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张爱玲创作中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2-10-21 01:16:59 阅读: 评论:0

内容简介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曹七巧家里本是开麻油店的,由于姜家二少爷是个残废,无法与做官人家结亲,便娶了七巧做正房。丈夫的残疾使曹七巧无法享受女性对爱情的渴求,并造成了她常年的性苦闷。于是她把姜季泽作为爱慕对象,但是传统封建礼教迫使姜季泽拒绝了曹七巧。现实的无情和对金钱的渴望,激起了曹七巧对钱财的无限占有欲,使她一步步陷入自己打造的黄金锁,也一步步走向心灵的扭曲。

曹七巧由于心理的重度扭曲,在分家之后转变为一个恶母和恶婆婆,做尽了极恶之事。

女儿长安是她手中的第一个牺牲品。七巧让长安裹小脚,沦为亲戚朋友的笑柄。当长安在学堂呼吸道新鲜空气时,却又在七巧的无理取闹后放弃上学。当长安好不容易和童世舫有了爱情,七巧却从中作梗,变着法让长安吸上大烟,败坏女儿名声。把长安推向无底的深渊。

长白也在曹七巧的诱惑下吸食大烟。母子俩讨论儿媳的秘密,使儿媳被逼绝望,悲惨地死去。而后扶正的娟姑娘,不到一年吞鸦片自杀了。曹七巧自身的不幸使她不能容忍别人的幸福,甚至是自己儿女的幸福。极度的内心扭曲使她做出各种的恶事,毁掉了儿女、儿媳和童世舫的幸福,也造成了更多人的悲剧。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现当代女作家,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国。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创作背景

张爱玲的写作生涯是从1943年的上海开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本就是一个浮华的洋场社会,战争的阴云又给它增添了一种及时行乐的颓废气息。十里洋场,华洋杂处,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杂糅在一起,显得光怪陆离。这就是张爱玲写作《金锁记》时的上海,价值虚无,物欲横流。同时,战争与死神又近在咫尺。人性恶在战争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锁记》正是产生于这种时空背景,它既打上了时代的印迹,也掺杂了作家本人在个人身世背景上所形成的人生经验。

人物介绍

曹七巧

曹七巧是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一个血肉丰满,让人可憎又深感可怜的人物。曹七巧形象是立体的,发展的。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作者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可谓是淋漓尽致,丝丝入扣,充分展现了一个弱者、一个女性在追求金钱、权利、爱情方面所做的无望的挣扎,最终成为一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的一个过程。

长安

七巧的女儿。七巧让长安裹小脚,沦为亲戚朋友的笑柄。当长安上学时,却又在七巧的无理取闹后放弃上学。当长安年龄越来越大,好不容易和童世舫有了爱情,七巧却变着法让长安吸上大烟,败坏女儿名声,最终这桩婚事也失败了。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姜公馆的二奶奶曹七巧以十年的青春熬死了残废的丈夫,争得大庄财富,从此成为黄金的奴隶,心理变态,她压制情欲,无情地赶走了她原来钟情的小叔子,又屡次破坏了儿女的婚姻。她逐渐成了扑灭人间幸福和美的丧失人性的女妖。作品通过对她典型性格的描述,真实塑造了一个由金钱而导致人格裂变的曹七巧形象,深刻地揭示了金钱对人的灵魂的腐蚀和对人的本性的扭曲,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艺术特色

《金锁记》中涉及的喻象分为日常事物、古代事物、时尚事物等等。日常事物是指生活中的寻常事物,如风、太阳、泪珠等,共 35处,约占68.6%;古代事物是指中国古代传统的事物,如夜漏、脸谱等,共8处,约占15.7%;时尚事物是指在作者生活的时代从外国引进的时尚的事物,例如电影配音机,霓虹灯等,共6处,约占11.8%。其他类型的比喻有6处,约占11.8%。其中以日常事物作为喻体的比喻占的比重最大,这也正体现出张爱玲平民化、世俗化的风格。从这些比喻中可以看出《金锁记》中的喻体主要具有世俗化、古典化、图像感的特点。

《金锁记》在情节的安排上,人物的设置上,颇有借鉴古典小说《红楼梦》的色彩。在情节上,它讲究巧合、波折和首尾照应;在人物的设置上,多在古色古香的环境氛围中来写现代人的精神气质,带有强烈的市井色彩。例如:曹七巧刚一出场时的动作肖像描写:“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绸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相滚……三角眼,小山眉……”隐约让我体味出《红楼梦》中贾宝玉二次进“太虚幻境”所见王熙凤倚着门廊嗑瓜子的形象。此外,在描写三个儿媳一大早来拜婆婆请安的动作中,也体会出了《红楼梦》的味道,“众人连忙扯扯衣襟,摸摸鬓角,打帘子进隔壁房里去,请了安,伺候老太太吃了早饭。”这俨然一副贾府众媳妇或下人拜见老太君或其主子时的神态动作。

作品评价

翻译家傅雷:“(《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中国旅美文学评论家夏志清:“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短篇小说”。

本文发布于:2022-10-21 01:1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339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金锁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