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柴静著长篇自传集

更新时间:2022-10-22 03:44:18 阅读: 评论:0

内容简介

该书讲述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柴静照片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三重内涵:

1.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本书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2.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3.我们自己的故事: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业内争论

看见[柴静著书]柴静在《看见》中写的一些关于采访的观点,引发了业内一些争论,例如闾丘露薇就在博客中针对柴静的一些特点加以评论,以暗讽方式将柴静的采访表情总结为“蹲、抱、皱眉”,称“电视记者表情应中性”;对柴静“采访是一场抵达”的理念评论“一个人再有名,没新闻点就不该采”,对柴静“关心新闻中的人”的采访态度评论为“关注人安全讨巧”。对此先是宁财神挺身而出替柴静说话,后来音乐人周云蓬也忍不住微博宣称“大声支持柴静”,“嘲讽她是林徽因者,不知林是个美好的女子。盼望闾丘露薇来大陆电视台工作,实现她公正客观中性的新闻理想。”

围绕《看见》一书销量破百万所引发还远不止这些,但柴静对此表现出的冷静令广大读者钦佩。

前言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柴静

作品目录

十一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
一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十二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二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十三 事实就是如此
三 双城的创伤十四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四 是对峙,不是对抗十五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五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十六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六 沉默在尖叫十七 无能的力量
七 山西,山西十八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八 我只是讨厌屈服十九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九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二十
十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后记 

创作背景

《看见》的写作动机,很自然也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两个“离开”。第一个是2000年引她入央视的“导师”、《东方时空》创办人之一陈虻去世,第二个是2009年突然调离《新闻调查》。两件事,都是柴静无法预期的,让她感觉到生死万物的无常。她说:“人其实是背对着死亡,一天天倒退地活着。人都有一死,但内心需要一种东西活着,而用文字记录,就是唤醒这种内心的过程。”有人曾提议书名叫《我看见》,但柴静觉得“我”字刻意,去掉直接叫《看见》更自然,随后才发现跟自己的节目名字一样。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对于大部分只能从媒体中获取新闻的普通人来说,《看见》让他们看见了新闻“另一个版本的故事”。《看见》里,可以看见作为记者的作者柴静的个人感情,也让人看见了做新闻的另一种人性方式。

通过《看见》,读者了解到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看法,这个对事实的看法,就是所谓的了解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少种观点,就有多少种真相。在哲学层面亦可以说,有多少个认识主体或观察者,就有多少个真相。

内容特色

客观,是《看见》的首要特点。在当下这个全世界都关注中国的时代,中国的新闻往往比小说更有可读性。所不同的是,小说可以编,新闻是真的,而且往往其中的好坏没那么简单。所以,电视上45分钟的新闻节目,背后隐藏着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故事延展。

从“非典”开始,到虐猫事件、真假华南虎、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药家鑫死刑……这些关键词在中国过去的十年中,都曾陆续位居社会关注度的榜首。“虐猫没人性”、“周正龙说谎”、“药家鑫该死”……这些简单粗暴的判断,大概是很多人认识事件后的第一反应。但是在柴静的笔下,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比如,“虐猫事件”。2006年,网上热传一个女人用高跟鞋踩死猫的视频。这个女人和拍摄视频的李姓男子被网民“人肉搜索”。柴静在采访中发现,事件暴露的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和暴戾浮躁的社会心态——李对虐猫根本没有兴趣,这么做只是为钱,拍下来卖给网站,一次2000元,比他一个月工资还高。同时,这只是一个利益链的环节……而“高跟鞋女人”,只是因为离异导致心理抑郁需要发泄。在这里,柴静发现,“虐猫事件”的罪魁其实是一些无良网站。

在《看见》里,柴静并没有为“虐猫事件”翻案,只是呈现事实而已。因为她所“看见”的事实,是《看见》的核心。

“眼见背后有思考”,是 《看见》的特点。柴静说,新闻要客观公正,所以记者是旁观者,不能感情用事。但真这一行,却发现一不小心,原本端着的“客观冷静”稀里哗啦地碎了一地。因为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也因为人性的复杂性。柴静说自己“关心新闻当中的人”。因为记者也是人,在交流中难免动情。

比如,柴静采访被药家鑫杀害的张妙的父亲时,隔壁房间传来张妙母亲的哭喊。柴静在哭声中坐不住了,于是对摄像师说:“我去看看。”然后她坐在张妙母亲的身旁,用手在她肩臂上轻轻抚摸。接下来她采访了药家鑫的父亲,她发现药家鑫的母亲天天躺在儿子的床上睡觉,抱着他平时爱抱的玩具——在“看见”背后,这两对父母的反应让她难以忘怀。

事实上,对这起事件的最简单描述大概是:“药家鑫开车撞倒张妙,下车后连刺6刀致其死亡”。怎么听都十恶不赦。然而,柴静却花了大量篇幅去倒叙药家鑫的成长过程——过分严苛的家庭教育让他的心理严重扭曲。听完这些故事,再去判断,也许会有另外一个结论——对药家鑫施以死刑没错,但他其实也是一个教育的受害者。

获得荣誉

截止2013年1月,仅仅用1个月时间,柴静的《看见》销量已经过100万册
2013年12月,
截止2014年1月,《看见》销量近300万册

作品评价

看见 宣传

主持人崔永元:“《看见》不仅是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群体的记忆,甚至有可能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编辑刘瑞林:“《看见》这本书不同于一般名人出书。它是纪实,也是文学,是个人传记,也是社会变迁的备忘。读初稿时,我就迫切希望我的女儿能读到,对于了解中国,对于个人成长,都有启发。”

作家张立宪:“关于这本书没有更多要说的了,她现在已经完成了,接下来要交给读者,她的好和遗憾要交给读者,这里面有她作为一个职业人所经历的事情,现在又提倡新闻专业主义,包括小柴平时聊天的时候也经常会提到心目中的偶像记者、偶像主持人,也会谈到别人是怎么来做采访、怎么做主持、怎么做新闻的。但是这本书并没有描述像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明星的书一样,描述新闻专业领域做的有多么好,她描述的是要想把新闻专业主义做得好是多么难,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比较好的一点。从我目睹这部书稿漫长的写作过程,我想把文章写好、写得多么好,可能这部书里面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至少我体会到的是要想把文章写好是多么难,小柴给了我们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作者简介

看见 作者

柴静,山西临汾人,1976年出生。

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

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

曾为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

柴静,从当初大学的会计专业摇身一变成为央视的当家女花旦,可谓是励志典范。而其外冷内热,直斥时弊的人文风格更是让她获封“公知女神”称号,成为文青们仰望的神坛人物。可以说,央视造就了柴静,也造就了“灰姑娘也可以有春天”的神话。

被誉为“当代林徽因”的央视主持人柴静可以说是无数文艺青年心目中的灯塔,她冷静而带有煽情性的访谈为她赢得了不少铁杆粉丝。然而在继“砍柴风波”“美国生女事件”后,柴静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其主持的央视节目《看见》更是早2013年7月份就已经停播,这一度让柴静出走央视的传闻甚嚣尘上。

2014年10月13日。曾经和柴静共事过的央视前主持人邱启明在微博承认“柴静确实于13年底就辞去了央视职务”。

本文发布于:2022-10-22 03:44: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431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原来这是爱
标签:看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