动,其活动范围多不超过林线上限。结小群活动,年老雄性通常独居。以草、灌木枝叶、坚果和水果为食。中华斑羚除采食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之外,还会以少量的苔藓、地衣等为食。

中华斑羚全年共采食植物16科27属31种。其中,春季取食14科25种,华虫实、虎榛子、华北剪股颖为主要食物。取食植物组成中,非禾本科草本占比最高,其次为灌木、禾本科草本、乔木。

中华斑羚夏季取食植物16科29种,其中,华北剪股颖、柄状薹草、胡枝子、华虫实、鹅观草、蒙古栎、地榆、虎榛子、兴安杜鹃等为夏季主要食物。取食植物组成中,非禾本科草本占比最高,其次为禾本科草本、灌木、乔木。

中华斑羚秋季取食植物13科24种,其中,虎榛子、华北剪股颖、柄状薹草、华虫实、线叶菊、地榆、蒙古栎等为秋季主要食物。取食植物组成中,非禾本科草本占比最高,其次为灌木、禾本科草本、乔木。

中华斑羚冬季取食植物8科11种,虎榛子、华北剪股颖、柄状薹草、线叶菊、华虫实组成了中华斑羚冬季的主要食物。取食植物组成中,灌木占比最高,其次为禾本科草本、非禾本科草本、乔木(白桦)。

分布范围

中华斑羚分布图现存: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泰国、越南。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北京、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四川、贵州、重庆、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

不确定:孟加拉国、老挝。

生长繁殖

中华斑羚孕期大约215天,每胎产1仔,双胞胎的情况极为罕见。野生中华斑羚寿命10-15岁。最高的寿命记录是18岁,于1982年因病死于印度的一家动物园。

亚种分化

中华斑羚指名亚种Naemorhedus grius griusMilne-Edwards,1871
中华斑羚云南亚种Naemorhedus grius evansiLydekker,1902

保护现状

中华斑羚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ver 3.1——易危(VU)。列入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VU)。

2020年4月,浙江仙居,专家发现在括苍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红外线相机,于2019年底拍到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中华斑羚高清视频。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干扰以及猎捕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华东华南已很难发现中华斑羚的踪迹。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华斑羚已处于濒危状态。

2021年2月,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发现

2022年1月3日下午,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珠固乡初麻院村一位村民在驾车途经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源片区珠固乡与互助县巴扎乡交界处时,用手机拍摄到一只疑似山羊的动物,并将视频发送给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初麻院管护站工作人员。经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专业人员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蒋志刚研究员鉴别确定该动物为中华斑羚。

本文发布于:2022-10-22 23:28: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502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华斑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