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画像镜
简介:
1)器物名称:伍子胥画像镜
2)年代:汉代
3)形制规格:
4)简述:汉代铜镜。早年在绍兴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最早载于宋姚宽《西溪丛语》:“近得一夹镜,大鼻,叩之中虚,有冠剑四人,一题忠臣伍子胥,一吴王,一越王,一范蠡,又二妇人云,越王二女皆小隶书,制作奇古。”高乳,圆纽,小朱纹纽座。
目录纹饰说解:
时代背景:
汉代铜镜的鉴别特点:
镜背四乳分成四区环绕配置图案。第一组有铸铭“越王”、“范蠡”,二人席地而坐,相对交谈,表现范蠡在出谋划策,让越王勾践使美人计;第二组为着长裙的二女,有铸铭“玉女二人”,表现越王以玉女二人贿赂吴太宰伯;第三组铸铭“吴王”,吴王坐在幔帐中,左手微举,表现吴王听信太宰而伍子胥被逼自刎。整个图纹采用浮雕手法,形态生动,惟妙惟肖,概括性极强,是历史故事铜镜中最典型的一种。
铜镜纹饰中出现大量反映社会生活的纹饰题材,如战国时代的狩猎纹镜,就反映出狩猎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社会生活类纹饰大量出现,还是在东汉的画像镜上面。如历史人物(夫差和伍子胥),车马出行、歌舞宴乐、杂技马戏等,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王公贵族的奢侈生活。
两汉时期包括西汉、新莽、东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个方面都为汉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时陶瓷业的进步和漆器的发展,虽然代替了青铜器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铜工艺并没有衰退,而是转向了制造铜镜等方面。因此,两汉时期铜镜的铸制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两汉铜镜已发展成一般商品,这时期官方和私营铸镜业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汉镜铭文中出现的许多“尚方”铭及纪氏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尚方”是汉代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属少府。《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颜师古注:“尚方主作禁器物。”《后汉书?百官志》:“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掌上手工作御刀创诺好器物,亟—人。’”铜镜铭文中大量出现的“尚方作镜真大好”、“尚方作镜四夷服”等字句表明,制作铜镜也是尚方的任务之纪氏铭如:“王氏作镜真太好”、“朱氏明镜快人意”、“田氏作镜四夷服”等,都明确记述了制作者的姓氏,并有很强的宣传广告作用,表明民间铸镜业已十分普及。
大约在东汉中期,随着铸镜业的发展,全国形成了几个铸镜中心。这些中心都在离铜矿区较近、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会稽郡的治所山阴(今浙江绍兴),江夏郡(今四川广汉北),蜀郡(今四川成都)等。这些地区的铸造工艺精巧,许多精美的铜镜就是在这里铸造的,如神兽镜、画像镜。
两汉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铜的含量为66%~70%,锡23%~24%,铅4%~6%。由于汉镜含锡量高,有利于镜表面的抛光。铜镜中加人一定量的铅,是因为铅溶液环流状态良好,有利于热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于镜面干整,减少气泡,提高铸造文字和花纹的清晰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汉代铜镜中,有一种奇特的铜镜——透光镜。此镜发明于西汉时期,外形和普通镜一样,但当光线照在镜面上时,镜面相对的墙上,会反映出镜背花纹的影像,古人称之为“幻镜”。隋唐之际的王度《古镜记》、宋代周密《云烟过眼录》、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清代郑复光《镜镜詅痴》等都有记载和研究。近代研究表明,铜镜透光是铜镜冷却和加工研磨镜面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所致。
两汉时期的铜镜图案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但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特色。西汉高祖至文、景帝以前,社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铸镜工艺发展不大,仍沿用战国铜镜的风格,镜面小,镜壁单薄,弦纹小钮,纹饰多见变形蟠螭纹和蟠虺纹。与战国铜镜不同的是汉镜钮座往往有铭文一周。到“文景之治”以后,特别是武帝以后,经济有了大幅度发展,这时铜镜铸造才出现了高潮,产品质量提高,数量也增加了。其镜面渐大,镜壁略厚,钮为半圆形,墩厚平滑。花纹装饰受当时帛画、壁画、石刻等的直接影响,战国铜镜那种抽象的纹饰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颖的草叶纹、星云纹等。往往以绘画、双勾阳线的表现技法出现于镜背,并且围绕镜钮组成同心圆的多层连续图案,并用四分法把纹样分成四等份,构成既对称又连续的圆形装饰图案。从题材上看,已趋于写实,内容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羽化升仙、祥瑞辟邪说法相吻合。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条带式的铭文,都是祝福式的吉祥韵语。
王莽建立新朝后,铜镜风貌与西汉一脉相承,但仍有发展。纹饰内容愈益丰富,表现手法比以前细腻工整,构图格局采用乳钉间隔成等份和以同心圆形式环绕多层次纹带,颇富立体层次和节奏感。锐边装饰也复杂化了。此时流行一种华美的规矩纹镜,规矩纹间,往往穿插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鸟兽图案。构图巧妙,以圆与方的对比,形成旋转奔驰、活泼生动的优美的图案结构。铜镜铭文,这时出现了十二地支和较长的七言韵语。
东汉时期,铜镜工艺表现出一种不断革新和提高的势头。显然受当时画像石、砖的影响,装饰图案上的人物和动物已普遍流行。在技法上,多采用减地平即和高浮雕来表现物像,其效果依稀剪影一般。神兽纹和画像纹的出现,更届前所未有。这些画像不事细节与修饰,以粗线条和大轮廓以及高度的形体夸张,表现出古拙奔放的艺术风格。这时铜镜铭文的演变规律,接近书写文字,字体多为小篆间杂汉隶。
形状:以圆形为主,到西汉后期出现了方形、菱花形及钟形镜。镜纽从先秦的弓形、长方形、半环形变为以半球形为主。镜体远比先秦的厚重,重量按直径计200毫米左右的可达2500克。
颜色:由于是与银、锡等合炼,其胎质色泽往往白如银,外表则经长年氧化及抚摩形成一种深黑中透黄的膜面,所谓色如深墨、色如黝。而锈蚀则莹绿可爱,没有那种轻浮的感觉。
纹饰:摆脱了先秦时期的地纹,出现最有代表性的铭文。西汉初期已有以四乳钉或多乳钉分隔布局的图案;西汉后期则以规矩纹配铭文为主。其他如四灵、神兽、西王母、东王公等神话图案也大量出现。
1.汉代铜镜较之战国铜镜要厚重。除氧化“黑漆古”外,铜镜的表面多呈银灰色,红色锈。
2.镜钮,除西汉初期少数铜镜仍沿用战国时期的弦纹钮外,多数为半圆钮,十分规整。东汉时期镜钮又加高加大,显得特别突出。钮都有座,钮座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柿蒂形、连弧形、连珠纹,另外,还有一些特例:星云纹镜的镜钮,均为博山形钮。四川出土的草叶纹镜上常铸一种伏螭钮。
3.钮座,此时趋于多样化。除圆、方座外,还用连珠纹、连弧纹、四瓣柿蒂纹等纹饰作钮座,镜缘,除西汉初期仍有卷边镜缘外,均为宽厚的外缘,并逐渐呈斜坡状。
4.镜缘多为宽厚缘,边厚向内微坡。战国铜镜的卷边,除早期外,已不复存在。
5.两汉时期铜镜的纹饰较之战国铜镜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风格。丰要特点是:图案多采用四分法布局;地纹远渐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纹饰结构趋于简单,改变了战国镜纹饰那种严谨细密的风格。
博局纹有别其他时代纹饰,乳钉纹经常用作装饰,有尖乳、圆凸乳和中心下凹的乳钉。另外,铜镜边缘上的锯齿纹、双线波纹、双线三角纹、流云纹也是区别战国和唐以后铜镜的重要标志。
6.汉镜铭文减字、减句、省笔略画现象普遍,这种现象在唐以后的铜镜铭文中是很少见的。
本文发布于:2022-10-22 08:59: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447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