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王安石诗、词、文的选集,共选入王安石的诗88首、词12首、文20篇,是王安石最具代表性、文学性鲜明的作品的选注。王安石诗,以熙宁九年(1076)罢相归金陵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多言志、阅世、感遇之作,后期则多观照自然、以物观物之作,蕴情感于景语深处,耐人寻味,被称为“王荆公体”。作者在评析时,着力发掘了王安石作品的美学内涵,除尽量吸收已有的、前人的笺注外,还做了许多检索工作。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王安石王安石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的社会危机、政治 危机不断加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时代。一方面,北面的契丹(后改名辽)和西北的西夏部虎视眈眈,逼迫宋朝签订了极其屈辱的和约,每年要向它们缴纳大量的“岁币”;另一方面,朝廷为加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又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后果,招致了冗兵、冗禄和皇室生活的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打击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加剧了阶级矛盾,加深了国防危机和财政危机。因此,改革政治,摆脱财政困难,缓和危机,增强国防力量,便成为当时刻不容缓的任务。王安石便是在这一关键时候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
王安石出身于中下层的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岁前,随父宦游南北各地,对民间疾苦有所体察。他很早就胸怀大志,以稷、契自期,抱定“学以致用”的目的,发愤苦读,要在世上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见《忆昨诗》)。仁宋庆历二年(1047),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第四,比较顺利地踏上了仕途。他先到扬州任淮南节度判官,年青气锐,“每读书至达旦”(《邵氏闻见录》)。三十一岁时任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以后,又当过短期的群牧司判官、常州知州和提点江东刑狱。三十九岁入京,为三司度支判官。就在这年(嘉?五年,1060),向仁宗皇帝上了著名的万言书,纵论天下大事和时政的积弊,提出改革的设想(这是后来新法的雏型)。
“草圣”林散之草书作品《王安石 乌塘》但是书上之后,却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应。他知道“大事不可为”,便在母丧之后,辞官不出,在江宁(今南京 市)家中收徒讲学。直到神宗登位(1067)才再出任职。由于神宗年青,富有朝气,有志于励精图治,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所以很快便看中了有魄力有远见、又有比较系统的变法主张的王安石。这千载一时的际遇,把他迅速推向政治漩涡的中心,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于是,从四十八岁开始,王安石便由江宁知府而翰林学士,而参知政事,同平章事,职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终于在他主持之下,进行了一次颇具规模、影响深远的政治变革,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这场变法是一次激烈的斗争。革新与守旧,前进和倒退,两股势力,两种利益,两个集团,展开了殊死搏斗。在几经反复之后,新法虽然仍继续推行,王安石却在熙宁七年(1074)被迫罢相。后来虽曾一度复出,但只有短短一年,便辞官而去,并最终退出了政治舞台。晚年,他一直住在钟山(今南京紫金山),读书著述,诵诗说佛,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但对世事并没有完全忘怀。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对他是个严重的精神打击。接着高后临朝,起用司马光一派观点保守的人,尽罢熙宁新法,使他忧心如焚,甚至夜不成眠。次年四月,王安石在失望、愤懑、苦痛中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六岁。
对王安石的新法,尽管或毁或誉,有过各种不同的评价,但是对他的文学创作成就却历来几乎都是众口一辞加以赞扬。他不仅是个杰出的散文家,属“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是开一代风气的诗坛宗匠,是文学史上“宋诗”派的奠基人。王安石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以实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临川集·上人书》)的文学主张,多为有关政令教化之作。集中有书疏、奏状、札子、论议、书启、记序等体裁,其中以政论文、书札序跋文、记叙文、小品文几类比较重要。
政论文大都体现作者的改革观点,直接为变法服务,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针对赵宋王朝面临的内外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陶冶人才以更革法度的系统政治主张,是最早展示王安石全部变法路线的宏文。嘉?六年写的《上时政疏》,从分析前代的政治事件中总结出历史教训,建议仁宗正视宋廷的政治危机,更革“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的积习,及早实行“众建贤才”、“大明法变”的方策。应神宗询问所写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回顾了北宋建国百年以来的历史状况之后,着重剖析了“累世因循末俗”之积弊,敏锐地指出了表面承平的局势下所隐伏的种种危机,深刻阐明了变法改革的紧迫性。《上五事札子》是总结新法实施情况的一封奏章,它肯定“和戎”、“青苗”已取得成效,说明“免役”、“保甲”、“市易”正待展开,至关利害,强调能否“得其人缓而谋之”,乃是后三项新法成败所系。这些政论都紧密联系王安石的政治实践,是为推行新法制造舆论而作的,具有刻至、朴挚、峭厉的特色。
王安石的书札文,议政论学居多,长于说理,而感色彩不浓。如《答司马谏议书》、《答吕吉甫书》、《答姚辟书》、《答曾子固书》或申论变法,或探究学术,都表现出理直气状,果毅不挠,而能简当精警地阐明个人见解,可否判然,决不含混调和。另有一些叙旧写怀,陈述身边琐事的章札,如《与王禹玉书》、《答孙少述书》、《回苏子瞻简》,也能运笔自如,略展心曲,惟大都意淡言简,涵蕴不露,很少淋漓酣畅的感情渲染。他的序跋文字,评论经籍文章,时有所见,文风也很谨严。如《周礼义序》、《诗义序》、《书义序》、《老杜诗后集序》、《张刑部诗序》等,均辞气高古,笔力俊拔,体现了王氏散文的特色。
王安石的记叙体散文不多,但颇能别开户牖,引人瞩目。《游褒禅山记》结合记游华山,阐述治学之道在于不避险远;《越州余姚县海塘记》通过记谢景初筑海堤,说明为吏治邑,应当急民之急;《伤仲永》借早慧儿童变为庸材的事例,强调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芝阁记》写珍贵的灵芝在不同时期,或增声价或遭遗落,感叹人才进退的机缘,常常出于偶然。这些文章立意深远,卓有识度,不专主叙事,而在于借题发意,因事明理。写法上由事件生发见解,叙述与议论相结合,颇有引人入胜之效。
警策精练的小品文,是王氏散文中的妙品。它常以极简当的议论,一语破的的断语,撰写一种别具心眼的识度和见解。如《读孟尝君传》,不满百字,却以斩钉截铁的笔力,一下把“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的旧案,翻转过来。篇幅虽小,却几经打转,文势不平。《知人》则裁剪王莽、杨广、郑注的历史故事,说明奸佞善于矫情伪装,以假象迷人,从而论证知人之难。全文只有一百多字,论括充实,说理显豁,笔墨极为经济,一字不可增损。这类短文,局段不凡,含意丰腴,文情跌宕,颇有“尺幅千里”之势。
总之,王安石的散文是以议论说理见长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他将心力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自然的描绘,但却时时会接触到精警的、说服力很强的议论。在这些议论里,他显示了自己刚强不屈、热情救世的精神面貌。和这种内在的特性相适应,王文的语言是简练的,风格是峭刻的,笔力是雄健的。王安石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遒劲清新。他以绚丽多姿的彩笔,挥洒自如地描绘出那一动荡时代的画卷。大致说来,以七言近体诗最为突出,其中写景诗和咏史诗,尤具独创性;其他反映现实生活的言志抒怀之作,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写景名作,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古往今来,实在少见。且看下面几例: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南浦》)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
都写得景美而情深,不落前人窠臼。难怪自视甚高的黄庭坚也对之倾倒备至,誉为“雅丽精绝”之作。王安石简直是个天才的画家,他对大自然的光和色有着非凡的感受。请看这幅“荷塘浴日”图: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青水,白头想见江南。(《题西太一宫壁》)
再看这幅“郊原之夏”: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风日有情无处著,初回光景到桑麻。(《出郊》)
各种浓淡、明暗的层次,冷暖色调强烈的对比,都被统一在和谐的画面中。他善于鲜明地表现物象,敏锐地捕捉各种细微的变化,用动态写静景,使笔下的大自然充满生机:日净山如染,风喧草欲薰;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题斋安壁》)随日出山去,寻云相伴归;春晨花上露,芳气著人衣。(《山中》)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钟山即事》)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洪宛转愁。(《午枕》)
阴晴雨雾,沙鸟风帆,纠结的群山,花蕊的露水,一切自然的美和美的自然,都几乎被他囊括净尽了。王维之后要数王安石能够真正达到“诗中有画”这一绝妙境界。
长于议论,是王安石诗的另一特点。他有很多“咏史”的佳作,写得情文相生,饶有新意,名言隽语,层见迭出,令人称赏不置。在一些作品中,他能大胆地难倒传统的见解,用新颖的观点去重新评价古人古事。如《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窥园》:“杖策窥园日数巡,攀在弄草兴常新;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有些作品,则善于抓住富有典型意义但却一向被人忽略的某一点,突出地加以渲染、咏叹:贫贱侵凌富贵骄,功名无复在刍荛;将军北面师降虏,此事人间久寂寥!(《韩信》)
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君王不负长陵约,直欲功成赏汉臣。(《汉书》)
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范增》)
戛戛生新,颇能发人深省。而有些作品,则是从人、事本身生发开去,把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借题发挥,意在言外。如:纷纷易尽万年身,举世何人识道真?力去陈言夸未俗,可怜无补费精神!(《韩子》)
千载纷争共一毛,可怜身世两徒劳;无人语与刘玄国,问舍求田计最高!(《读蜀志》)
都十分耐人寻味。这一切,与王安石的高怀伟抱、远见卓识,以及广博的学问、深厚的阅历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是完全分不开的。
王安石的诗歌中还有大量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之作。如:今年大旱千里来,州县们催给河役;老少相携来就南,南人半年自无食;悲愁无地自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河北民》)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感事》)
百姓的惨苦,官吏的贪虐,各种天灾人祸不断的煎熬,都一一收摄在诗人的笔端,真切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和杜甫《三吏》、《三别》以及白居易《秦中吟》等作品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王安石诗不但工于写景,善于叙事,而且还深于言情。有的是对乡土的怀恋:乌塘渺渺绿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携;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乌塘》)
有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忧念:荒云凉雨水悠悠,鞍马东西鼓吹休;尚有燕人数行泪,回头却望塞南流。有的是对故人的深切思念: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庐山南堕当书案,汾水东来入酒卮;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思王逢原》)
还有写父女、兄妹的骨肉至情的: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遍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别鄞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乐长安君》)
所有这些家国之思、友朋之忆、骨肉之爱,无不见其肺腑之情,只要稍有热血的人,读之都要感动。所谓“王介甫狠戾之性,见于其诗文”,“无一天性悟”(王士祯《香祖笔记》),真是不知从何说起!
当然,爱和恨,是紧密相连的。正因为王安石爱得如此深沉,所以才嫉恶如仇,对祸国殃民的群小异常痛恨:神奸变化久难知,禹鼎由来更不疑。螭魅合谋非一日,太丘真复社亡迟!(《游城南即事》)
这当然有乖于“怨而不怒”的儒家诗教。标举“神韵”的王士祯所深感不满者,大概主要便由于这一点吧。
前言
诗选(上,熙宁九年以前)
孤桐
华藏院此君亭
河北民
收盐
鄞县两亭
登飞来峰
若耶溪归兴
秃山
葛溪驿
到舒州次韵平甫
舒州七月十七日雨
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
壬辰寒食
兼并
戏长安岭石
代答
乌江亭
望夫石
郊行
出郊
促织
奉酬永叔见赠
桃源行
平山堂
龙泉寺石井
明妃曲(其一)
明妃曲(其二)
贾生
思王逢原
示长安君
白沟行
出塞
入塞
试院五绝(其一)
详定试卷
金陵怀古
古松
独山梅花
松间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泊船瓜洲
题西太一宫壁
西太一宫楼
夜直
商鞅
孟子
范增
谢安
元日
贾生
众人
读史
壬子偶题
雨过偶书
诗选(下,熙宁九年以后)
登宝公塔
半山春晚即事
戏城中故人
元丰行
后元丰行
歌元丰
招杨德逢
木末
斜径
书湖阴先生壁
南浦
北山
谢公墩
钟山即事
北陂杏花
杏花
金陵即事
木芙蓉
初夏即事
江上
定林院
即事
岁晚
题齐安壁
梅花
题舫子
杖藜
雪干
春风
悟真院
钟山晚步
咏月
鹦鹉
题张司业诗
词选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桂枝香(登临送目)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
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菩萨蛮(海棠乱发皆临水)
生查子(雨打江南树)
谒会门(春又老)
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
清平乐(云垂平野)
文选
龙赋
送孙正之序
伤仲永
同学一首别子固
张刑部诗序
上人书
与马运判书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芝阁记
游褒禅山记
材论
读《孟尝君传》
知人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上时政疏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答司马谏议书
祭欧阳文忠公文
答吕吉甫书
回苏子瞻简
郊行
柔桑采尽绿阴稀,
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
如何勤苦尚凶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题张司业诗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 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 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 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 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本文发布于:2022-10-21 03:07: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345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