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初见秦第一,战国思想家韩非子所著作品

更新时间:2022-10-21 10:40:28 阅读: 评论:0

段落一

原文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1,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注释

1.死:《易·豫·六五》:“贞,疾恒,不死。”《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大戴礼记·本命》:“化尽数穷谓之死。”《孟子·离娄下》:“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广雅·释诂四》:“死,穷也。”《后汉书·皇甫嵩传》:“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常建《吊王将军墓》:“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死有“穷、尽”的解释,但此处只用本意:死罪,处死。

2.大王:这里用指为秦昭王(公元前324——前251年)

译文

我听说:“不知道的开口就说,是没有智慧;知道了而不说,就是不忠。”做臣子的,不忠诚就应该处死,说了不得当也应该处死。即使这样,我还是愿意把我所知道的都说出来,希望大王来判定我陈述见解的罪过。

浅析

初见秦,就是初次求见秦王。这篇文章又被编在《战国策·秦策一》之中,据说是张仪说秦王,所以认为是张仪所作。而还有人认为是范雎所作、是蔡泽所作,更有人认为是吕不韦所作。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因此,我根据吴鼐所刻的《乾道本韩非子廿卷》(俗称乾道本)作为底本,并根据其它影宋、明刻善本进行诠释。

段落二

原文

臣闻:天下阴1燕2阳3魏4,连荆5固齐6,收韩7而成从8,将西面以与9秦10强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11仓空虚,悉其士民,张12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锧13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14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闻战,顿足徒裼15,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16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有利,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顿17,士民病18,蓄积索19,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注释

1.阴:《周书·王会》:“壜上张赤挛阴羽。”《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周礼·大司乐》:“阴竹之管。”《周礼·柞氏》:“令剥阴木而水之。”《列子·汤问》:“达于汉阴。”《说文》:“阴,誾也。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侌。”这里泛指北面之意。

2.燕:(Yān焉)周代诸侯国名。本作:匽、郾。姬姓;周召公之后,世称北燕,拥有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后灭于秦。

3.阳:《周礼·柞氏》:“利刊阳木而火之。”《尔雅》:“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列子·汤问》:“河阳之北。”《说文》:“阳,高明也。”这里泛指南面之意。

4.魏:诸侯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魏文侯(名斯)是毕万后代,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战国策·齐策》:“韩魏闻之。”《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史记·魏公子列传》:“不敢加兵谋魏。”

5.荆:(jīng晶)诸侯国名。《墨子·公输》:“荆国有余。”《吕氏春秋·察今》:“荆国之为政。”荆国即楚国。楚: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孟子·梁惠王上》:“南辱於楚:寡人耻之。”

6.齐:周代诸侯国名,其疆土相当于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孟子·梁惠王上》:“及寡人之身,东败於齐,长子死焉。”

7.韩: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在今山西省韩城县。为战国七雄之一,在今山西省东部和河南省西北部。后为秦所灭。

8.从:(zong纵)古通“纵”。《楚辞·沈江》:“不别横之与纵。”古人认为,南北为纵向,东西为横向,这里用为合纵之意。

9.与:《诗·鄘风·定之方中》:“望楚与堂,景山与京。”《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史记》:“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汉书》:“群臣连与成朋。”《说文》:“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这里用为朋党、同类之意。

10.秦: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孟子·梁惠王上》:“西丧地於秦七百里。”

11.囷:(qun军)《诗·魏风·伐檀》:“胡取禾三百囷兮?”《国语·吴语》:“―而囷鹿空虚。”《礼记·月令》:“修囷仓。”《荀子·荣辱》:“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考工记·匠人》:“囷窌仓城。”《说文》:“囷,禀之圆者。”这里用为圆形的谷仓之意。

12.张:《战国策·秦策一》:“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广雅·释诂三》:“张,施也。”这里用为张设、部署、设置之意。

13.锧:(zhì质)《公羊传》:“负覉絷,执鈇锧。”古多指腰斩刑具,两斤相合,如后之铡刀。这里用为斧之意。

14.相:(xiāng香)《书·盘庚上》:“相时民,犹胥顾于箴言。”《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大雅·生民》:“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荀子·非相》:“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史记·滑稽列传》:“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这里用为看之意。

15.裼:(xi希)《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礼记·玉藻》:“裘之裼也,见美也。”这里用为古代加在裘上面的无袖衣之意。徒裼:露出上身,为赤膊上阵之意。

16.贵:《老子·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国语·晋语》:“贵货而贱土。”《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荀子·大略》:“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荀子·宥坐》:“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吕氏春秋·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这里用为崇尚、重视之意。

17.顿:(dùn盾)古同“钝”。《孙子·谋攻》:“故兵不顿而利可全。”《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兵甲顿,士民病。”《文选·檄吴将校部曲》:“兵不钝锋。”柳宗元《捕蛇者说》:“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这里用为不锋利之意。

18.病:《老子·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礼记·乐记》:“对曰:‘病不得其众也。’”郑玄注:“病,犹忧也。以不得众心为忧。”《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荀子·非相》:“远举则病缪,近世则病庸。”《荀子·正论》:“王公则病不足于上。”《广韵·映韵》“病,忧也。”这里用为忧虑、担心之意。

19.索:《易·震·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左传·襄公八年》:“悉索敝赋,以讨于蔡。”《玉篇·索部》:“索,散也。”《广韵·铎韵》:“索,散也。”这里用为离散之意。

译文

我听说:天下各国以赵国为中心,北边连结燕南面连结魏,又联络楚国加固与齐国的关系,收买韩国而成合纵之势,准备对西面的秦国竭力作对。我私下里讥笑他们。世上有三种亡国的情形,而天下各国都得到了,大概是这样说的吧!我曾听说,“以混乱的国家去攻击有治理的国家必亡,以邪恶的战争去攻击正当的国家必亡,以倒行逆施的人去攻击顺应人心的国家必亡。”如今天下各国府库财物都不足,谷仓里都空虚,他们却动员所有士民,设置军队数十百万,其中磕头披戴羽毛在将军面前宣誓愿意决一死战不止千人,都说要决一死战。但当雪白的锋刃在前,砍斧铡刀在后面督战时,他们还是逃跑而不拼死。并非是他们不能拼死一战,而是上层统治者不能拼死一战。说好的奖赏不给予,说好的惩罚不施行,赏罚不讲信用,所以士民们不愿决一死战。如今秦国颁布号令实行赏罚,有功无功要看事实验证。

民众从父母怀抱襁褓里出来后,有生以来没有见到过贼寇,但听说有战事,立刻跺脚赤膊,迎刃而上,踏着火红的炉炭火,决一死战而冲上前的比比皆是。那决一死战和决心生还是不一样的,而民众之所以为之,是崇尚奋勇死战。如果一个人奋勇死战就可以抵抗十人,十个人就可以抵抗百人,百人就可以抵抗千人,千人就可以抵抗万人,一万人奋勇死战就可以征服天下了。如今秦国土地截长补短,方圆有几千里,有名的部队有数十百万。秦国的法令赏罚,加上地形有利,天下各国都不如。凭这些取得天下,天下各国还不够秦国占有。所以秦国作战从没有不攻克的,攻击敌国从没有不取得的,所当其锋从没有不打破的,开辟土地数千里,这是秦国的丰功伟绩。然而现今兵甲不锋利了,士民百姓担忧了,府库积蓄离散空了,田野耕地荒芜了,谷仓也空虚了,四面相邻的诸侯国不顺从了,称王称霸的功名也不能成就。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你手下的谋臣不能竭尽忠诚啊!

浅析

其实韩非子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确实是秦昭王手下的谋臣没有竭尽忠诚吗?那么,为什么秦昭王手下的谋臣没有竭尽忠诚呢?是赏罚不明吗?显然不是,秦国的赏罚制度向来严明,向来有信,秦国军队之所以所向无敌,最后兼并六国而统一天下,靠的就是赏罚有信。然而自秦始皇一死,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国就迅速崩溃了。这也不是赏罚无信,而是民心所向,以及秦国在各地将领的按兵不动所导致的,这里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韩非子的老师荀子所说的,不爱民,所以要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国历来都是严刑峻罚,从来没有仁爱之心,所以秦国的谋臣们、将领们都不会为秦王决一死战,都不会为秦王作出牺牲,所以他们可以夺得天下,但最终还要失去天下。

段落三

原文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1,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臣且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临,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2,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3。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4三晋5。然则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以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秦为难。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6周7而军华下8,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9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10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11;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12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注释

1.宋:(sòng送)周代诸侯国名。《墨子·公输》:“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2.郢:(Yǐng影)古代中国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说文》:“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从邑,呈声。”

3.陈:周代的一个诸侯国,故都在今淮阳县。《孟子·尽心下》:“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

4.凌:假借为“夌”。屈原《国殇》:“终刚强兮不可凌。”这里用为侵犯之意。

5.三晋: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所以后人称此为三晋。

6.比:《易·比·辞》:“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诗·唐风·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陆德明释文:“比,齐同也。”《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於慢矣。”郑玄注:“比,犹同也。”《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陆德明释文:“比,李云:‘合也’。”《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广韵·脂韵》:“比,和也。”这里用为“相合、和同”之意。

7.周:《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谋。”《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国语·鲁语》:“忠信为周。”《管子·人主》:“人不可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缁衣》:“自周有终。”《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说文》:“周,密也。”这里用为周密、周到之意。

8.华下:华阳为战国时期时韩国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密县东北。华下,即华阳城下。

9.梁:周时诸侯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即魏。魏惠王于公元前362年迁都大梁,故称梁。《战国策·齐策四》:“游于梁。”

10.赵:周代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战国策·赵策》:“赵主之子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遗赵王书。”汉刘向《列女传》:“赵将括。”

11.狐疑: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后用以称遇事犹豫不决。《资治通鉴》:“尚怀狐疑。”

12.穰(Rǎng壤)侯:人名。即魏冉,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弟,昭襄王时四次任相,因受封于穰地(位于今河南省邓县),所以称为穰侯。

译文

我大胆地说说吧:过去齐国向南打败了楚国,向东攻破了宋国,向西征服了秦国,向北攻破了燕国,在中部能驱使韩国、魏国,土地广阔而兵力强大,战无不克,攻无不取,对天下各国发号施令。齐国那清澈的济水和混浊的黄河,足够用来当作防线;齐国的长城和巨防,足以用来作为要塞。齐国,是五战都取胜的国家,但由于一次战斗失败便没有了齐国。这样看来,所谓的战争,也关系着万乘之国的存亡。而且我还听说,“砍树不留根,就不会与灾祸为邻,灾祸就不会发生。”秦国与楚国发生战争,大破楚国,袭击了郢都,夺取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楚国君主、臣子都亡命逃跑,归附于陈国。就在这个时候,如果随着楚国的兵追下去,那么楚国就可以到手;楚国可以到手,那么楚国的民众就足够秦国使用,它的土地就可以足够利用,再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在中部可以侵犯三晋。这就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就成功了,四邻诸侯就可以来朝贺了,但是那些谋臣们不这样作为,引军退后,恢复与楚国的和谈。

使得楚国人得以收复已经灭亡的国家,聚拢已经四散的民众,树立起社稷坛上的神主,设置起宗庙里的官员,率领天下他们的人向西与秦国为敌。这就是已经失去了称霸天下的道路的一次机会。天下人又周密和同而进军华阳城下,大王下令把他们打败,秦兵直进到大梁外城下。围困住大梁几十天,那么大梁就可以攻下;攻下大梁,那么魏国就可以到手;魏国到手,那么楚国、赵国联合抗秦的意图就无法实现,那么赵国就会危险了;赵国危险了,而楚国人就会疑虑而徘徊不前;再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在中部就可以侵犯三晋。这样一举称霸的名声就成功了,四邻诸侯就可以来朝贺了,但是那些谋臣们不这样作为,引军而退,恢复与魏国的和谈。

使得魏国人回过头来收复已经灭亡的国家,聚拢已经四散的民众,树立起社稷坛上的神主,设置起宗庙里的官员。这就是失去称霸天下的道路的第二次机会。从前穰侯魏冉治理秦国的时候,想用秦国一个国家的兵力来完成两个国家的功业,因此士兵终年在外日晒雨淋,士兵们疲惫担忧不堪,这是失去称霸天下的道路的第三次机会。

浅析

按照韩非子所分析的,秦国确实失去了三次称霸天下的机会,但如果秦国真的抓住了机会,是否就能称霸天下了呢?当然,称霸天下的机率是要大得多,能实现称霸天下的愿望。但如果按照韩非子的老师荀子的看法,称霸天下容易,能守住天下,能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那就难得多了。

段落四

原文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萌1,悉其士民军于长平2之下,以争韩上党3。大王诏以破之,拔武安4。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然则邯郸5不守。拔邯郸,莞6山东河间7,引军而去,西攻脩武,逾羊肠9,降代10、上党11。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以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阳、河外12不战而毕反为齐矣,中山13、呼沲14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15魏、挟荆,东以弱齐、燕,决白马16之口以沃17魏氏,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大王垂拱以须18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19竦20而却21,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军乃引而复,并于孚22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内量者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注释

1.萌:(méng蒙)通“氓”。《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而知萌。”《韩非子·心度》:“亲法,则奸无所萌。”《商君书·更法》:“知者见于未萌。”这里用为比喻事情的发展趋势或情况之意。

2.长平: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方。

3.上党:地名。韩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山西省东南部。

4.武安: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安西南。

5.邯郸: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京广铁路线上。

6.莞:(guǎn管)古通“管”。这里用为控制之意。

7.河间:战国时赵国属地,地处黄河与永定河之间,今属河北省。

8.脩武: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河南省获嘉县境内。

9.羊肠: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壶关东南。

10.代: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山东省东北部和河北省蔚县一带。

11.东阳: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以东。

12.河外:滹沱河以东地区。

13.中山:地名。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14.呼沲:地名。即滹沱河沿岸地区。

15.蠹:(du杜)《周礼·翦氏》:“掌蠹物。”《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吕氏春秋·达郁》:“树郁则为蠹。”《说文》:“蠹,木中虫。”本意为蛀虫之意。这里引申为以喻侵蚀或消耗国家之意。

16.白马:地名。古代黄河渡口,位于今河南省滑县东北。

17.沃:《说文》:“沃,溉灌也。”《论衡·偶然》:“使火燃以水沃之,可谓水贼火。”这里用为灌水之意。

18.须:《易·归妹·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书·多方》:“天惟五年,须假之子孙。”孙星衍疏:“须者,《释诂》云:‘待也。’”《荀子·王制》:“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楚辞·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洪兴祖补注引李翰周云:“须,待也。”《篇海类编·身体类·须部》:“须,待也。”这里用为等待之意。

19.战:《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于錞于、丁宁、儆其民也。”王引之述闻:“战读为惮,惮,惧也。”《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子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尔雅·释诂下》:“战栗,惧也。”《广雅·释言》:“战,惮也。”《汉书·高五王传》:“股战而栗。”这里用为恐惧害怕之意。

20.竦:通“悚”。《诗·商颂·长发》:“不戁不竦,百禄是总。”《尔雅·释诂》:“竦,惧也。”《汉书·李广传》:“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伏。”这里用为恐惧之意。

21.却:《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说文》:“却,节欲也。”《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这里用为后退之意。

22.孚:同“郛”。郭也。郭,城之外墙也。

译文

赵国,是地处中央的国家,是各方民众杂居的地方,它的民众轻狂而难以使用,国家的法令没有治理,赏罚不讲信用,地形不便于防守,下面的百姓不能尽其力量。它本来就有了亡国的形势,而又不担忧民众的发展趋势,却动员所有士民组成军队驻扎于长平城下,想要争夺韩国的上党郡。大王下令把他们打败,攻克了武安城。在这个时候,赵氏家族上下不相亲近,大小官员互相猜疑。而且邯郸城的官员没有尽职守责。这时攻邯郸,控制山东河间地区,再引军而动,向西攻脩武郡,越过羊肠要塞,降伏代郡、上党郡。代郡有四十六县,上党郡有七十个县,不用一副铠甲,不辛苦一个士兵,这些都会成为秦国所有。

如果代郡、上党郡不经战斗而全部归秦国所有,那么东阳、河外之地不战而全部归齐国所有,中山、呼沲地区以北不战而全部归燕国所有。那么这样赵国就可以到手,赵国到手后韩国就会灭亡,韩国灭亡后楚国、魏国就不能独立;楚国、魏国不能独立,那么一举就可以破坏韩国,消耗魏国,挟持楚国,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决黄河上游白马渡口之水以淹魏国,这样一个行动就可以使三晋灭亡,南北合纵的联盟就失败了。大王只要垂衣拱手来等待,天下各国就会被收编而归服,称霸天下的名声就可成功了。

然而您的谋臣不这样作为,反而引军而退,恢复与赵国的和谈。以大王的明智,以秦国的兵力强盛,却放弃称霸天下的功业,土地竟然没有得到,还被将要灭亡的赵国所欺骗,这实在是谋臣的笨拙啊。而且那赵国应该灭亡而没有灭亡,秦国应该称霸而没有称霸,天下各国实在是已经初次衡量到了秦国这些谋臣的智能了。秦国竟又动员所有的兵力去攻打邯郸,结果不能攻下,丢掉了铠甲兵器弓驽等,恐惧害怕向后退却,天下各国又再次衡量到了秦国的实力。秦军退却而又复来,汇集在邯郸城下,大王又另外派兵到来,但与敌人作战又不能取胜,又不能退却,等到军队疲惫不堪时才退回,天下各国第三次衡量到了秦国的实力。

对内人家看透了秦国的谋臣,对外人家消耗了秦国的实力。由此看来,我以为天下各国合纵抗秦,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国内,我们兵甲钝,士民百姓担忧,积蓄离散空虚,田野耕地荒芜,谷仓空荡;在国外,天下各国和同的意向都很坚固。希望大王对这些情况能有所考虑。

浅析

本节韩非子又紧接着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力图说明赵国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的,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四十八年十月,韩献垣雍,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龀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这次秦军从邯郸“罢而去”,发生在公元前257年,当时魏、楚联军救赵,在邯郸城下大破秦军,经过长平之战后,秦相范睢请求许可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城献秦。韩非子认为当时应该乘胜追击,就可一鼓作气占领半个天下。实际上可不可能呢?当然,也许可能,也许不可能,历史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段落五

原文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1,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2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3,右饮于洹溪4,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5为难。武王将素甲6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7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知伯8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9于晋阳10,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及使其臣张孟谈。于是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舆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11,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也。

注释

1.栗:《诗·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毛传:“栗,惧也。”《大学·四章》:“‘瑟兮僩兮’者,恂栗也;”《庄子·人间世》:“吾甚栗之。”这里用为恐惧之意。

2.纣:殷商王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名帝辛。《尚书?微子》:“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雠。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史记?殷本纪》:“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之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传说其荒淫无度,酒池肉林,使得很多中下层官僚仿而效之,自己的财产不够,于是便向人民横征暴敛,拼命收刮,弄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于公元前1044年被周武王推翻。《孟子·梁惠王下》:“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3.淇溪:今河南省东北部之淇水,流入卫河。左:东边。饮:饮马。

4.洹溪:今河南省北部之安阳河,卫河支流之一。右:西边。

5.周武王:周文王之子,周国的开国君主。文王长子伯邑考被纣所杀。文王死后,由后立的太子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即位的第二年,兴师东至孟津伐商,但因时机不够成熟,只得暂时还师。后来商王纣更加暴虐,杀比干,囚箕子,商朝矛盾急剧激化。周武王又率军东征,渡孟津,与诸侯相会,作誓声讨纣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军进至商郊,与纣兵于牧野决战。牧野之战,周军全胜。纣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

6.素甲:《易·履·初九》:“素履,往,无咎。”《小尔雅·广服》:“缟之簏者曰素。”《礼记·杂记下》:“纯以素,训以五彩。”孔颖达疏:“素,谓生帛。”《说文·素部》:“素,白致缯也。”这里用指为“本色的布帛”之意。周武王当时在丧服,故作白甲。

7.禽:《易·师·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易·井·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新序·善谋》:“虞、虢共守之,晋不能禽也。”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这里用为“战胜、克服”之意。

8.知伯:人名。“知”古通“智”,智伯,荀氏,名瑶,私谥智襄子,所以史称“智氏”、“智伯”,是智文子荀跞的孙子,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势力最大。公元前458年,他与韩、赵、魏三家灭掉了范氏、中行氏,瓜分了他们的土地。前455年,他又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前453年失败而国灭身亡。

9.赵襄主:即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期晋国大夫,因其封邑之主,故称赵襄主。

10.晋阳:地名。周代诸侯国名。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居有今山西省大部与河北省西南地区,地跨黄河两岸。后被其大夫韩、赵、魏所分而亡。《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晋于是始墨。”《吕氏春秋·慎行论》:“子夏之晋。”

译文

而且,臣下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谨慎,如果慎重对待所走的道路,天下就可以占有。”怎么样知道这个道理呢?从前商纣王为天子,率领有天下士兵百万,东边在淇溪喝水,西边在洹溪喝水,使得淇溪水干洹溪水不流动,他用这样的军队来与周武王为敌。而周武王只有穿丧服装甲的士兵三千人,只战斗一天,就打破纣王国都,战胜了商纣王,占据了他的土地并拥有了他的人民,而整个天下没有受到损伤。智伯率领智氏、韩氏、魏氏三国的军队围攻赵襄主在晋阳城,决开晋水河堤灌水入城达三月之久,就在晋阳城将被攻克时,赵襄主钻龟壳算八卦,来预测凶吉,看看可以投降哪一国。于是就派遣出他的使臣张孟谈。张孟谈偷偷摸出晋阳城,使韩、魏两家背叛了与智伯缔结的盟约,用两国合起来的军队攻打智伯,战胜了智伯军队,恢复了赵襄子原来的地位。如今秦国土地截长补短,方圆也有几千里,还有名震天下的军队数千万。秦国的号令赏罚、地形便利,天下没有哪一国能比得上。凭这些去攻取天下,天下各国就可以兼并而占有了。我冒着死罪请求面见大王,陈说一下破除各国纵横联盟、拿下赵国、灭掉韩国、让荆国、魏国俯首称臣、使齐国、燕国前来亲附、从而成就称霸王之名、使四方诸侯都来朝贺的谋略。大王如果真的听说后,一开始如果各国纵横联盟不破,赵国拿不下来,韩国不灭亡,荆国、魏国不称臣,齐国、燕国不来亲附,霸王之名没有享誉天下,四方诸侯不来朝拜,大王您就杀死我以告全国,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不是为大王忠心谋划的臣子。

浅析

韩非子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说服秦王抓紧时机进军中原地区,因为韩非子也看透了所谓六国合纵其实是很脆弱的,根本不堪一击。再加上当时连年战乱,人民百姓已苦不堪言。所以他首先举了周武王克商的例子,当时周国只是商王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方圆不过百里,但周武王能一举攻克殷商王朝,并不是依靠士兵奋勇杀敌的精神,而是他抓住了民心;商纣王百万军队中,人人反殷,所以在周国军队行进中,商纣王军队纷纷弃戈反向,加入到周国军队中来,周国军队实际上并没有遇到战斗抵抗,一路顺畅到达殷商王都,商纣王在看到这种形式后,便自杀了。然后韩非子又举了赵襄子拼死抵抗的例子来说明,只要得到人民拥护,即使被围困三月之久,赵襄子的人民也决不会向智伯投降。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民心向背决定着一切,而在人民都不愿意再有战争的战国末期,如果某国能允诺平定天下,安抚百姓,那么,他就会得到所有人民的拥护。因为人民都已经厌恶了战争,厌恶了你争我夺。所以韩非认为,现今的秦国比起之前的周国,形势还要有利,关键就要看领导人的决策。

作者简介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非”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作者思想

《韩非子·初见秦·第一》选自《韩非子》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子 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 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2-10-21 10:40: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370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