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余光中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
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分别考取北大及金陵大学。因北方不宁,入金大外文系。
1949年,年初内战转剧,随母自南京逃往上海,再去厦门,转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下期。7月,随父母迁香港,失学一年。
1950年,5月到台湾,9月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三年级。
1958年,获亚洲协会奖金赴美进修,在爱荷华大学修文学创作、美国文学及现代艺术。
1959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1948年,创作初期,20岁,发表第一部诗集。
1952年,台大毕业,处女作《舟子的悲歌》诗集出版。以第一名考进联勤陆海空军编译人员训练班。
1954年,与覃子豪、锺鼎文、夏菁、邓禹平等人共创“蓝星诗社”。
1956年,退役。在东吴大学兼课。
1959年,回台任师大英语系讲师。
1961年,赴菲律宾讲学。在东吴、东海、淡江兼课。
1964年,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一年,先后授课于伊利诺、密西根、宾夕法尼亚、纽约四州。
1965年,任西密执安州立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一年。
1966年,返台。升任师大副教授。在台大、政大、淡江兼课。
1969年,应美国教育部之聘,赴科罗拉多州任教育厅外国课程顾问及寺钟学院客座教授二年。
1971年,由美返台。升任师大教授,在台大、政大兼课。
1972年,获澳洲政府文化奖金,暑假应邀访澳洲二月。应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之邀,赴港演讲。转任政大西语系主任。
执教港中大1974年,应聘转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7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
1980年,休假一年,回台担任师大英语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
1981年,出席中文大学“四○年代文学研讨会”,初晤柯灵与辛笛,并宣读论文“试为辛笛看手相”。
1985年,离港返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行前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办“余光中惜别诗会”,由戴天主持。
1990年,获选为台湾笔会会长。
1992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龚氏访问学人”。
1993年,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邀请担任“到访杰出学人”。
1995年,厦门大学邀请返校演讲,并颁赠客座教授。
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两岸翻译教学研讨会”,应邀发表主题演说。
2007年,荣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
2010年,携夫人及女儿出访江南大学,并受聘为江南大学客座教授。6月17日,参加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受聘为三峡大学客座教授,为该校师生作了题为《我的四度空间》的报告。
余光中2011年3月24日,台湾中山大学于其校逸仙馆举办“台湾书写·世界发光余光中诗韵与音符的交响”的讲座,由台湾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余光中教授和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陈芳明所长,以谈话的方式面对学生演讲。4月,受邀出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
2012年4月20日,受聘担任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2014年4月,受邀担任澳门大学“驻校作家”。
2015年2月27日至3月6日,余光中教授访问香港中文大学,主持新亚书院六十五周年院庆学术讲座暨第二十八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其间,余教授主讲了三场公开讲座,探讨中西诗人和诗歌的特色与异同,并分享赏析诗歌朗诵的心得。
余光中著作展(香港中文大学)1962年,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
1982年,54岁,《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1984年,56岁,获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
1985年,57岁,获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
1989年,61岁,主编的《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出版,并以此书获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获选为联合副刊第一位“每月人物”。
1990年,62岁,获选台湾笔会会长。
1991年,63岁,获美西华人学会的“文学成就奖”、香港翻译学会的荣誉会士衔。
1994年,66岁,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6年,68岁,《井然有序》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1997年,69岁,获吉林大学颁授客座教授名衔及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名衔。获中国诗歌艺术学会颁赠“诗歌艺术贡献奖”。
1998年,70岁,广电基金会拍摄“诗坛巨擘--余光中”影集。获颁文工会第一届五四奖的“文学交流奖”、中山大学“杰出教学奖”、台湾地区“斐陶斐杰出成就奖”、台湾地区行政机构新闻局“国际传播奖章”。散文集《日不落家》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七十大寿发表新作及新书出版等活动,被台湾电视公司“人与书的对话”选为1998年“十大读书新闻”之第六。
1999年,《日不落家》获颁吴鲁芹散文奖。
2000年,72岁,诗集《高楼对海》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01年,73岁,获第二届“霍英东成就奖”。
2003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予荣誉文学博士。
作品名称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2007年 |
《乡愁》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1年 |
《石器时代》 | 文艺出版社 | 1952年 |
《歌》 | 野风出版社 | 1952年 |
《 | 文星出版社 | 1967年 |
《 | 三民出版社 | 1969年 |
《敲打乐》 | 蓝星诗社 | 1969年 |
《 | 蓝星诗社 | 1969年 |
《白玉苦瓜》 | 大地出版社 | 1974年 |
《天狼星》 | 洪范出版社 | 1976年 |
《与永恒拔河》 | 洪范出版社 | 1979年 |
《 | 洪范出版社 | 1981年 |
《隔水观音》 | 洪范出版社 | 1983年 |
《紫荆赋》 | 洪范出版社 | 1986年 |
《梦与地理》 | 洪范出版社 | 1990年 |
《安石榴》 | 洪范出版社 | 1996年 |
《五行无阻》 | 台湾九歌出版社 | 1998年 |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 | 洪范出版社 | 1998年 |
《高楼对海》 | 台湾九歌出版社 | 2000年 |
《藕神》 | 台湾九歌出版社 | 2008年 |
《左手的缪思》 | 文星出版社 | 1963年 |
《逍遥游》 | 文星出版社 | 1965年 |
《望乡的牧神》 | 纯文学出版社 | 1968年 |
《焚鹤人》 | 纯文学出版社 | 1972年 |
《听听那冷雨》 | 纯文学出版社 | 1974年 |
《青青边愁》 | 纯文学出版社 | 1977年 |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 | 纯文学出版社 | 1981年 |
《凭一张地图》 | 九歌出版社 | 1988年 |
《隔水呼渡》 | 九歌出版社 | 1990年 |
《从徐霞客到梵谷》 | 九歌出版社 | 1994年 |
《井然有序》 | 九歌出版社 | 1996年 |
《日不落家》 | 九歌出版社 | 1998年 |
《蓝墨水的下游》 | 九歌出版社 | 1998年 |
《连环妙计》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9年 |
《梵谷传》 | 重光文艺出版社 | 1957年 |
《老人和大海》 | 重光文艺出版社 | 1957年 |
《英诗译注》 | 文星出版社 | 1960年 |
《美国诗选》 | 今日世界出版社 | 1961年 |
《英美现代诗选》 | 学生出版社 | 1968年 |
《录事巴托比》 | 今日世界出版社 | 1972年 |
《不可儿戏》 | 大地出版社 | 1984年 |
《土耳其现代诗选》 | 林白出版社 | 1984年 |
《温夫人的扇子》 | 大地出版社出版社 | 1992年 |
《守夜人》 | 九歌出版社出版社 | 1992年 |
《理想丈夫》 | 大地出版社 | 1995年 |
以上内容来自
余光中与家人合影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与妻子范我存结婚61年,两人相知相惜,互信互补。作家张晓风曾形容,余光中是众人汲饮的井,而范我存,就是那位护井的人。
台湾诗人余光中2017年12月溘然长逝。
梁实秋: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中国台湾网:余光中以诗歌创作为主,复以散文及评论扬名。其诗作多发抒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对环保的指涉,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作者自传统出发走向现代,复又深入传统。
余光中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人民网: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且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中国台湾网: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中国新闻网:在新诗领域,余光中是艺术至上的拥护者;而在散文中,他认为,通过教育的普及,在大众化的基础上,文学是有机会兼顾艺术化的。他将五四运动以来的散文,以口语入文的散文和大众化划上等号,而称艺术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意味着这类散文兼具现代人的生活内涵和创作形式上的现代手法。
香港中文大学悼文:余光中教授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以现代诗和散文享有盛誉。余教授的诗作多抒发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此外,余教授还从事评论、编辑、翻译,皆有杰出成就。余教授毕生创作、治学,诲人不倦,于艺文,于学术,于社会,贡献深远;哲人其萎,范典永垂。
龙应台: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
余光中先生才兼诗文,情系两岸,学融中西,为人温良敦厚,是中国当代文学灿烂群星之一。巨星殒落,我心悲伤。今夜星光,地久天长。
台湾诗人余光中2017年12月溘然长逝。12月29日,余光中告别式在高雄举行,两岸暨海外文化界人士、亲友以及学生近千人齐聚为余老送别。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携夫人周美青、中国国民党主席吴敦义到场悼念。
2018年2月2日,其夫人范我存到香港捐出余老手稿、眼镜,以及个人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予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和文物馆。2月2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举办“余光中手稿及藏品捐赠典礼”。仪式上,余光中夫人及两个女儿等一众嘉宾、学者,齐聚一堂,透过一段影像,追忆余光中的香港岁月。
本文发布于:2022-10-22 12:30: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459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