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股相当于251颗原子弹的能量从莲花心沟地下约19公里处汹涌而出。仅6秒,超过300万方的固体物质横扫了方圆2.5公里,扑向近在咫尺的映秀镇……村民董毅海在摇摇晃晃中眼见着一块近两层楼高的巨石从山上滚落,冲向自家小院,顷刻间,四间房屋连“渣渣都没有了”。10分钟后,中国地震局发布的第一条震情短信被送到军队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负责人田义祥大校手中,国家救援系统当即启动。但在这条信息中,震中地点被表述为汶川县,而真正的震中,映秀镇却未被提及。24小时后,由22名组成的第一支先遣队途经映秀。他们被眼前的惨状惊呆了:小镇只剩下大片倒塌的房屋,伤员、尸体就散落在这些随处可见的废墟里,幸存者疯狂地徒手抢救……先遣队当即决定违抗军令,就地展开救援。抢夺很快出现。镇里最大的超市“富贵荣华”首当其冲。先是有人进店“拿”烟,更有甚者拿着铁棍想撬开铺面的卷帘门,老板张秀云的狠劲上来了,她站在门口,大声吼道:“你抢了,我和你拼命!”
作者亲赴灾区,耗时三年,采访170多位亲历者,采集数百小时录音,整理出80多位当事人的口述资料,还原了200多人的震后七日。翻开此书,见证生命的坚韧以及在灾难中迸发的人性,反思一场不应淡忘的灾难。
作者张良,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现任校长杂志副总编。汶川地震发生后,曾亲赴灾区,耗时三年,白天四处奔走,夜晚寄宿板房,采访170位幸存者、救援人员、志愿者,采集了数百小时的录音资料,整理出80多位当事人的口述资料,还原了200多人的灾后七日。封面
第一章:2008.5.12.生与死,取决于你所站的位置 | 此起彼伏的呼救让一些人的勇气被唤醒 | 各系统小分队探路震中 | 亲眼目睹的死亡让人内心疲惫 |
地震了! | 可怕的抢夺 | 震后二十三小时,水路打通 | 深度挖掘 |
映秀,为什么是映秀? | 震后第一夜 | 陆路受阻,空中运输杯水车薪 | 最后的冲刺 |
地震前,映秀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映秀 | 平凡的勇士——灾民自救 | 第七章:震后168小时,一些人可能还活着,但再也听不到亲人的呼唤了 | |
一个巨大的隐患被埋下,很快发芽、生长 | 第三章:到底哪里才是震中? | 第五章:医疗救护队突进震中,担起废墟上的 | 救援大隐患爆发——救援者陷入生存困境 |
地震乱象 | 映秀,不再是孤城 | 千名救援人员徒步穿越“死亡之路” | 生活,还要继续 |
教学楼:映秀最悲惨的一页 | 震中真相 | 首支医疗救护队进入映秀 | |
灾难预埋在那些不合格的建筑里 | 温家宝说:“把我空投进去!” | 伤员转运——废墟上的生命接力 | 母亲的呼唤 |
听天由命?什么是天?什么是命? | 奔向四川,交通成了大问题 | 第六章:震后72小时:救援的每一步推进都是以生命为代价 | 时间已和死神结盟,这是最后一注 |
第二章:震后24小时,灾难面前的人性本能 | 第四章:震后48小时,水陆空三路“抢滩”映秀 | “活的!活的!” | 地震168小时,废墟下的最后一个幸存者 |
活着就好! |
张良,男,1969年出生于湖北,曾就读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暨南大学新闻系。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现任校长杂志副总编。汶川地震发生后,曾亲赴灾区,耗时三年,采访170位幸存者、救援人员、志愿者,采集了数百小时的录音资料,整理出80多位当事人的口述资料,还原了200多人的灾后7日。2013年5月29日携带《汶川地震168小时》做客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栏目。
本文发布于:2022-10-22 12:57: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461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