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托管班,老师组织孩子写作业或自习

更新时间:2022-10-22 05:01:40 阅读: 评论:0

产生原因

课后托管班

2009年9月,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北京市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安排教学授课时间的通知》,对中小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做出统一要求,中小学须在8点后才能安排集体教学活动,其中区县和学校必须保证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同时首次明确要求,小学生上午课堂教学时间不超过4节课,下午不超过2节课;中学生上午课堂教学时间不超过4节课,下午不超过3节课。中小学生每天都要确保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为了便于学校操作,市教委甚至提供了一份供学校参考的课时安排表。据悉,小学参考课时表的时间安排总计为7小时50分钟,其中包括6节40分钟的课;两个5分钟的眼保健操;三个时间分别为30分钟、10分钟、10分钟的课间操;一个10分钟的课间休息;午休115分钟以及一个45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按照这个安排,小学如果上午从8点上课,将于下午3点50分下学。

小学提早放学,让每天下午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交接出现了脱节。“学校放学”到“家长来接”之间出现的一两个小时“真空时间”,让精明的商家办起了“校外托管班”。

托管内容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课后托管班”。学生在“班里”可以写作业,“教师”会给学生讲题。一般的“课后托管班”可容纳大约20—30名中小学生,托管时间从下午3点30分放学,直到晚上8点。

官方回应

2010年2月24日,北京市教委表示,这个课程表只是供学校参考,全市并没有统一的上下学时间要求,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上下学时间全市不实行“一刀切”政策。

2010年2月25日,根据市教委的最新要求,北京东城、西城和崇文等区小学已恢复课后管理班,且均不收费。

各方声音

学校

2010年2月25日,东城区的一所所小学贴出了一封“家长信”,告知家长们调整放学时间的相关事宜。在“家长信”中告知,每周的四天“兴趣班”减为两天。这两天中,放学时间为4点55分。另外三天,为3点30分放学。虽然放学时间提前,但“家长信”中提到除周二外的另外四天中,“家长有困难接不了的学生,由学校的老师免费看管,放学时间为4点55分”。

这所小学的教务主任表示,学校看管学生至4点55分,可以说是变相推迟了放学时间,就是希望方便家长来接孩子。但是,很多家长并不满意。据了解,这所小学此前一直有校方办的“托管班”,可以看管学生到每晚6点。至于为何取消学校的“托管班”,教务主任解释说,学校这样看管到4点55分,已经属于“灵活掌握”市教委的规定,目前只能做到晚上5点静校。

家长

一位小学生的家长表示:之前学校在下课后一直都在开设各种“兴趣辅导班”,不但解决了家长接送的“时间差”,还对培养孩子的各种课外能力很有帮助。最为关键的是,孩子在学校参加各种课程和活动家长很安心,根本不必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如今‘小升初’又不必参加考试,孩子在这六年里最关键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践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自我保护能力还比较差,家长最担心的也许并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安全。

北京区县教委

北京市崇文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本市小学取消课后管理班所引发的社会热议,教委已经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在执行方面,一方面教委要求各小学保证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加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同时,对于部分家庭接送有困难的学生,学校需负责统筹安排,在不收取管理费的前提下,可以不关闭课后管理班,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保证孩子课后有去处。

朝阳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停办课后管理班是对市发改委和教委做出的相关规定的执行。区教委也在积极听取家长、学校的反馈意见,等整理的意见反馈后会根据实际情况再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专家评论

“本来取消课后辅导班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取消之后到底会带出什么问题,在规划教改措施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妥善考虑到。现在要解决的是,学生在放学之后,家长来接他们之前到底怎么办?原来的课后管理班应该是一个可行的做法,实际上表明这些学校追求的是利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责任。现在学校应该做的是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加强对校后学生管理班这方面的建设。”——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曹景行

本文发布于:2022-10-22 05:01: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434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课后托管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