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娃晒娃,网络用语,拼音为shài wá。指的是父母将孩子的日常生活过度暴露于自己的社交圈子。
父母不厌其烦地向朋友们讲述自己孩子的趣事是每个人童年都会经历的,父母根本体会不到孩子当时就想钻地缝的尴尬心情,只顾自己尽兴。但以前只在私密圈子里开展的这项活动,如今通过社交媒体成为频繁出现的公共现象,很多人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开始分享各种细节,从不考虑后果。
这个“术语”最早是由《华尔街日报》在2003年开始使用,由于该趋势愈演愈烈,英国《柯林斯词典》甚至在2016年正式收录了这一合成词,并将其列入了2016年的年度热词排行榜中。
到了2017年,很多有关“晒娃”危害的研究报告纷纷出炉。
不只在中国,家长“晒娃”成为全球社会病。
晒娃很多网友吐糟,朋友圈或者空间经常见很多人疯狂晒娃。每个人每天都要上次几十张各种姿势的小孩照片。
某应用发布的《2016年中国家庭晒娃报告》显示,中国家庭中女性成员的晒娃比例和频率普遍高于男性,在晒娃渠道上,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熟人圈和更安全的专业亲子记录应用。从晒娃的内容来看,相比较妈妈爱晒的美照,长辈们爱晒的原生态照片,爸爸更爱晒重要时刻、亲子游戏、户外照、恶搞照等,喜欢晒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内容,重质不重量。
在美国,92%的儿童在两岁时就有了自己的电子身份。美国作家、记者南希·赛尔斯在她所著的《美国女孩:社交媒体和青少年的私生活》一书中指出了如今的孩子们“零隐私”的问题。据统计,很多孩子满5岁前,父母已经把1000张他们的照片上传至互联网进行“分享”。在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电子邮件之前、在他学会如何操作手机和在脸书开设一个账户前,他的照片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早就已经充斥于这些媒介中了。
法国互联网法和道德专家艾瑞克·代尔克罗伊斯表示,父母在晒娃照之前,应该要替子女想一想,他们长大后对于自己孩提时的照片被放上网有什么感觉,在一些年龄阶段,可能有些孩子并不喜欢拍照,更别提照片被传上网。
根据法国的隐私法,只要未征得自己的孩子的同意,一旦被裁定“公开他人私生活细节”的罪名成立,父母们可能面临1年的监禁和4.5万欧元的罚金。不出几年,子女可以很轻易地因为父母此前晒自己儿时的照片,而把他们告上法庭。
晒娃西班牙网络安全协会专家曼努埃尔·兰桑表示:“我们原来可能并不熟悉这个术语,但却能将这种现象描述出来,因为这是一个日积月累形成的问题。人们在互联网上日益趋向于使用非常公开的通讯方式......这当然有很多益处,但很多时候人们并未注意到正在损害自己和家人的隐私。”
停下来想一想孩子在未来会如何看待这种“被晒”的行为至关重要,“我们因为养育了一个孩子而非常喜悦,于是将他迈出的第一步、吃进嘴里的第一口土豆泥都分享至互联网。但我们并没有考虑孩子长大后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是否愿意过度公开个人隐私,而我们正在做的是否会对他们产生危害”。
儿科医生凯特·巴哈蕾在一份刊登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上的研究报告中分析了这种过度“晒娃”会对儿童产生何种负面影响。她指出,各恋童癖网站中出现的儿童照片有至少50%是从家长在社交网络的分享中获取的。而且,“晒娃”行为也正在偷走孩子打造属于自己的身份的权力。
本文发布于:2022-10-22 07:5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443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