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照食品安全

更新时间:2022-10-20 23:35:04 阅读: 评论:0

历史

我国在1984年至1994年共批 准了18种辐照食品,1996年又正式颁布了“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1997年公布了“辐照食品类别卫生标准”,进一步鼓励对进口食物、食品原料以及国内的六大类食品进行辐照处理。目前应用的主要范围 是:辐照大蒜(抑制发芽),其次是脱水蔬菜、调味品、小包装食品等(杀虫灭菌)。

辐照食品安全的目前现状

有关辐照食品安全性、卫生状况和管理标识的争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微生物安全性问题

人们对食源性疾病至为关注。食物中的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利斯特菌、大肠杆菌等对辐照较敏感,10kGy以下的剂量就可以除尽。辐照杀死了致病菌且不会带来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根据各国30多年的研究结果,FA0/WHO/IAEA组织的联合专家委员会于1980年10月份宣布,吸收剂量在10kGy以下的任何辐照食品都是安全的,无需做毒理学试验。

辐照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损失问题

辐照食品营养成分检测表明,低剂量辐照处理不会导致食品营养品质的明显损失,食品中的蛋白质,糖和脂肪保持相对稳定,而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也不会有太大损失。辐照食品营养卫生和辐射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食品经辐照后,辐射降解产物的种类和有毒物质含量与常规烹调方法产生的无本质区别。辐照电离作用可直接造成生物学效应,实践证明它能抑止被照食品采后生长(蘑菇)、防止发芽(马铃薯)、杀虫灭菌、钝化酶的活性(一切食品),从而达到延长食品的保鲜期或长期贮藏的目的。

可以认为,食品辐照处理在化学组成上所引起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无害,也不会改变食品中微生物菌落的总平衡,亦不会导致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大量损失。但是高剂量辐照处理所产生的营养成分及其辐照副产物的产生问题仍未被人类所探测到。因而,检测技术仍有待于更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辐照食品标识问题

根据通用标签要求,FDA认为有必要把辐照食品已被辐照告知消费者,因为辐照与其它加工一样,会影响食品的特性。对加工迹象不明显的产品,例如食品整体已被辐照,FDA要求在辐照食品上加贴带有辐照标识的标签,并注有“经辐照加工”或“经辐照处理”字样。如果在未经辐照的食品中加入了经过辐照的成分,则不要求在零售包装上加贴特殊标签,因为这种食品很明显是经过加工的。但对于不是在零售市场上的,并有可能被进一步加工的食品,则要求加贴特殊标签以确保该食品不被多次辐照。此外,FDA鼓励生产厂在标签上加一些真实性陈述,例如采用辐照处理此食品的目的等。

辐照食品的种类

目前,全世界已有42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辐照农产品和食品240多种,每年辐照食品市场销售的总量达20×104吨。辐照食品种类也逐年增加,截止到2005年,我国辐照食品种类已达七大类56个品种,主要有:①谷物、豆类及其制品辐照杀虫;②干果、果脯类辐照杀虫杀菌;③熟畜禽肉类食品辐照保鲜;④冷冻包装畜禽肉类辐照保鲜;⑤脱水蔬菜、调味品、香辛料类和茶的辐照杀菌;⑥水果、蔬菜类辐照保鲜;⑦鱼、贝类水产品类辐照杀菌等。

食品辐照的吸收剂量

表1我国部分食品辐照的目的类别品种目的吸收剂量(kGy)

0.2kGy--豆类、谷类及其制品大米、面粉、玉米渣、小米、绿豆、红豆控制生虫

0.4或0.6kGy---干果果脯空心莲、桂圆、核桃、大枣、小枣控制生虫

0.4kGy---熟畜禽类扒鸡、烧鸡、咸水鸭、熟兔肉、六合脯灭菌、延长保质期

8.0kGy---冷冻分割肉类猪、牛、羊、鸡杀沙门氏菌及腐败菌

2.5kGy---干香料五香粉、八角、花椒杀菌、防霉、延长保质期

10kGy--方便面体汤料方便面固体汤料杀菌、防霉、延长保质期

8kGy--新鲜水果蔬菜土豆、洋葱、大蒜、生姜、番茄、荔枝、苹果防止发芽、延缓后熟

前景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与实践,食品辐照加工技术在解决食品不受损失或减少损失、减少能耗和化学处理所造成的食品中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并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与延长贮存和供应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辐照可杀死寄生在产品表面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也可杀死内部的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并抑制其生理活动,从根本上消除了产品霉烂变质的根源,达到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目的。食品辐照技术成为减少产后损失,减少食源性疾病和解决食品安全中有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文发布于:2022-10-20 23:35: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78/3333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