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一、本纪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二、表
“表”用以表格形式记录帝王、诸侯、功臣、将相等社会要人的世系、爵位及主要事迹。本表记远事用世表,记近事用年表,记朝代衔接之事用月表。诸表经纬分明,各具特色,有年经而国纬,有国经而年纬,有年经而职纬。表和本纪相对应,互为印证。
三、书
“书”记述了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每一门都作了系统的源流论述。
四、世家
“世家”是记载在政治、文化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包括西周、春秋、战国的诸侯,西汉前期的将相、功臣、诸侯、宗室、外戚,儒家创始人孔子,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等。
五、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统治者又开始重视律法,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也逐渐被进用,所以司马迁早年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后又拜师孔安国学习《尚书》,又曾周游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同时,司马氏世代承袭太史令,而当时的史料都集中在太史令手里,所以司马迁有机会看到许多史籍和藏书,这为他当时创作《史记》奠定了夯实的文学功底并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材料。
司马迁的父亲任太史令时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并且一直惋惜自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系统的历史著作出现,司马迁深受父亲和当时的儒家文化影响,在父亲去世后,他子承父志,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公史记》,后来被称为《史记》。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骑都尉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处以宫刑。司马迁饱受肉体和精神的摧残,但他忍辱含垢,出狱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前后经历了14年,至公元前90年才得以完成著作。
程婴
相传他是古少梁邑(今陕西韩城西少梁附近程庄)人,春秋时晋国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杀赵,灭其族,朔客公孙杵臼与之谋,婴抱赵氏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孩儿,后景公听韩厥言,立赵氏后,诛屠岸贾,婴则自杀以报杵臼。
郅都
生卒年不详,西汉时期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人。汉文帝时任郎官,为文帝侍从。汉景帝时先后任济南郡太守、中尉、雁门郡太守。郅都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对抗豪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侮,使匈奴闻风丧胆。后人对他评价很高,把他与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赵奢等名将并列,被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张骞
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张骞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鲁仲连
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是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着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今茌平人。鲁仲连善于出谋划策,经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赵孝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7年后(前250年),燕将攻占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却选择退而隐居。
甘罗
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小小年纪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做他的才客。后为秦立功,被秦王拜为上卿。
甘茂
战国中期秦国名将。下蔡(今安徽凤台)人。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给秦惠文王。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爽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淳于髡
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还多次以特使的身份,周旋诸侯之间,不辱使命,不负君命。
范蠡
字少伯,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邀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毛遂
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鸡泽人,同样也为毛氏的始祖),其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孙膑
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汉族,孙膑生于阿、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孙膑著作有《孙膑兵法》,至今还有部分失传。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汉墓中挖掘出土有《孙膑兵法》残简,现藏于临沂金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其书有一万一千余字。
田忌
妫姓,田氏(亦作陈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在一次赛马时,孙膑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的田忌赛马法。公元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派兵相助,田忌为司令,孙膑为参谋,结果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兵法大胜。公元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魏国攻打韩国齐国派兵相助,仍由田忌为司令,孙膑为参谋,孙膑仍进军魏都大梁,用“减灶之计”让魏军大将庞涓轻敌深入,结果庞涓被杀,齐国大胜。同年,被齐相邹忌用反间计陷害,田忌无法澄清于事,则逃亡楚国。
李广
汉族,陇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元光六年(前129),李广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李广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荆轲
字次非,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fánwüjī),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尽。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奏国刺杀奏王。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的地图时,荆轲没有刺中秦王,最后被肢解而死。
田单
妫姓,田氏,名单,汉族,临淄人,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秘书)。后来到赵国作将相。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出兵攻占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只剩了莒城(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田单率族人以铁皮护车轴逃至即墨。
韩信
韩信是军事家,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张良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萧何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摒弃史书传统叙事写法,开辟传记文学先河
在《史记》的创作中,司马迁摒弃了传统史书以叙事为主的写法,而以人物为中心、为纲领来组织和驱遣史料,把大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写成了成功的传记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把历史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
《史记》既记录了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又塑造了具有鲜明性格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既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又有浓郁的文学色彩:是真人真事的题材和文学表达手段相结合的骄子。
《史记》开辟了传记文学的先河,树起了传记文学的丰碑,建筑了弥足珍贵的传记文学创作经验的宝库。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百书实录,但不是自然主义的有录必录、繁琐照搬和堆砌事实。司马迁善于从人物繁杂、众多的事迹中捕捉最能表现其气质特征和精神状态之处,精心予以描绘。他握住了整个社会的、历史的动脉和所写人物的全面情况,经过精心选择、剪裁、集中和调动,所写人物和事件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但又非简单存在的摄影,所写虽真人真事,但又不仅仅是事实的实录,而是一种更高级、更本质的真实和更集中更深刻的写照。
《魏公子列传》以救赵为中心,以信陈君和门客的关系作线常,把他的好客与窃符救赵的故事有机地紧密组合在一起。与中心故事“救赵”有关的材料就用和门客简关系这条线索串起来,否则就舍弃不取。这种精巧的安排显得中心突出而形象鲜明,不枝不蔓而浑然一体。
司马迁还喜欢选取历史事件的几个横断面,以特写的方式进行相对的集中和必要的调动,使那些零散的或无关的场面凝集成一幅绚丽的图画。
以典型事件衬托
在《史记》中,有很多简洁的人物形象刻画,司马迁通常直接通过性格的描写对人物进行处理和刻画,这些人物语言精准、干练,并不需要长篇大论,不需要废话,通常言少但是意义重大,使得人物形象印象。如在《完璧归赵》中,司马迁通过对蔺相如的能言善辩以及英勇气概的描写,体现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同时,在《渑池相会》中,他极力劝赵王赴会,最终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体现出蔺相如的爱国品质以及足智多谋;最后,在《负荆请罪》中,司马迁通过其对廉颇的再三谦让和顾全大局,表现出这位文臣所具有的胸襟以及远见。他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及跟群臣相处方面,都具有值得后世之人学习的地方。正是因其重大义的品性,才最终被世代传颂。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正是从这些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事件入手,最终描绘出人物的整体轮廓。
以细节描写刻画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中,司马迁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更加具体、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这一句话较好地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持”“倚”等动词,展现出蔺相如不同的心理状态。其中,“持”这一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的动作,展现出其谨慎的心理特征,“却”又表现出他小心的心理,同时用“倚”展现其已经选好的目标,“怒发上冲冠”精准地刻画了蔺相如愤怒的心理。这些小的细节展现出人物的性格,从侧面流露出人物的真性情。
以尖锐冲突凸显
在《史记》这部巨著中,司马迁极注重在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体现一个历史人物的大智慧和大谋略。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自有一番胸襟、一腔抱负,政客所展现出来的还有不同于常人的风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首先写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在大的环境下展开历史,然后写蔺相如和廉颇二人之间的矛盾,正是前述的矛盾最终直接引发后者的矛盾,同时后者的矛盾又随着前者的矛盾而逐渐激化,并逐渐成为文章中描述的主要矛盾。最终,内部矛盾得到解决,从而使得人物形象得以不断地完善。文章中,当廉颇负荆请罪时,蔺相如一番宽容之语,不仅展现了他良好的品性,同时也展现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高贵品质。
文学家把《史记》作为自己创作的标本进行借鉴、学习、模仿。如中国古代大量的咏史诗从《史记》中取材,仅据赵望秦《史记与咏史诗》所收就达3600多首,还有许多词和曲。传记创作无论是单传还是类传,大都从《史记》中汲取营养。散文家如唐宋八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和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等,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学习《史记》,而且在实践中学习《史记》的优良传统。古典小说从志怪、志人到唐传奇、宋元话本,再到明清长篇小说,或取材于《史记》,或学习《史记》纪传体的写法,或继承和发展《史记》的内在精神。元杂剧从《史记》中取材,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多达180多种。
《史记》被文学家从各方面予以接受,既显示了《史记》的文学品质,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即使当代“史诗性”的文学作品,追求宏大叙事,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史记》的传统。
汉代以前的史学都不是独立的学术领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地位。当时的经学相对发展得比较快,史学就是包含在经学分支里面的。古代班固的著作《艺文志》和刘歆的《七略》史部之书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史记》问世以后,才逐渐改变。《史记》问世,后世创作者纷纷效仿,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的史学著作,并且越来越多。
(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东汉·历史学家班固
迁文直而事核。——西晋·华峤
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西晋·张辅
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唐代·韩愈
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唐代·柳宗元
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南宋·史学家郑樵
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明代,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提到。
“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金圣叹
“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出自《文史通义》清代·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
“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梁启超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郭沫若
“中国的历史学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近代史学家翦伯赞
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网络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所谓“文学史”也常常被网络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现代作家、文学史家郑振铎
司马迁刚直不阿,秉笔直书,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喜欢他。现在的天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应该大鼓地、理直气壮地宣传其人其书其精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给司马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中央编译局局长师哲。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本文发布于:2022-10-22 12:04: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458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